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酬王檐叔奉使江南访茶法利害见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酬王檐叔奉使江南访茶法利害见寄

作品名称: 酬王檐叔奉使江南访茶法利害见寄

创作年代:北宋朝代

文学体裁:诗 词

作者:王安石

酬王檐叔奉使江南访茶法利害见寄是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作的一首诗词。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1]

正文

余闻古之人,措法贻厥后。 命官惟贤材,职事又留狃。 止能权轻重,王府则多有。 岂尝榷其子,而为民父母。 当时所经营,今十已毁九。 其一虽幸在,漂摇亦将朽。 公卿患才难,州县固多苟。 诏令虽数下,纷纷谁与守。 官居甚传舍。 位以声势受。 既不责施为,安能辨贤不。 区区欲救弊,万谤不容口。 天下大安危,谁当执其咎。 劳心适有罪,养誉终天丑。 岂惟祖子孙,教戒及朋友。 贵者大其领,诗人歌四牡。 至尊空独忧,不敢乐饮酒。 哿矣富阡陌,哀哉此无糗。 乡闾人所怀,今或弃而走。 岂无济无术,使尔安畎亩。 故今二三公,戮尹思矫揉。 永惟东南害,茶法盖其首。 私藏与窃贩,犴狱常纷纠。 输将一不足,往往死鞭杻。 贩陈彼杂恶,强卖曾非诱。 已云困关市,且复搔林薮。 将更百年弊,谓民知可否。 出节付群材,询谋欲经久。 朝廷每若此,自可跻仁寿。 因知从今始,渐欲人财阜。 吾宗恢奇士,选使自朝右。 聪明谅多得,为上归析剖。 王程虽薄遽,邦法难卤莽。 愿君博谘诹,无择壮与考。 余知茶山民,不必生皆厚。 独当征求任,尚恐难措手。 孔称均无贫,此语今可取。 譬欲轻万钧,当令众人负。 强言岂宜当,聊用报琼玖。[2]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延寿乡(今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出身于临江军(今江西樟树),生活在地方官家庭,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而且他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在他进入仕途地方官吏时,能够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由于较长时期接触了解社会现实,对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认识,“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之后调任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1058年冬,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嘉佑三年(1058)《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法度必须改革,以求其能“合于当世之变”,要求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抑制大官僚、大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王安石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才,因此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改革取士。废明经,设明法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考时务策,整顿太学,唯才是举,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庆历二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签书淮南东路(治所在今江苏扬州)节度判官公事、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知县。舒州(今安徽安庆)通判、江南东路(在今江浙一带)刑狱。治平四年(1067(丁未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逝于江宁(今江苏南京)钟山,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是唐宋著名八大家之一[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