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金门 - 福建东南海岛屿 金门县(英语:Kinmen County)(古属泉州府同安县)古称“浯洲”、“仙洲”等,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为牧马监地,五代时编入泉州属尾,1915年1月正式设县,以“固若金汤、雄镇海门”之意而称“金门”,隶属福建省泉州市,实际由台湾当局管辖,是台澎金马地区所谓“福建省政府”、"福建高等法院金门分院"所在地,辖区由金门岛、小金门岛(烈屿)、大担岛、二担岛、东碇岛、北碇岛等12个岛屿组成,总面积151.656平方公里。
金门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海域泉州围头湾与厦门湾内,屹立于台湾海峡西部,与中国大陆最近处仅2310米,位于九龙江出海口外,西与厦门岛遥望,东隔台湾海峡与台中市相望,北与泉州市晋江市相望。东距基隆198海里,东南距澎湖82海里,距高雄160海里,西距厦门18海里,距离中国大陆领土角屿仅1.8公里,离台湾岛有210公里。
2004年2月启动金门—厦门航海线,开始“小三通”。2004年,金门县财政总收入1812637万元新台币;人均所得308202元新台币;人均生产总值329656元新台币。 折叠清代及以前 金门自古属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所辖,1915年(民国四年)始创县治。汉人移民对金门的开发依据可考的史料始于晋代。根据清代《金门志》的记载,晋代共有苏、陈、吴、蔡、吕、颜六姓家族因躲避战祸移居金门。[1]
金门岛位置
金门岛位置
803年(唐朝贞元十九年),朝廷在泉州设置五个牧马场,浯洲为其中之一,陈渊任牧马监,此为金门岛上设置行政机构之始。蔡、许、翁、李、张、黄、王、吕、刘、洪、林、萧十二姓随陈渊入岛开垦,陈渊因此而被尊为"开浯恩主"。
金门(旧称浯洲)因产盐,历经五代十国闽王(王审知)及元明清等朝开发后,造就金门东半岛上之金沙湾周围盐埕林立。元朝统治时(1343年-1368年),中央为求实质统治,遂于浯洲凤翔里十七都后学村(今沙美),设置浯洲盐场司(官职从七品官,在今金沙国中至东埔及荣光新村一带)及浯洲书院(现今之沙美菜市场),沙美因处金沙湾与汶水溪及金沙溪交汇处。在元代,系为金门地区最高行政机关浯洲盐场司与浯洲书院之旧址(元朝浯洲盐场司马阙司令兴建)。过往的金沙地区更是金门地区居住人口与风狮爷最为稠密的地方(金门全岛共64尊风狮爷,金沙镇则高达39尊、沙美有3尊)。
元朝统治时,中国沿海各地与国外交流密集,故当时的沙美(后学村),因位处金沙湾、浯洲盐场司、浯洲书院(明代为金山书院)、官镇埕、永安埕、浦头埕、沙美埕等盐埕边缘,除了岛民、盐工与书生众多及船运便利之外,区域内更是政商云集。后学街(今之沙美老街),在此诸多有利之条件下,遂循着人类发展的脉络与历史轨迹,便自然而然的形成商业与贸易市集。从元朝统治以来,一直是金门东半岛的政经中心与文化重镇,迨自中华民国肇建初朝,金沙依然是金门地区的经济中心,民国时期的金沙湾金沙港,更是金门地区与中国大陆莲河通航金星轮的港埠。更是国民政府(国军)登陆金门的地方,一度还是金东守备师及青年军战车连的驻扎地。金门以一小岛,却出过四十三名进士,其中文进士四十人,武进士三人,实属不易。
1387年(明朝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令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沿海,共设五卫十二所。金门守御千户所为十二所之一,明兵部称呼金门是"中左所",下辖峰上、管澳、田浦、陈坑四个巡检司,后又增设烈屿巡检司。因金门固守福建东南海口,取"固若金汤,雄镇海门"之意而得名金门。
南明时期,金门由郑成功政权实际控制。1664年(清康熙三年、南明永历十八年)清军攻占金门后,曾采取迁界措施,强制居民迁至海岸线30华里外,岛上人烟无存。1674年(康熙十三年、永历二十八年)至1679年(康熙十八年、永历三十三年),郑氏复占金门,并以此作为对中国内陆进行军事行动的前进基地。1680年(康熙十九年、永历三十四年)清军二度攻占金门后,沿袭旧制隶属于福建省同安县(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永历三十七年)清军攻占台湾后实施复界,因迁界离开的居民陆续返回原籍。
地理环境
金门位于福建省东南海上,地处东经118度32分,北纬24度44分,位于九龙江口外,与厦门湾口遥望,金门位于屹立台湾海峡中,东距基隆198海里,东南距澎湖82海里,距高雄160海里,西距厦门约18海里,距离福建省厦门市东南端的角屿仅1.8公里,离台湾岛有210公里。金门岛形如锭,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最长处约15.5公里,中部狭窄处仅3公里,包括金门本岛(大金门)、烈屿(小金门)、大胆、二胆、狮屿、猛虎屿、草屿、后屿、东碇岛、复兴屿等十二个大小岛屿,总面积151.656平方公里。 折叠地貌 岛形似哑铃,东西宽,南北窄。金门全县面积150.145平方公里(本岛为134.25平方公里,尚辖、烈屿、大担、二担、乌丘、东引、东碇、北碇、等十二座岛屿)。金门岛形中狭如锭(或是一根骨头),东西端较宽,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最长处约15.5公里,中部狭窄处仅3公里,太武山雄踞东部,海拔253公尺。金门西面环海,环岛多港湾口岸,可停泊船艇者计30余处,潮高水深。
金门的主要地形为起伏的花岗岩地形,岛上最高峰为太武山(其高为253公尺,其上有毋忘在莒蒋公之手铭),雄势雄伟,独冠屿上,近观之若兜鍪状,故名太武。其石纷纠萦纡若印章篆刻,又称"海印",隔海远望,如仙人偃卧(仙人倒地卧不起之形),海上人因别呼之为"仙山"。 金门名胜莒光楼 金门名胜莒光楼
太武山之外,东有鹊山、凤山、塔山;南有双山、长安山、丰莲山、太文山(古燕南山)、献台山、南磐山;西有矛山;西它雪鄐、虎山、天摩山、金山等等。
而古宁头区、古岗区、马山区与烈屿区除有部分丘陵地形外,多为地势平坦,红土广泛覆盖之台地,各区海岸则有花岗片麻被海水侵蚀而形成之崖面或平台,以及发育良好之沙滩,岩岸沙岸交错构成了金门多变的海岸景观。 气候 金门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雨多集中于四至八月,台风多生于七、八月,全年风向东风占8个月,每年五至八月为东南风及南风。因金门为在海峡中之岛屿,四面无高山屏障,
水头码头
中间则丘陵起伏,故风力较强,夏有西南海风的吹拂,每到清明时候常带来浓雾,台金交通常受影响;东有强烈的东北季风。
全年降雨量多在四月至八月,台风则发于七月,风势以七月至十二月较强。年均温为摄氏20.9度,最高月均温是八月28.2度;最低月均温是元月12.8度;年平均降雨量不足一千公厘;四至九月是雨季,占全年降雨量80%。因受地形影响(花岗岩丘陵,为金门主要地形,金门无良好的蓄水地物,金门无巨川长流,最长者为西半岛之浯江溪,惟已呈干涸状态,旧河床隐约可辨。其他如金沙溪、后水溪、前埔溪、小径溪、西堡溪、山外溪等大多是涓涓细流,源短量少,平时多已涸渴;如遇风雨,又复一泻入海,雨不能得其利,旱则患其灾)。大兴水利,拦河筑坝,新辟湖塘,如太湖、兰湖、慈湖、双鲤湖、荣湖、陵水湖、田浦水库、金沙水库等等;但蓄量不多,遇旱年,常有缺水之苦。再加上开放观光,用水量大增,更使得供水更加的吃紧。 土壤 金门的地层,以花岗片麻岩为主,分布甚为广阔,约占总面积一半。岛上土壤概以砂土及裸露红壤土为代表。前者沙层厚、保水保肥力均差;后者表土薄、酸性重,腐植质少,皆不宜耕作,故岛上农作仅宜价值较低之耐旱性杂粮:如高粱、玉米、花生、蕃薯等。由于四面环海,浅滩深澳,鱼虾贝介类滋生,滨海居民乃讨生计于大海中,然因渔业资源有限,兼且幅员狭窄,地力贫脊,雨量稀少,农产不丰,只有少量之杂粮与蔬菜。居民乃远渡重洋,谋生异域,或移居台澎,或远适南洋,金门华侨足迹遍布东南亚,人口总数达二十余万之众,自古就有"侨乡"之称。
本段行政区划
金门县下辖3镇、3乡,金城镇、金湖镇、金沙镇、金宁乡、烈屿乡、乌丘乡(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