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镰状真鲨

History讨论 | 贡献2021年3月22日 (一) 23:57的版本 (加圖片)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镰状真鲨

学名  Carcharhinus falciformis

命名者 Müller & Henle, 1839

英文名 Grey whaler shark

别名  Aprionodon sitankaiensis、

    大沙、平滑白眼鲛、鲨条(澎湖)、

    圆头鲨(澎湖)、黑鲨

观赏鱼/食用鱼  否/是

最大体长     350 cm

分类

  软骨鱼 Chondrichthyes

  真鲨 Carcharhiniformes

  真鲨 Carcharhinidae

  真鲨 Carcharhinus

镰状真鲨,体呈纺锤型,躯干较修长。头宽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吻平扁中长。眼圆,瞬膜发达。前鼻瓣退化;无口鼻沟或触须。口裂弧形,口闭时上下颌紧合,不露齿;上颌齿侧扁,三角形,边缘具锯齿,齿尖直立或外斜;下颌齿较窄而直立或略倾斜,边缘略具锯齿,基底宽。

喷水孔缺如。背鳍2个,背鳍间明显存在隆脊,第一背鳍中大,起点于胸鳍内角的后方,后缘凹入,下角尖突;第二背鳍小,起点稍后于臀鳍起点,后缘微凹,后角尖突;胸鳍大型,镰刀形,后缘凹入,外角钝尖,内角钝圆,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端;尾鳍宽长,尾椎轴上扬,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长,与后部间有一深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钝尖。

体背侧暗灰色、灰褐色或蓝灰色,腹侧灰白;各鳍与体同色。[1]

目录

栖地环境及深度

大洋、深海、礁区、砂泥底、近海沿岸 。栖息深度0 - 500公尺

主要栖息于大陆棚或岛屿斜坡缘以及开放水域,亦常被发现于深海,偶可发现于沿海的大型鲨类。善游,移动速度快;通常独游,但会与鲔鱼类集结成群。主要以鱼类、乌贼及大洋性蟹类为食。性凶猛,对人类有潜在性的危险。[2]

分布

西大西洋: 美国麻萨诸塞州巴西南部, 包括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乌拉圭.东大西洋: 西班牙, 马得拉群岛安哥拉北部; 圣保罗岩礁;维德角 印度-太平洋: 分散的来自红海南非纳塔尔的纪录到中国纽西兰, 与加罗林群岛夏威夷凤凰岛与列岛群岛。 东太平洋: 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南部到智利北部。 高度迁移的种, 1982年海事法会议的附件一 [3]

繁殖

胎生,一胎可产下2-14尾幼鲨,刚出生之幼鲨体长可达57-87公分。

保育

次级保育类动物, 见 IUCN 红皮书 (VU) (A2bd); Date assessed: 26 September 2017

视频

Requin soyeux (Carcharhinus falciformis) SOUDAN avec Shark Education

参考文献

  1. 镰状真鲨,fishdb.sinica.edu.tw
  2. 镰状真鲨,fishdb.sinica.edu.tw
  3. Carcharhinus falciformis,fishbas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