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线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金线蛙

中文名: 金线蛙

金线蛙是指金线侧褶蛙种组,包括金线侧褶蛙、福建侧褶蛙、湖北侧褶蛙三个物种。金线蛙隶属于两栖纲蛙科、侧褶蛙属(Pelophylax ),是中国广泛分布的特有物种。[1]

外形特征

金线蛙体型肥硕,成年体长约50毫米(雄体略小),头长约等于头宽,吻端钝圆。鼓膜大而明显棕黄色,颞褶不显著。背部绿色杂有一些黑色斑点,有两长条褐色斑,从吻端一直延伸到泄殖腔口,形成明显的绿色的背中线。体侧绿色有些黑斑,两侧各有一条粗大的褐色、白色或浅绿色的背侧褶。皮肤光滑,但在背部及体侧有些疣粒。腹部光滑,黄白色带有一些棕色点。前肢指细长无蹼。后肢粗短有黑色横带,趾间蹼发达为全蹼。股部内侧黑色有许多小白斑。雌蛙体型比雄蛙大很多。雄蛙有一对咽侧内鸣囊,第一指有婚埝。

生活习性

金线蛙生性隐秘机警,多半藏身在水生植物的叶片下,仅露出头来观察四周的动静,若受到干扰马上跳入水中。雄蛙叫声很小,很短促的一声「啾」,不容易听到。金线蛙成蛙以捕食昆虫为主,喜食种类主要是水生动物中的负子蜷、螺、虾等,以水生动物为食。

栖息环境

金线蛙分布一千公尺以下的开垦地草泽环境,数量及分布范

围逐渐减少中。水栖性,喜欢藏身在长有水草的蓄水池或者遮蔽良好的农地,例如飘著浮萍的稻田、芋田或者茭白笋田。繁殖期以春天及夏天为主。

种群分布

金线蛙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分布地有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是我国常见蛙类之一,也是我国经济价值较大的蛙类资源。

生长繁殖

金线蛙形态指标均与体长呈正相关,金线侧褶蛙雌体的体长和体重均显著大于雄体。雌蛙怀卵量与自身体重和体长成正相关,表明该蛙也通过增加个体大小增加繁殖输出。

金线蛙卵粒小,卵径约1mm。每次产卵约850粒,聚成块状。蝌蚪褐绿色,有许多深褐色斑点。金线蛙自受精卵期至鳃盖完成期共分为26个时期,其发育历程及各时期胚胎外形特征与己知的无尾两栖类胎胚发育大同小异,并无明显的差异。在水温(201015)℃和21.524℃条件下,金线蛙的发育历期5}}i1为212.94小时和170.95小时。

发育历程

金线蛙早期胚胎发育的形态变化, 与已知的无尾两栖类胎胚发育大同小异, 并无明显的差异。在水温(20 ±0.5)℃和21.5 ~ 24 ℃条件下, 金线蛙的发育历期分别为212.94 小时和170.95 小时, 同温度条件下比同属的黑斑蛙和泽蛙的时程慢。

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金线蛙胚胎发育, 通过二种不同温度条件的比较发现, 在受精卵期至16 细胞期、囊胚期、原肠胚早至中期、神经褶期、肌肉效应期、孵化期、开口期及右鳃盖闭合期, 发育历时变化不大, 似乎说明, 温度对这几个时期胚胎发育影响不大, 而温度影响比较大的时期为32 细胞期、原肠胚晚期、神经管期、尾血循环期及鳃盖褶期等时期, 有些发育历时相差一倍。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孵化期
金线蛙有一个明显的孵化期, 在鳃血循环期后孵出, 且比较整齐, 比黑斑蛙晚三个胚期, 同于泽蛙。

卵黄栓消失时期
金线蛙在原肠胚晚期卵黄栓尚未消失时, 即出现胚体纵轴伸长背部趋于平坦, 这与泽蛙及狭口蛙属种类一致, 而异于已知的其它无尾两栖类。

鳃盖闭合的个体差异
金线蛙虽有一个右鳃盖褶闭合期, 但亦有少数个体是以左鳃盖褶先闭合的, 并形成右侧出水孔, 出水孔为一缝状, 与蛙属其它种类不一致。

蝌蚪身体平衡的时期
金线蛙孵化后能自由游泳, 保持身体平衡, 始于尾血循环期, 早于黑斑蛙 、泽蛙及姬蛙科几种 , 同于黑眶蟾蜍 , 似乎与发育经历时间有关, 与孵化的迟早无关。

肺囊出现的时期
金线蛙从鳃盖褶期(第24 期)开始, 在两侧外鳃后方逐渐形成一褐色斑, 解剖后确认为肺囊, 位于内鳃室后背方, 而其它种类的研究中, 没有提及此结构,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