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头双髻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锤头双髻鲨 |
---|
学名 Sphyrna zygaena 命名者 Linnaeus, 1758 英文名 Common hammerhead shark 别名 Sphyrna lewini、白肉双髻(澎湖)、 锤头丫髻鲨、犛头沙、双髻鲨、 双过仔、丫髻鲛 观赏鱼/食用鱼 否/是 最大体长 500 cm |
分类 |
纲 软骨鱼 Chondrichthyes 目 真鲨 Carcharhiniformes 科 真鲨 Carcharhinidae 属 双髻鲨 Sphyrna |
锤头双髻鲨,体延长,侧扁而粗壮。头前部平扁,两侧特别扩展,形成很宽的锤状突出,状似广阔之丫髻状。吻部短而宽,前缘呈波浪状,中央区不凹入,两侧则明显凹入。眼小,圆形,瞬膜发达。前鼻沟发育完全,位于鼻孔前方内侧。口裂大,弧形;上下颌齿同型,侧扁三角形,齿头倾斜,边缘平滑或具细弱锯齿,不具小齿尖。
喷水孔缺如。第一背鳍高大,前缘略倾斜,镰刀形,起点与胸鳍内角相对;第二背鳍小而低,起点于臀鳍起点后方;腹鳍近方形,后缘稍凹入;臀鳍略小于第二背鳍;胸鳍中大,后缘略凹入;尾鳍宽长,尾椎轴上扬,下叶前部显著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长,与后部间有一深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尖突。
体背棕色,腹部白色。胸鳍、尾鳍下叶前部、尾鳍上部尖端具黑斑;背鳍上部具黑缘。[1]
栖地环境及深度
大洋、深海、礁区、砂泥底、近海沿岸。栖息深度0 - 200公尺
栖息于沿岸至外洋大陆棚或岛屿棚的大型鲨鱼。夏季时,聚集成大群洄游至北方水域。胎生,每胎29-37尾幼鲨。肉食性,以其他软、硬骨鱼类及头足类、甲壳类等底栖生物为食。具攻击性,对人类具有潜在性危险。[2]
分布
西大西洋: 美国缅因州到阿根廷; 也在墨西哥湾与加勒比海.东大西洋: 葡萄牙到几内亚湾; 可能地出现在地中海。 印度-太平洋: 红海而且东非到夏威夷,萨摩亚,大溪地岛与 Tuamoto 岛。 东太平洋: 美国的南加州到秘鲁, 包括加拉巴哥岛。台湾分布东部、西部、北部、绿岛。[3]
繁殖
胎生,一胎可产下29-37 尾幼鲨,刚出生之幼鲨体长可达50-60公分。
保育
次级保育类动物, 见 IUCN 红皮书 (VU) (A2bd+3bd+4bd); Date assessed: 01 October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