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耳环(中药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金耳环,中药名。为马兜铃科细辛属植物金耳环和长茎金耳环的全草。具有散寒,止咳,散瘀,止痛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胃炎,风寒痹痛,龋齿痛,跌打损伤。[1]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金耳环
汉语拼音:Jīn ěr Huán
别名:土细辛、一块瓦、大叶细辛、大叶山茨菇
性味:味辛、微苦,性温。有小毒
功能:散寒,止咳,散瘀,止痛
主治:风寒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胃炎,风寒痹痛,龋齿痛,跌打损伤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金耳环
拼音名:Jīn ěr Huán
英文名:all-grass of Small Coleus
别名:土细辛、大叶细辛、大叶山茨菇、一块瓦、龙须草、马蹄细辛、小犁头。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sarum insigne Diels[A.longipedunculatum O.COSchmidt.;A.gracilipes C.S.Yang et C.F.Liang]2.Asarum longerhizomatosum C.F.Liang et C.S.Yang
出处
出自《广西中草药》。
来源
采收和储藏
夏、秋季连根采挖,去泥土,阴干。
原形态
- 1.金耳环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短,叶柄长10-20cm,有柔毛,芽胞叶窄卵形,先端渐尖,边缘有睫毛;叶片长卵形、长10-15cm,宽6-11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耳状深理解,通常外展,上面中脉两旁有白色云斑,偶无,具疏生短毛,下面右见细小颗粒状油点,脉上和叶缘有柔毛。花紫色,直径3.5-5.5cm;花梗常弯曲;花被管仲状,中部以上扩展成一环突,然后缢缩,喉孔窄三角形,无膜环,花被裂片宽卵形,无膜环,花被裂片宽卵形至肾状卵形,中部至基部有一半圆形垫状斑块,斑块直径约1cm,白色;药隔伸出,锥状或宽舌状,或中央稍下凹;子房下位,外有6棱,花柱6,先端2裂,裂片长约1mm;柱头侧生。花期3-4月。
- 2.长茎金耳环 多年生草本。根茎细长,节间长6-12cm。叶1-2片,叶柄长10-18cm,无毛;芽胞叶通常窄卵形,近边缘有睫毛;叶片长方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8-14cm,宽5-8cm,先端渐尖,基部耳形或戟形,两侧裂片略成三角形,上面具散生短毛,脉和近边缘较密,下面无毛。花紫绿色,直径约3cm;花梗长约1.5cm;花被管圆筒状,长约1.5cm,喉部缢缩,膜环宽约2mm,内壁有纵行脊皱,花被裂片宽卵形,顶部和边缘淡紫绿色,中部紫色,近喉部有乳突皱褶区;药隔伸出,舌状;子房半下位,花柱6,先端2裂,柱头侧生。花期7-12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
- 1.生于林下阴湿地或山坡。
- 2.生于林下或林间阴湿地。
资源分布
- 2.分布于广西。
性状
性状鉴别
- 1.金耳环根茎粗短。根丛生,直径2-3mm,灰黄色。叶片展平后呈长卵形、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10-15cm,宽6-11cm,先端急尖或渐尖,上面中脉两侧有白色去斑,脉上及边缘有柔毛,下面放大镜下可见颗粒状油点;叶柄有柔毛。可见花,紫褐色,较大,花被管钟状,喉部无膜环。气辛香,有浓烈麻辣味。
- 2.长茎金耳环根茎细长,节间长6-12cm。根纤细,稀肉质而较粗状。叶片长方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上面散生短毛;叶柄无毛。花紫绿色,花被管圆筒状,喉部膜环宽2mm,内壁有纵行脊棱。
化学成分
金耳环全草(干品)含挥发油0.5%,挥发油中成分有:龙脑(borneol),乙酸龙脑酯(bornyl acetate),3,5-二甲氧基甲苯(3,5-dimethoxytoluene),黄樟醚(safrole),反式丁香烯(trans-caryophyllene),β-古芸烯(β-gurjunene),反式-β-金合欢烯(trans-β-farnesene),甲基丁香油酚(methyl eugenol),橙叔醇(nerolidol),细辛醚(asaricin),榄香脂素(elemicin),樟脑(camphor),β蒎烯(β-pinene)。
性味
辛;苦;温;小毒
归经
肺;肝;脾;胃经
功能主治
温经散寒;祛痰止咳;散瘀消肿;行气止痛。主风寒咳嗽;风寒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胃炎;风寒痹痛;龋齿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草捣敷;干全草研末吹鼻;或撒;酒调搽。
各家论述
- 1.《岭南采药录》:理跌打,治毒蛇伤,又能生肌去腐。
- 2.《广西中草药》:祛风散寒,平喘止咳,行气止痛,解毒消肿。治风寒咳嗽,支气管哮喘,腹寒痛,龋齿痛,毒蛇咬伤,跌打肿痛。
- 3.《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熄风开窍。治小儿抽搐。[2]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