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醉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醉龍

舞醉龍,是流行於澳門、中山、珠海一帶的傳統民俗活動。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一般於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即佛誕節舉行。

2006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同時中山醉龍也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內容

屬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別稱:醉龍舞

時間:每年農曆四月初八

中文名稱:舞醉龍

流行地區:澳門、中山等地

歷史起源

舞醉龍源自數百年前的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為在200多年前的浴佛節那天,一個和尚來到香山縣一條小河邊洗澡,剛脫下衣服,一條大蟒蛇就直奔過來。那和尚拔出寶劍,把蟒蛇斬成幾截,丟在河邊。這時正好來了個老漁翁。只見漁翁似醉非醉地抓起蛇頭,又搬來蛇尾,胡亂地跳起舞來。這一舞,竟使那條蟒蛇死而復生,變成了一條龍,騰空而去。

另說那時香山境內瘟疫橫流,鄉民求助佛祖,抬着佛像路過河邊時,河中突然躍出一條大蛇,遭鄉民砍斷後血染河水。鄉民喝了河水除病祛瘟,都認為大蛇是龍的降凡,便創造出舞醉龍以志紀念。隨着香山鄉民遷澳,百餘年前舞醉龍習俗傳入澳門。

漁業行會為慶祝這個傳統節日,四月初八,初九兩天全行業休假,並舉行獨有風格的舞醉龍,醒獅大會。

活動流程

每年四月初八上午,行會先在營地街市三街會館前地舉辦醉龍,醒獅點睛開光典禮。隨後,與會人員出發到各街市及魚欄區進行慶祝。隊伍由醉龍,醒獅領銜,沿途敲鑼打鼓,熱鬧非凡。

舞醉龍原沒有一定的套路,任憑舞者自由發揮,通過澳門漁行藝人總結逐漸有了一定的程式。

在表演結束之後,醉龍隊沿着澳門多個街市進行巡遊表演。在中午十二點和下午三點,主辦方開始派發載放在龍舟頭部的長壽飯(龍船頭飯)。根據民間說法,吃過龍船頭飯可以驅除疾病,還可以幫助小孩健康成長,因此有大批澳門市民早早排隊等候。有市民表示,一方面是來看看熱鬧,同時也是來討個吉利。

區別

舞醉龍與中國各地(包括澳門在內)盛行的舞龍很不相同:

1、道具簡單,只有龍頭,龍尾兩截,沒有龍身,用堅實木料製成,約重10公斤。不像舞龍之龍多用竹片為架,外里紗布等布料,上飾金片,銀片等裝飾。

2、舞醉龍者隊伍小,僅需兩人各執龍頭,龍尾舞動。[1]不像舞龍需10多人,數十人,乃至數百人,數千人。

3、舞醉龍者須喝大量的酒,乘着酒興,做到形醉而意不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