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錦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金錦香 |
中文學名: 金錦香 |
金錦香[1],中藥材名。本品為野牡丹科金錦香屬植物金錦香OsbeckiachinensisL.,以全草入藥。夏秋採收全草,洗淨曬乾。功能主治為:清熱利濕,消腫解毒,止咳化痰。用於急性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阿米巴肝膿瘍,腸炎,感冒咳嗽,咽喉腫痛,小兒支氣管哮喘,肺結核咯血,闌尾炎,毒蛇咬傷,疔瘡癤腫。
目錄
別名
杯子草、小背籠、細花包、張天缸、昂天巷子、朝天罐子、細九尺、金香爐、裝天甕、馬松子、天香爐。
入藥部位
野牡丹科金錦香屬植物金錦香Osbeckia chinensis L.,以全草入藥。
性味
歸經
歸肺;脾;肝;大腸經。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消腫解毒,止咳化痰。用於急性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阿米巴肝膿瘍,腸炎,感冒咳嗽,咽喉腫痛,小兒支氣管哮喘,肺結核咯血,闌尾炎,毒蛇咬傷,疔瘡癤腫[2]。
用法用量
0.5~2兩;外用適量,鮮全草搗爛敷患處。
採集加工
夏秋採收全草,洗淨曬乾。
化學成分
本品含金錦香酸(osbeckicacid)[1],2-呋喃甲酸(2-furoicacid),熊果酸(ursolicacid),琥珀酸(succinicacid),胡蘿蔔甙(daucosterol),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6)-β-D-吡喃葡萄糖甙[quercetin-3-O-β-D-吡喃葡萄糖基-(-6)-β-D-glucopyranoside],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甙(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甙(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全草還含酚類成分及氨基酸。
藥理作用
1、煎劑用試管稀釋法,1:8~1:4濃度對綠膿桿菌、變形桿菌、傷卷桿菌、痢疾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2、對支氣管哮喘及細菌性痢疾有一定療效。
配伍
①治赤白痢,泄瀉:金石榴全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②治吐血:鮮金錦香一兩,當歸二錢。水煎服。(《泉州本草》)
③治便血、下痢:金錦香、木槿花。燉服。一方以金錦香一兩,冰糖五錢,開水適量沖燉服。(《閩東本草》)
④治脫肛:金錦香二至五錢,水煎服。(《閩東本草》)
⑤治月經不調:金錦香乾根一至二兩,益母草三錢,水煎調酒、糖服。(《福建中草藥》)
⑥治跌打損傷:鮮金錦香一兩,搗絞汁泡溫酒服。(《泉州本草》)
⑦治久傷胸悶痛:金錦香全草五錢至一兩,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⑧治風寒咳嗽:金錦香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⑨治小兒疳積:天香爐、山地粘等分。為末,每服五分,蒸瘦豬肉服。(《廣西中藥志》)
⑩治風火牙痛:蜂窩草燉豬肉服[4]。(《四川中藥志》)
形態特徵
金錦香直立草本或亞灌木,高20-60厘米;莖四棱形,具緊貼的糙伏毛。葉片堅紙質,線形或線狀披針形,極稀卵狀披針形,頂端急尖,基部鈍或幾圓形,長2-4(-5)厘米,寬3-8(-15)毫米,全緣,兩面被糙伏毛,3-5基出脈,於背面隆起,細脈不明顯;葉柄短或幾無,被糙伏毛。頭狀花序,頂生,有花2-8(-10)朵,基部具葉狀總苞2-6枚,苞片卵形,被毛或背面無毛,無花梗,萼管長約6毫米,通常帶紅色,無毛或具1-5枚刺毛突起,裂片4,三角狀披針形,與萼管等長,具緣毛,各裂片間外緣具1刺毛突起,果時隨萼片脫落;花瓣4,淡紫紅色或粉紅色,倒卵形,長約1厘米,具緣毛;雄蕊常偏向1側,花絲與花葯等長,花葯頂部具長喙,喙長為花葯的1/2,藥隔基部微膨大呈盤狀;子房近球形,頂端有剛毛16條。蒴果紫紅色,卵狀球形,4縱裂,宿存萼壇狀,長約6毫米,直徑約4毫米,外面無毛或具少數刺毛突起。花期7-9月,果期9-11月[5]。
分布區域
產廣西以東、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從越南至澳大利亞、日本均有。
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有台灣、廣西、貴州、廣東、廣西,福建、江西、四川等地。
國外分布:越南、澳大利亞、日本。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100米以下的荒山草坡、路旁、田地邊或疏林下陽處常見的植物。
視頻
龍家鮮藥文化 龍帥江講述中醫鮮藥神奇療效——金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