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铁路局(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铁路局(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
图片来自国立台湾博物馆

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简称<铁道部>[1]台湾[日治时期]]的官营铁路专责机构,隶属台湾总督府辖下,为今日交通部台湾铁路管理局的前身。

办公厅舍位于忠孝西路、塔城街、郑州路、延平北路间,列为国定古迹

历史

  • 清光绪10年(西元1884年)台湾巡抚刘铭传聘请英国与德国顾问,于淡水河码头内建造机器局,组装枪炮弹药及铸造货币,内有镕铁所、锻工场等。
  • 清光绪21年(西元1895年)日本军方接收机器局,改称为台北兵器修理所,制造并修理陆军所管兵器,可制造弹丸、信管、小铳丸及药䇲、船舶、铁道铁桥等,后又改称为台湾炮兵工厂
  • 日本明治33年(西元1900年)由陆军省移交铁道部,同年改称为台北工场
  • 日本明治41年(西元1908年)台湾西部纵贯铁路开通,铁路交通运量与车辆维修需求大增 。
  • 日本明治42年(西元1909年)台北工场向东扩张,新建车辆修理工场、涂工场。
  • 日本大正4年(西元1915年)起拆除基地南边原有建物,日本大正7年(西元1918年)新建铁道部厅舍,与台北工场并存,成为南厅舍北工厂配置,直到日本昭和9年(西元1934年)台北工场搬迁至松山(今国定古迹台北机厂)为止。

原铁道部厅舍及建筑介绍

台湾铁路管理局旧厅舍,为日治时期的铁道部办公场所。公告指定为国定古迹,包含主建筑厅舍(铁道部)、工务室、电源室、战时指挥中心(防空洞)、食堂与八角楼(厕所)。

一、铁道部:日本大正7年(西元1918年)铁道部厅舍第一期完工,取代原本使用的清代机器局四进衙门,由铁道部下属各课室使用。

铁道部厅舍为砖木构造,外廊楼板采用铁轨混凝土构造。正面以两座塔楼塑造为主要入口意象,一楼顺著路口转角设计圆弧造型,两侧各设三根古典柱式,二楼为双柱支撑的两米阳台外廊,单斜屋顶上置大型老虎窗,一楼大厅以弧形天花板及柱列界定空间,由木作中央楼梯至二楼,室内多数天花板及墙面以灰泥雕塑装饰,采用台湾少见的椭圆形天花板。

二、食堂:由“职员食堂”与“经理课会计系办公室”两栋建筑组合而成,职员食堂建筑于日本昭和7年(西元1932年),为木造二层洋式建筑。经理课会计系办公室建筑于日本昭和16(西元1941年),同为木造二层建筑物,设计者与营造者皆不详。

以楼梯与走廊连接厅舍及食堂。食堂屋顶金属托架做工精致,屋身木料多为二度使用其他拆卸建筑的再生木材,室内天花板及屋梁外表采用德式工法拉毛质感,一楼外墙使用拼接式德式雨淋板。

三、八角楼男厕:建造于日本大正8年(西元1919年),为砖造一层楼历史主义风格建筑,因职员以男性为主,因此只设置男厕。

屋顶砌石板瓦,主结构为钢筋混凝土中空八角柱,上方为通风口,和外墙间由八根钢筋混凝土梁相连接,宛如一把撑开的伞,八个小便斗围绕在八角柱周围,有门便所则分布于八角形的的两个边,每个边有两间共四间,便所后方设置便于清除的户外化粪池。外墙以洗石子、墙面分割线来表现仿石砌的风格。

四、电源室:建造时间早于日本大正14年(西元1925年),可能为机械发电,或为蓄电厂的单层供电场所,历经多次增建,为配合南厅舍、北工厂的基地走向,平面形成曲折特殊角度。构造为有扶壁柱砖造承重墙身,木造桁架屋顶,上方设有俗称太子楼的通风散热气窗。

五、工务室:建造年代应在日本昭和9年(西元1934年)台北工场迁出后,为洋式风格单层木造建筑,立面开窗占墙面八成,强调室内采光。最下端为铺设防蚁混凝土地基、中间为雨淋板及灰泥墙体与门窗开口,屋顶形式为四坡水,铺设栈瓦。

六、战时指挥中心:位于园区西北侧,日本昭和18年(西元1943年)兴建,为铁道部高层员工避难之处,以钢筋混凝土建造,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露出地面约7公尺高,为避弹而采圆锥造型,外部防护壁为战后因应国共内战增建。内层入口设有防爆铁门,下层埋入地下,室内壁面有包括车站、桥梁、河川、隧道在内的全台铁路图,并有通风口与地面相连。

七、清代机器局遗构:捷运松山线于2006年施工时发现,石砌墙高两公尺馀,墙身为夹心构造,两侧为叠石、中央以粘土与卵石填充。试掘地下约60公分处发现石板古道。石板古道每隔50馀公分铺有南北向石条,石条约为城墙石尺寸,其间铺以卵石,与旧照片所见石版道路形式相同,为刘铭传推行洋务运动时期所建机器局相关建筑。

八、台北工场:原名为车辆修理工场,建造于日本明治42年(西元1909年),面宽24公尺,南向朝厂内与北向朝大稻埕。各设有塔楼与山墙,圆弧山墙后方设有太子楼,是供厂房通风换气的气窗。东西向两侧共以六股承重砖拱墙组成,形成六座拱门供车辆进厂维修的六股轨道通过。

屋顶为两坡落水,屋架为采用跨距达17公尺的洋式铁轨桁架,是刘铭传推行洋务运动时,购入欧洲废弃铁轨,采用铁轨热熔式铆钉(rivet)铆接焊组而成的第一代大稻埕台北火车站棚架钢构,屋面铺设亚铅板瓦。

战后改为台铁礼堂,朝向厂内的南向立面拆除原本切角屋顶木造玄关,增设一座古典三角山墙的弧拱门廊,并拆除太子楼与圆弧山墙改为三角山墙。

建造市民大道拓宽马路,拆除北侧双塔楼与两座拱门的开间进深。捷运松山线路线划定后,礼堂位于地下路线通过的上方,为了施工需要由捷运局向台铁购地预定拆除老礼堂,经专家学者勘查,认为这座建筑乘载台铁人各种局内活动的共同记忆,捷运局清除室内地坪挖掘出原有工场为放置修车铁轨,由卵石与混凝土构成的道床地坪,以玻璃纤维翻制拓模记录并保存少许道床混凝土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