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苜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野苜蓿(学名:MedicagofalcataL.)是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0)40-100(-120)厘米。全株被淡黄色绢毛;茎直立,圆柱形。托叶狭三角形,锥尖,全缘,小叶倒卵形至倒心形,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阔楔形,上面几无毛,下面被细绢毛,总状花序腋生,密被绢毛;苞片小,披针状锥尖,萼钟形,萼齿披针状三角形,比萼筒短,子房线形,荚果扁平,种子肾形,5月开花。花期6-8月,果期7-9月。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欧洲盛产,中亚各国,世界各国有引种栽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适应性较广,土壤pH值在5-8.5都可种植。
野苜蓿适应能力强,耐寒抗旱,耐盐碱,抗病虫害,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野生牧草。但荚果熟时自然开裂,种子收获量低,故在大田栽植尚有一些技术问题,主要是用来和紫苜蓿杂交培育优良的地区性新品系。
- 中文名:野苜蓿
- 学 名:Medicago falcata L.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原始
- 目:蔷薇目
- 亚 目:蔷薇亚目
- 科:豆科
- 亚 科:蝶形花亚科
- 族:车轴草族
- 属:苜蓿属
- 组:紫苜蓿组
- 种:野苜蓿
- 变 种:草原苜蓿花被亚纲
- 命名者及年代:L.,1753
目录
主要价值
野苜蓿富含维生素A、C、E及多种氨基酸,其幼嫩茎叶尖部分可作蔬菜,营养价值高、味美,是冬春季节猪、牛、羊、兔、家禽、马属动物的优质青绿饲料。荚果熟时自然开裂,种子收获量低,故在大田栽植尚有一些技术问题,主要是用来和紫苜蓿杂交培育优良的地区性新品系。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0)40-100(-120)厘米。主根粗壮,木质,须根发达。茎平卧或上升,圆柱形,多分枝。茎平卧或上升,圆柱形,多分枝。羽状三出复叶;托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基部戟形,全缘或稍具锯齿,脉纹明显;叶柄细,比小叶短;小叶倒卵形至线状倒披针形,长(5)8-15(-20)毫米,宽(1)2-5(-10)毫米,先端近圆形,具刺尖,基部楔形,边缘上部四分之一具锐锯齿,上面无毛,下面被贴伏毛,侧脉12-15对,与中脉成锐角平行达叶边,不分叉;顶生小叶稍大。
花序短总状,长1-2(-4)厘米,具花6-20(-25)朵,稠密,花期几不伸长;总花梗腋生,挺直,与叶等长或稍长;苞片针刺状,长约1毫米;花长6-9(-11)毫米;花梗长2-3毫米,被毛;萼钟形,被贴伏毛,萼齿线状锥形,比萼筒长;花冠黄色,旗瓣长倒卵形,翼瓣和龙骨瓣等长,均比旗瓣短;子房线形,被柔毛,花柱短,略弯,胚珠2-5粒。
荚果镰形,长(8)10-15毫米,宽2.5-3.5(-4)毫米,脉纹细,斜向,被贴伏毛;有种子2-4粒。种子卵状椭圆形,长2毫米,宽1.5毫米,黄褐色,胚根处凸起。花期6-8月,果期7-9月。[1] [2]
主要变种
草原苜蓿(MedicagofalcataL.var.romanica(Brandza)Hayek):该变种茎直立,密被黄色绒毛。小叶线形,先端急尖或截形,叶缘仅具2-3锯齿,叶上面被稀疏贴伏毛,下面被密毛,侧脉5-7对。荚果挺直。与原变种不同。分布于新疆。生于偏旱的山坡、草原。欧洲东部至中亚、西伯利亚西部均有分布。该变种抗旱能力强,产量高,在大田栽植方面价值较大。
生长环境
野苜蓿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适应性较广,土壤pH值在5-8.5都可种植,能耐一定酸性,有灌溉条件的红壤坡地上可以生长;耐瘠性弱,在肥沃的土壤或适当的施肥条件下,生长良好;对海拔要求不严,在禄丰县海拔1300-2290米的地区种植生长良好;喜潮湿,宜在排水良好的水田种植;在土壤持水量为60-70%,生长最佳;积水的田块要先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并配合施用磷肥时才可种植。黄花苜蓿耐旱性较差,应选择有灌溉条件的地块种植才能提高产量。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各地。欧洲盛产,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伊朗等亚洲地区分布也很广泛,世界各国都有引种栽培。
繁殖方法
种子选择
野苜蓿种子有2种,一种是经脱粒精选的纯净籽粒,种子细小,用种量少。另一种是未脱粒去壳的荚果种子,播前要对荚果进行处理。
栽培季节
一般在8月20日至10月20日播种,最迟不超过10月底,灌溉条件较好的可以推迟播种。
播种
主要采用稻田免耕直播,一般选用水稻田,在水稻微黄色开挖谷沟,控干田水后2-3天,检查稻田不积水时将准备好的种子直接免耕均匀撒播。若用脱粒的纯净种子播种,在水田种植每亩种量1-1.5千克;用荚果种子播种一般每亩用种量为7-10千克,按磷肥15千克、生物复合肥0.5千克、加入少量河泥搅拌均匀,搓揉成细颗粒后再进行播种,若荚果种子的质量不佳应加大播种量。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
补播及除杂:播种后2周左右对种植田地块进行检查,若水田积水造成烂种或出苗较差的要及时补播,保证种植效益,苗期生长缓慢,注意除杂保苗。
追肥:黄花苜蓿不耐瘠和旱,除应用磷肥拌种外,若苗期长势较弱,每亩可施用1000-1500千克的农家细灰肥,有利苗全、苗壮。返青时和每次刈割后每亩追施磷肥、钾肥或复合肥10千克左右,施肥量根据刈割次数和草产量而定,促进早发旺长。注意适时灌水和施肥,以提高牧草的刈割次数和草产量。
刈割留种
刈割:作鲜草利用,一般在当年12月和翌年的4月中旬,先后可刈割1-3次;作干草利用,可以制作干粉作配合饲料饲喂利用,也可制作青贮饲料备用。
留种:留种用的野苜蓿只能刈割第一茬,种田选择中等肥力、排水良好的为好。先成熟的荚果容易脱落,一般掌握在荚果的颜色为30%青、30%黄、40%黑的时候收获较为适宜。收获后晒干拍打抖落荚果,有条件的可脱落,再经晒干后装袋进仓储存。
病虫防治
危害野苜蓿的主要有白粉病、苜蓿霜霉病、苜蓿春季黑茎病和叶斑病、苜蓿匍柄霉叶斑病、苜蓿锈病、苜蓿花叶病。其中花叶病危害最大,苜蓿发病主要发生在4月中旬,该病在气温20-25°C下迅速增长,气温在15°C以下生长缓慢。
防治方法:切断种子传播途径,不从疫区调种;冬季及早整理枯枝断叶,消灭越冬病源;春季若有蚜虫,在封前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及早防治,有效防治传毒媒介蚜虫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