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醴泉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礼泉县位于东经108°17′40″-108°41′46″和北纬34°20′50″-34°50′02″之间,属于关中平原中部。海拔在402-1467米之间,北山南塬,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冷暖适中,自然环境十分优越。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呈阶梯型跌落,分山、塬、川三种地貌。北部属丘陵沟壑区,内有五峰山(海拔1467米)、九嵕山、朝阳山和芳山等,由西向东走向,绵延40余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4%。

礼泉县,咸阳市辖县。面积1017平方公里,辖5镇15乡。县府驻城关镇,距咸阳市区35公里。隋开皇十八年(598)置醴泉县,唐初废,贞观十年(636)复置醴泉县。1958年并入乾县,1961年复置醴泉县,1963年改为礼泉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泾河沿东北边界流向东南,其支流泔河自西向东横贯中部。东邻泾阳,西邻乾县,南与兴平、咸阳相连,北与淳化、永寿接壤。

礼泉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96℃,无霜214天,年平均降水量537-546平方毫米。[1]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因县境内有醴泉,泉水味如醴而改名为醴泉县。《辞源》说:"醴,酒也,酿之一宿而成,有酒味而已也""醴泉,言泉水味甘如醴也。"故有"天降甘露,地出醴泉"之说。《元和郡县志》卷1京兆府醴泉县:"以县界有(后)周醴泉宫,因以为名。"清康熙《陕西通志》卷3:醴泉"在县东南三十里,周数十步,深不可测。汉宣帝时涌出,闻其味如醴,故名。隋置县取此"。(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人文历史

民间传说:1.志公泉与石牛 2.紫荆树的故事 3.肖河的传说 (肖河故道) 4.铁扁担王干 5.鸡娃岭的故事 6.昭陵六骏传说 7.唐太宗选陵址8.五峰山的由来

历史事件

1919(民国8年),美国文化间谍毕士博勾结官吏,盗买"昭陵六骏"中的特勤骠、青骓、什伐赤、白蹄乌,打成小块装箱,偷运途中被醴泉群众截回(今陈列在陕西省博物馆内)。[2]

建制沿革

上古时,礼泉县叫寒门,传说为黄帝升仙之处。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建县。夏属雍州,西周时(前11世纪-前771)名焦获,其地理位置在京畿之内,是周王朝京城北边的边防重地。

秦时叫谷口县(一作瓠口),西汉置谷口邑,属左冯翊管辖,后改为谷喙县,东汉并入池阳,南北朝时改称武夷县。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因境内有泉,味甘如泉,且旁有醴泉宫,故更名为醴泉县。

唐初废,贞观十年(636)复置醴泉县。

明代(1368-1644),醴泉县在明初属乾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十一月改属西安府。

清代,醴泉县归属彬县分区。

礼泉北城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后,1950年5月改属咸阳专区,1953年1月改属宝鸡专区,1956年10月改由省辖。1958年12月将醴泉县撤销,并入乾县。1961年9月复设醴泉县。

归属虽几经变更,但县名一直沿用。直到1964年9月,才改"醴"为"礼",即为礼泉县。

1984年3月,改咸阳地区行政专员公署为咸阳市,实行市管县,礼泉县仍属咸阳市管辖。

自然资源

水利:县内主要河流有泾河、泔河、小河与泥河,可利用的水面积5000亩,水能资源100万千瓦,地下水补给量1.2亿立方米。

林木:北部山区土层深厚,海拔高,温差大,是得天独厚的苹果优生区,并有森林4.1万亩,天然草场30万亩。

矿产:县城中部九嵕山系矿藏丰富,已探明,石灰石贮藏量达10亿立方米,大理石贮藏量100万立方米,出于石灰岩底层的富锶矿泉水,天然纯净,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人口

礼泉县地处关中平原腹地,面积1018平方公里,耕地85万亩,人口50万(其中农业人口37万),辖12镇5个社区(包括城南社区、城北社区)317个行政村。距西安市57公里,咸阳市28公里,东邻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南靠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关中环线,312国道穿境而过。[3]

交通

汽车站

位于西兰路(312国道)与兴礼北南路十字,报时大楼对面。

该站采用仿唐建筑风格,占地面积13.1亩,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总投资1093万元,按部颁二级客运站标准建设,主楼为六层框架结构仿唐建筑,日发班次130班,日均客流量4000人次。

老年活动中心汽车站

位于市政街东段,老年活动中心广场对面。

公交

路:从家友超市兴礼路店南发车,经报时大楼向东沿西兰路至南晏村涡水口(也就是西兰路礼泉与兴平交界处)

火车站

礼泉县自古便为丝绸之路第一站,西进大西北的重要交通要塞之一,2013年12月20日历时四年建设、连接陕甘两省的西平铁路已开通运营。从古都西安和咸阳(西站)到平凉市仅需3个小时。标志着礼泉县火车站已经正式投入使用。西平铁路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始自陇海铁路西安铁路枢纽茂陵站,折向西北经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及我省宁县、泾川等县至平凉市崆峒区与宝中铁路平凉南站接轨,基本与312国道并行,正线全长263.1公里,其中陕西省境内线路长161.3公里,投资约为50多亿元,我省境内线路长101.8公里,投资约为20余亿元。西平铁路为国家1级单线铁路,其中蒿店至太峪一次性建成双线,其余地段预留了双线条件,设计时速120公里,运输能力为货运量3000万吨/年,单向客运量160万人/年。

旅游

昭陵

位于礼泉县城北九嵕山上的唐昭陵礼泉境内有古文化遗址21处,古建筑5处,是陕西省18个重点文物旅游大县之一。盛唐的两位帝王都安葬在北部九嵏山上。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太宗昭陵,占地30万亩,有陪葬墓200余座,被誉为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唐肃宗建陵石刻工艺精美,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最为完好的石雕石刻群。昭陵博物馆藏有文物珍品5000余件。昭陵是唐代第二位皇帝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礼泉县城北25公里的九宗山上。

1961年,国务院公布"昭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陵

位于礼泉县城东北的唐建陵遗址建陵位于礼泉县城东北 15 公里处的武将山上,是唐肃宗李亨的陵墓,是关中唐十八陵之一。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唐代的第八位皇帝。建陵海拔 1038 米,东揖昭陵,西望乾陵。

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醴泉湖

醴泉湖原为泔河水库,又名"甜水湖"(因为醴泉,有酒一样的泉水一说)位于县城北3.5公里的泔河与小河汇流处,宝鸡峡灌区西干四支渠的末端,属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四大调蓄水库之一。醴泉湖水域面积345万平方米。

醴泉湖距离咸阳市区30公里,距离西安市区60公里,在交通上形成了咸阳国际机场、陇海铁路、福银高速、312国道、关中环线以及县内旅游专线为主的三维交通体系。

御桃园

史德镇御桃历史可上溯到唐代。史德镇御桃品种丰富,基本囊括了北方所有鲜桃56个品种,面积3.1万亩。史德镇御桃个大、色艳、味美、耐贮存,各色品种的鲜桃从公历6月初上市,一直持续到9月底,长达4个月,占全年总天数的三分之一。2008年以来多次成功举办了以"桃花开了,好运来了"、"桃花开了,农民笑了"为主题的陕西礼泉桃花节,精心打造了福寿园、诗画园、世外桃源、多彩桃园、贵妃御园五大观光桃园。

袁家村

袁家村位于礼泉县城东北20公里、昭陵博物馆东北3公里处,关中环线、旅游专线从村南经过,交通便利。古槐、修竹、亭台、楼阁彰显关中民居的独特魅力;油坊、磨坊、醋坊、豆腐坊再现传统民间技艺,集中展示关中农村从明清以来农村文化、生活的演变。

2012年,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

文庙

礼泉文庙,位于县城内中山街礼泉二中隔壁,坐北向南。

始建于明洪武二年( 1369 ),清康熙、雍正、嘉庆、咸丰年间均进行过修葺或扩建。庙址全长 128 · 8 米,宽 11 · 1 米,面积 2717 · 6 平方米。原庙大门棂星门为三楼四柱歇山顶木构建筑。门内有一砖砌半月形泮池 ,池后有硬山顶出单昂三间戟 门一座。戟 门北有面阔各七间东西庑房。两庑北为"大成至圣先师"孔丘的正殿,坐北向南,两侧有踏步,中为青石高浮雕蟠龙"世面"。殿为硬山顶,屋正脊两端有鸱尾,中有"高明"。屋面、脊兽等覆以青色琉璃瓦,殿前两面有丛墙。大成殿东掖门内北面为崇圣祠。

顶天寺

顶天寺(朝阳山)在陕西省礼泉县东北烟霞镇和叱干镇交界处,距离县城六十里。西北至东南走向,长1.8公里,宽1.6公里,面积3.5平方公里。山腰杂草覆盖,生长柴胡、黄芪等中药材。因站在峰顶可观日出壮景,故名朝阳山。又因山峰高且尖,汉代名天齐山,也称尖山。唐时,因山顶修有寺院,俗称顶天寺。

朝阳山上有一做唐代古寺,名曰"顶天寺",因为顶天寺地势高因而被人们叫做顶天寺,礼泉人以顶天寺为自豪。有这么一句话:"礼泉有个顶天寺,把天摩得咯吱吱!"

宁家遗址

宁家遗址被称为"礼泉半坡";朱马嘴遗址为研究商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香积寺宝塔历史久远,传说动人;唐太宗昭陵,孤耸回绝,是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唐肃宗建陵,石刻工艺精湛,翼马造型独特,为关中地区帝王诸陵中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的石雕石刻群。

五凤山高大雄伟,重峦叠嶂;朝阳山"前屏昭陵,后环泾水",奇峰高耸,险峻夺人;泾河龙口峡谷怪石嶙峋,山清水秀,是理想的天然公园,当代建成的县城报时大楼、中心广场、泥河大桥、仲桥仿唐街、泔河大桥、50万亩果园、30万亩方田和全国闻名的农业行进典型烽火村、袁家村等,日益成为引人注目的现代风景。

教科文卫

解放初期,礼泉县先后建立了剧团、剧院、新华书店、电影院、电影公司、文化馆、工人俱乐部、昭陵博物馆等。1989年,文化系统共有职工224人,有乡镇文化站19个。

1952年7月设立收音站,1956年创建礼泉县有线广播站。1956年广播与电话同杆,20个乡镇都通广播并设乡镇放大站。1958年刊发《礼泉报》,于1962年停刊。1972年实现广播专线。电视从1965年开始,到1974年全县有电视机35台,到1989年电视基本普及,全县电视覆盖率100%。

1989年,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220人。县上有科委、科协、农技推广站、植保公司、种籽公司、园艺站、林业站、畜牧兽医站、农机管理站、农业机械化学校、农业广播学校等11个科技管理和科研单位。有农业科技人员572人,20个乡镇都有农技推广站、农业机械站、畜牧兽医站。

1990年有高级教师41人,高级讲师2人,中学一级教师588人。有高中7所,教师311人,初中47所,教师1242人,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21511人。小学443所,教师2445人。在校学生5239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基本达到教育普及。"十一五"期间,礼泉县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投入4亿多元,完成了高中标准化建添加设,实施了46所中小学危漏校舍改造和灾后重建项目。截止2010教学年度,全县普通中学29所,在校学生人数30377人,专任教师2417人;小学147所,在校学生人数43318人,专任教师2996人。

1990年有医疗单位34个,卫生技术人员675人,其中主治医师68人,副主任医师3人,病床523张,农村医疗站374个,农村医务人员772人。县医院在外科手术方面可作胃次全切除,上腹、胸科手术,可以开展三脏器切除和直肠癌根治,脑外科手术等。1983年成立西北第一家县级精神病院。据1988年统计,自开诊以来接收10省93县精神病门诊病人14.4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3200人。"十一五"期间,镇(社区)卫生院、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和大病救助制度全面推行,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截止2010年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共26家。病床共1024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892人,其中医生580人;卫生防疫人员497人。

"十一五"期间,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投入4亿多元,完成了高中标准化建设,实施了46所中小学危漏校舍改造和灾后重建项目,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2006年末的54%提高到96%,高考二本上线人数首次突破千人大关,教育发展环境得到了有效提升。[4]

经济

综合数据

礼泉县经济素以农业为主。解放初,工农业总产值1304万元。

经过全县人民40年的建设,到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44230万元。

1949年,人均收入35.30元,人均消费32元;1980年,职工人均收入688.99元,人均消费480元;1990年全县职工人均收入885.49元,农民人均收入534元。消费总额为18203万元,人均消费466元。其中城镇人均消费728元,农业人口消费16720万元,人均451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17359万元。人民生活已从温饱型向小康水平过渡。

2012年,礼泉县全年生产总值完成108.6亿元,同比增长1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9.5亿元,同比增长28%;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77.7亿元,同比增长4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1.1亿元,同比增长12.9%;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2亿元,同比增长1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48元,同比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81元,同比增长16.7%,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工业项目

解放初期,礼泉县工业生产只有几个私营小作坊。至1957年,发展有铁器、木器、皮麻、车辆修理、砖瓦等21个合作社。

1958年,从机械工业起步,工业逐步发展壮大,到1990年,总产值达16238万元,主要企业有柴油机厂、水泥厂、制药厂、奶粉厂、粮油加工厂、农机修造厂等。主要产品产量:食用植物油4148吨,奶粉241吨,板材1855立方米,塑料制品438吨,水泥7.5万吨。县内还有省地企业6个。乡镇企业起步较晚,1990年底有乡镇企业10785个,其中乡镇办149个,村办499个,联合办285个,其他企业9852个。固定资产7440万元。年产值19850万元,名优产品有水泥、涂料、海绵等。由于石灰石资源丰富,建材业发展很快。

1989年建成投产水泥厂2个,年总产值1474万元。还有白灰窑、石渣厂、水泥制品厂、砖瓦窑等建材厂624个,年产值约4024万元。建国后境内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1975年基本建设投资23.1万元,1985年投资261万元,"七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78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415万元。

先后完成了县水泥厂8.8万吨机立窑水泥生产线,制药厂氨基酸车间,化工厂轻质碳酸钙生产线,麻纺厂1/4套麻袋生产线等重要技术改造工程,增加了一批新的生产设施,扩大了生产能力。电力工业发展较快。1959年4月开始通电,现有变电站5座,35千伏线路54.8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835.7公里。20个乡镇、1948个自然村的8.1万户通电。年用电量7千万度,其中农用电2600万度。

到2012年,礼泉县全年共实施重点项目86个,年度计划投资93.2亿,实际完成投资110.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18%。其中,台湾统一、安德利、地铁盾构片、再生工业用基础油等7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8.4亿元,超计划任务的86.6%;加多宝、金属铜提取、食品工业园区路网、保障性住房、关中古镇等79个项目已经建成或完成了年度投资计划。投资10亿元的安德利果汁加工、投资1.3亿元的加多宝凉茶生产线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建成投产,极大的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全年新签约项目2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个,总投资111.3亿元,全年到位资金61.4亿元,占年度任务的136.4%。

园区建设

2012年全年投资近2亿元。食品工业园建成了统一大道、科技路、创业路、创业一路等4条道路,给排水管网、供气、电力、通信、照明、绿化、主干道路工程已经完成。园区初具形象规模,承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新上产业项目12个,其中上亿元项目共4个,总投资约41.5亿元。安德利、加多宝项目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达效;台湾统一、加多宝、汇源果汁、安德利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进驻,为礼泉打造全国重要食品饮料加工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再生资源产业园、建材工业园稳步推进。环科路、环景路、环宇路建成通车,电器拆解项目已建成投产,工业用基础油、金属铜提取项目已经建成。

现代农业

礼泉县主要农作物有礼泉苹果、小麦、玉米、棉花、油菜、大豆等。北部山区为一年一熟,南部平原为一年二熟。1971年宝鸡峡引渭工程建成后,南部平原区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局面。至1989年,有灌溉设施面积62.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6.4万亩,相当于建国初期的70多倍。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1956年开始有农用拖拉机,到1990年,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31000千瓦特,农用大中型拖拉机713台,小型拖拉机3543台,机耕面积占总耕地44.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得到较快发展。

1990年,有耕地84.73万亩,人均2.08亩,复种指数为141%。

农业总产值27992万元,其中农作物种植业21794万元,林业462万元,牧业3059万元,副业2593万元,渔业84万元。粮食总产210215吨。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和全国第二批优质商品粮基地。农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林、牧、副、渔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苹果、密植梨、瓜、菜、肉、蛋、奶商品生产基地已初步形成。1989年底,有防护林10.3万亩,果林12万亩,林网、渠旁和其他林30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9.6%,活立木蓄积量为13.2万立方米。有大家畜1.9万头,猪7.27万头,羊1.25万头,家禽46.3万只。年产牛肉187吨,猪肉2207吨,羊肉60吨,肉类商品率为98%。年产鲜牛奶996.8吨,奶品商品率100%。"秦川牛"、"关中驴"最为驰名。有养鱼水面5059亩,年捕鱼量44吨。 改革开放以来,苹果生产成为礼泉的一大经济优势。北部山区和南部平原大部分地区户户建果园,特别是北部山区处于渭北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坡缓向南,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产苹果个大,色艳,味浓,含糖量在16.2%以上。1985年"秦冠"苹果荣获部优产品。1989年,"秦冠"、"红富士"又获农业部优质农产品称号。果园收入4860万元,果区人均683元。

到2012年,礼泉县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9.2万吨,实现了"九连丰";新发展各类水果6.8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5万亩;大家畜存栏达到2.3万头,生猪存栏达到20万头。打造了关中环线"四季御果之旅"现代果业观光示范带,以肖山御石榴、汤房红提葡萄、白村农耕文化、山底御杏、西二村现代果业展示中心为代表的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园、观光园,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生态化、现代化迈进。高标准、高规格建成了18个PIC生猪养殖场,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18家,创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0个",白村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基础设施建设

1952年礼泉县全县仅有马车37辆作为运输工具,1959年成立礼泉县运输公司时有汽车3辆。1989年底全县有汽车1421辆,其中载重汽车647辆,年货运量为102.1万吨。公共汽车34辆,年客运量88.4万人次。其他汽车740辆,摩托车1050辆。1952年邮路里程为145公里,1958年为1320公里,1989年底邮路发展到1492.5公里。全县有邮电局(所)12个,长途电话路15条,乡乡通电话,村村通邮政。

到2012年,礼泉县全年投资5551.5万元,新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32处,解决了10.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投资8366万元,高标准建成了西社路、烟昭路,完成了旅游路北段改造工程,成为贯通旱腰带地区的大动脉和群众致富增收的金腰带。通过一事一议、以工代赈、群众自筹、财政补助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对56个村的村级街道全部进行了硬化,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投资2200万元,完成146个行政村6380户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任务。投资1162万元,建成35千伏北郊变电站、袁家村智能化配电台区,保障了城区和旅游示范村用电需求。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工作全面铺开。投资500余万元,购置垃圾车51辆、三轮保洁车80辆,各类垃圾容器4000余个,全部发放到15个镇(社区),建成垃圾屋17个,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新打配套机井57眼,修复改造抽水站10处;新修基本农田1.4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平方公里,新增蓄引提能力49万立方米。

旅游产业

礼泉县2012年年投资880万元,完成了昭陵博物馆、唐建陵安技防工程;投资200万元,完成了礼泉文庙修缮重建工程。以袁家村为龙头,实施"一村带十村"战略,推动全县乡村旅游迈上了新台阶。发展农家乐386户,旅游从业人员2.8万人,接待旅游人数412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9亿元。袁家村成为省乃至全国闻名的知名品牌,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山底村、东坪村被评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烟霞镇被评为全省旅游名镇。成功举办了第五届陕西-礼泉桃花节,礼泉县被确定为第二批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扎实开展。物流、信息、餐饮等第三产业繁荣发展。投资6.8亿元的中集物流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财政金融

1980年礼泉县全部财政收入378万元,支出970.8万元,1985年财政收入592万元,实际支出1084.9万元。1990年,财政总收入1887万元,总支出2860万元。

2010年,地方财政总收入22448万元,较上年同比口径增长28.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170万元,较上年增长35.1%。地方财政一般性预算支出99261万元,较上年增长39.3%,其中农、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支出68600万元,较上年增长34.15%,占财政支出比重为69.1%。

2012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72亿元,同比增长19.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16亿元,同比增长35.7%。坚持新增财力优先保障"三农"、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支出16.9亿元,同比增长39.2%。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93.8亿元,对中小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贷款额有所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金融保险运行平稳,居民储蓄存款稳步增长。2010年末,各类金融企业年末存款余额54.9亿元,较年初增加11.5亿元,增长26.5%。[5]

特产

苹果

礼泉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和渭北旱塬交汇地带,海拔420-1467米,平均日较差11.1℃,不低于10℃的积温4226.7℃-3528.2℃,年日照时数2215.6小时,平均无霜期174天,是得天独厚的苹果优生区。1985年,礼泉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优质苹果基地县;1995年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农业(苹果)产业化示范县;2000年被国家列为"陕西苹果"原产地保护区域。

2005年礼泉县10万亩苹果绿色基地建设通过农业部绿色标志认证,被评为陕西省果业强县。

礼泉县有果品75万亩,其中苹果50万亩,梨15万亩,桃、杏、李、石榴、葡萄等杂交果10万亩,平均年产果品80万吨。

山底御产于礼泉县烟霞镇山底村,相传为唐代皇家贡品,树龄最长的杏树已有上百年历史。栽植面积6000亩,分布在烟霞镇山底村、东坪村一带。花期4月上旬,花呈粉色,极具观赏性,6月份成熟。

因九嵕山泉水浇灌,果个大色艳丽、果肉细、味香甜,含有多种矿物质及维生素,营养价值极高,系果中上品。

酥梨

由中科院果树研究所选育而成。果实倒卵形,顶部突出,具有明显棱构,果实绿黄色,果肉白色,质细酥脆、汁多、味甜、品质上等。单果重250-350克。该品种树势强壮,枝条萌芽力强,成枝力弱,单枝生长量大,单枝年生长量达2米以上,一般栽后3-4年即可形成结果。丰产、稳产,常规管理没有大小年。

猕猴桃

猕猴桃试验示范站选择了周至以北约60公里的礼泉县城关镇杨庄子村作为试验点。2013年,该村果农邓峰在我校专家的指导下,在刚刚砍掉苹果树的5亩园子里引种了脐红、徐香、海沃德、黄金果、金龙2号5个猕猴桃品种。虽是幼园,但猕猴桃良好的生长和结果形势还是吸引了同村不少苹果户。种植苹果20多年的邓峰介绍,在防病防虫任务重、青壮年劳力减少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苹果经济效益显著降低,近年来,杨庄子村越来越多的果农弃种苹果,栽种易于管理且经济效益高的其他果树。

烙面

礼泉烙面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可加汤食用,亦可干吃。其特色吃法称之为"泖(音:mao,一声)",即将面盛在碗中,用骨头汤或者调好味的酸辣汤浇之。然后调上佐料,即可食用,佐料的调配比较独特,用上等的猪油调和辣椒面,配以葱花、韭叶、盐及当地酿造的香醋。

烹汤 烙面的食用方式是浇汤,烙面汤的烹制便是关键所在。烹汤一般用肉汤、骨头汤为最佳,五香大料、油盐酱醋鸡精等调味料巧妙搭配,再加入自家特制油泼辣子,放入豆腐丁、肉臊子,便制成一锅色泽艳红、香辣诱人的烙面红汤。汤烧开后锅底扔进一块劈柴,使汤一直保持小滚。食用时一手端碗,另一手用三指捏出一小撮烙面放入碗内,再放入韭菜香菜蒜苗葱,热汤浇上,即可食用。其面筋薄细润,其汤浓煎辣香,个中美味,自有食者才能体味。[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