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野三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野三七

中文名称:野三七

拉丁学名:Panax stipuleanatus Tsai et Feng

别称:香刺、土三七、竹节七、白三七

界;植物界

门科:被子植物门、五加科

属种:五加属、屏边三七种

性味归经:味微苦、甘,性温

分布区域:云南东南部

野三七中药名。为五加科植物屏边三七PanaxstipuleanatusTsaietK.M.Feng的根。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痛,咳血,外伤出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病后虚弱,肺痨。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45-55m。根茎匍匐,有结节,并具凹陷的茎痕;根块状纺锤形。

茎基鳞片宿存、叶互生掌状复叶,3片轮生于茎顶;叶柄长4-7cm,无毛;托叶卵形,长约2mm;小叶5,少有7,羽状分裂,裂片不等大,中部的较大,两端的较小,长6-12cm,宽2.5-6cm,先端尾状渐尖,基部阔楔形至近圆形,偏斜,边缘具锯齿和刚毛,上面脉上疏生刚毛。

伞形花序单生于茎顶,有50-80朵花,花梗长8-10cm,无毛,花萼5齿裂,无毛;花淡绿色,花瓣5,长卵形至长椭圆形;雄蕊5,花丝与花瓣等长或稍长;子房下位,2室,花柱2,结合成1个,柱头稍膨大而微弯。核果状浆果,球状肾形,直径约8mm,成熟后红色。

种子2颗,近球形,白色,直径2-3mm。花期5-6月,果期7-8月。[1]

植物种属

五加科植物屏边三七。

分布区域

分布于云南东南部。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100-1700m的山谷潮湿林内。

药用价值

一、

功能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主治

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痛,咳血,外伤出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病后虚弱,肺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9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敷。

注意事项

孕妇慎服。

相关论述

本草拾遗》:“利九窍,通血脉,排脓,治血。”

采收加工

秋季挖取块根,除去泥沙及细根,晒干或烘干。[2]

二、

【别名】 香刺、土三七、竹节七、白三七

【来源】 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屏边三七的根。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5-55m。根茎匍匐,有结节,并具凹陷的茎痕;根块状纺锤形。茎基鳞片宿存、叶互生,掌状复叶,3片轮生于茎顶;叶柄长4-7cm,无毛;托叶卵形,长约2mm;小叶5,少有7,羽状分裂,裂片不等大,中部的较大,两端的较小,长6-12cm,宽2.5-6cm,先端尾状渐尖,基部阔楔形至近圆形,偏斜,边缘具锯齿和刚毛,上面脉上疏生刚毛。伞形花序单生于茎顶,有50-80朵花,花梗长8-10cm,无毛,花萼5齿裂,无毛;花淡绿色,花瓣5,长卵形至长椭圆形;雄蕊5,花丝与花瓣等长或稍长;子房下位,2室,花柱2,结合成1个,柱头稍膨大而微弯。核果状浆果,球状肾形,直径约8mm,成熟后红色。种子2颗,近球形,白色,直径2-3mm。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100-1700m的山谷潮湿林内。

【化学成份】 块茎中含屏边三七甙(stipuleanooides)R1和R2,即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阿拉伯糖(1→4)-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oleanolic acid-3-O-β-D-glu-copyranosyl(1→3)[α-L-arabifuranosyl(1→4)-β-D-glucuronopy-ranoside][和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呋喃阿拉伯糖]-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oleanolic acid [28-O-β-D-glucopyranosyl]-3-O-β-D-glucopyranosyl(1→3)[α-L-arabifuranosyl]-β-D-glucuronopyranoside]。

【性味】 味微苦;甘;性温

【功能主治】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主跌打损伤;风湿痛;咳血;外伤出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病后虚弱;肺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9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敷。

【注意】 孕妇慎服。

【摘录】 《中华本草[3]

参考资料

  1. 野三七,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野三七,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3. 野三七的功效与作用,快资讯,20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