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钐 | |
---|---|
钐, 钐原子序数62,原子量150.36,元素名来源于发现它的矿石名。
发现简史
发现人:德·布瓦博德朗(L.deBoisbaubran) 发现年代:1879年
发现过程1879年德·布瓦博德朗(L.deBoisbaubran)发现的。
钐是镧系元素(属于稀土元素)之一,纠缠且困惑着19世纪的化学家。它的历史开始于1803年铈的发现。铈被推测包含其它金属,在1839年Carl Mosander声称从中获取了镧和didymium(镨钕混合物)。关于镧他是正确的,但关于didymium他错了。在1879年Paul Émile Lecoq de Boisbaudran从铌钇矿中提取了didymium。之后他制作了硝酸didymium的溶液并加入了氢氧化铵。他观察到沉淀物分两个阶段形成。他全神贯注于第一种沉淀物并测量了它的光谱,这才揭露了它是一种新的元素钐。钐自身最终产生了另一种稀土:钆于1886年和铕于1901年。[1] 钐是稀土金属中的一种。稀土是历史遗留的名称,从18世纪末叶开始被陆续发现。当时人们惯于把不溶于水的固体氧化物称作土,例如把氧化铝叫做陶土,氧化镁叫苦土。稀土是以氧化物状态分离出来,很稀少,因而得名稀土,稀土元素的原子序数是21(Sc)、39(Y)、57(La)至71(Lu)。它们的化学性质很相似,这是由于核外电子结构特点所决定的。它们一般均生成三价化合物。钪的化学性质与其它稀土差别明显,一般稀土矿物中不含钪。钷是从铀反应堆裂变产物中获得,放射性元素147Pm半衰期2.7年。过去认为钷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直到1965年,荷兰的一个磷酸盐工厂在处理磷灰石中,才发现了钷的痕量成分。因此,中国1968年将钷划入64种有色金属之外。 1787年瑞典人阿累尼斯(C.A.Arrhenius)在斯德哥尔摩(Stockholm)附近的伊特比(Ytterby)小镇上寻得了一块不寻常的黑色矿石,1794年芬兰化学家加多林(J.Gadolin)研究了这种矿石,从其中分离出一种新物质,三年后(1797年),瑞典人爱克伯格(A.G.Ekeberg)证实了这一发现,并以发现地名给新的物质命名为Ytteia(钇土)。后来为了纪念加多林,称这种矿石为Gadolinite(加多林矿,即硅铍钇矿)。[2]
1803年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兹(M.H.Klaproth)和瑞典化学家柏齐力阿斯(J.J.Berzelius)及希生格尔(W.Hisinger)同时分别从另一矿石(铈硅矿)中发现了另一种新的物质---铈土(Ceria)。1839年瑞典人莫桑得尔(C.G.Mosander)发现了镧和镨钕混合物(didymium)。1885年奥地利人威斯巴克(A.V.Welsbach)从莫桑得尔认为是"新元素"的镨钕混合物中发现了镨和钕。1879年法国人布瓦普德朗(L.D.Boisbauder)发现了钐。1901年法国人德马尔赛(E.A.Demarcay)发现了铕。1880年瑞士马利纳克(J.C.G. De Marignac)发现了钆。1843年莫桑得尔发现了铽和铒。1886年布瓦普德朗发现了镝。1879年瑞典人克利夫(P.T.Cleve)发现了钬和铥。1974年美国人马瑞斯克(J.A.Marisky)等从铀裂产物中得到钷。1879年瑞典人尼尔松(L.F.Nilson)发现了钪。从1794年加多林分离出钇土至1947年制得钷,历时150多年。
矿藏分布
与其他稀土元素共存于独居石砂里。独居石所含有的稀土元素,还有钙和钍,分布于印度和巴西的河沙及佛罗里达海滨河沙中。稀土元素在独居石砂里的质量分数通常为50%,其中钐占2.8%。此外,钐亦存在于氟碳铈矿中,而氟碳铈矿则大多分布于南加利福利亚。从其矿物中分离钐需用离子交换技术。
物理性质
在干燥空气中相当稳定,在潮湿空气中表面生成氧化物膜。若按照规格使用和储存则不会分解。避免与酸、氧化物、潮湿的水分接触。溶于酸,不溶于水。易与非金属元素化合。细粉状能自燃。以三价钐盐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可用作中子吸收剂、光电器材和制造合金等。
总体特性
名称, 符号, 序号
钐、Sm、62
系列
镧系元素
周期, 元素分区
6, f
密度、硬度
7.54 g/cm、无数据
颜色和外表
银白色
地壳含量
3.5ppm
原子属性
原子量
150.36(2) 原子量单位
原子半径(计算值)
185(238)pm
共价半径
198
范德华半径
无数据
价电子分布
[氙]6s4f
电子在每能阶的分布
2,8,18,24,8,2
氧化价(氧化物)
3(弱碱性)
晶体结构
菱形晶体
物理属性
物质状态
固态(顺磁性)
熔点
1345 K(1072 °C)
沸点
2064 K(1791 °C)
摩尔体积
19.98×10m/mol
汽化热
166.4 kJ/mol
熔化热
8.63 kJ/mol
蒸气压
563 帕(1345K)
声速
2130 m/s(293.15K)
其他性质
电负性
1.77(鲍林标度)
比热
200 J/(kg·K)
电导率
0.956×10/(米欧姆)
热导率
13.3 W/(m·K)
第一游离能
544.5 kJ/mol
第二游离能
1070 kJ/mol
第三游离能
2260 kJ/mol
第四游离能
3990 kJ/mol
元素名称:钐
CAS号:7440-19-9
元素原子量:150.4
元素类型:金属
原子体积:(立方厘米/摩尔)
19.95
元素在太阳中的含量:(ppm)
0.001
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ppm)
太平洋表面 0.0000004
地壳中含量:(ppm)
7.9
晶体结构:晶胞为三斜晶胞。
氧化态:
Main Sm+3
Other Sm+2
维氏硬度:412MPa
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率:(m/S) 2130
外围电子层排布:4f6 6s2
电子层:K-L-M-N-O-P
电离能(kJ /mol)
M - M+ 543.3
M+ - M2+ 1068
M2+ - M3+ 2260
M3+ - M4+ 3990
晶胞参数:
a = 362.1 pm
b = 362.1 pm
c = 2625 pm
α = 90°
β = 90°
γ = 120°
元素描述
银白色金属,似铁一样硬。在空气中很快变暗,加热到150℃即着火,燃烧生成氧化物。天然存在的同位素有144Sm、147Sm~150Sm、152Sm和154Sm。
元素来源:
用离子交换法从其他稀土元素中分离制得,也可由氧化钐用钡或镧还原制得。
化学性质
银白色稀土金属。
Sm 英文名: Samarium 中文名: 钐
相对原子质量: 150.4 常见化合价: +2,+3 电负性: 1.17
外围电子排布: 4f6 6s2核外电子排布: 2,8,18,24,8,2
同位素及放射线: Sm-144 Sm-145[340d] Sm-146[1.03E8y] Sm-147(放 α[1.06E11y]) Sm-148(放 α[7.0E15y]) Sm-149(放 α) Sm-150 Sm-151[90y] *Sm-152 Sm-153[1.92d] Sm-154
稀土金属的光泽介于银和铁之间。杂质含量
氧化钐
对它们的性质影响很大,因而载于文献中物理性质常有明显差异。镧在6K时是超导体。大多数稀土金属呈现顺磁性,钆在0℃时比铁具有更强的铁磁性。铽、镝、钬、铒等在低温下也呈现铁磁性。镧、铈的低熔点和钐、铕、镱的高蒸气压表现出稀土金属的物理性质有极大差异。钐、铕、钆的热中子吸收截面比广泛用于核反应堆控制材料的镉、硼还大。稀土金属具有可塑性,以钐和镱为最好。除镱外,钇组稀土较铈组稀土具有更高的硬度。稀土金属的化学活性很强。当和氧作用时,生成稳定性很高的R2O3型氧化物(R表示稀土金属)。铈、镨、铽还生成CeO2、Pr6O11、TbO2型氧化物。
它们的标准生成热和标准自由焓负值比钙、铝、镁氧化物的值还大。稀土氧化物的熔点在2000℃以上,铕的原子半径最大,性质最活泼,在室温下暴露于空气中立即失去光泽,很快氧化成粉末。镧、铈、镨、钕也易于氧化,在表面生成氧化物薄膜。金属钇、钆、镥的抗腐蚀性强,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其金属光泽。稀土金属能以不同速率与水反应。铕与冷水剧烈反应释放出氢。铈组稀土金属在室温下与水反应缓慢,温度增高则反应加快。钇组稀土金属则较为稳定。稀土金属在高温下与卤素反应生成+2、+3、+4价的卤化物。无水卤化物吸水性很强,很容易水解生成ROX(X表示卤素)型卤氧化合物。稀土金属还能和硼、碳、硫、氢、氮反应生成相应的化合物。
应用领域
用于制造激光材料、微波和红外器材,在原子能工业上也有较重要的用处。
用于电子和陶瓷工业。钐容易磁化却很难退磁,这意味着将来在固态元件和超导技术中将会有重要的应用。
元素辅助资料:自莫桑德尔先后发现镧、铒和铽以后,各国化学家特别注意从已发现的稀土元素去分离新的元素。1878年,法国光谱学家、化学家德拉丰坦就从莫桑德尔发现的称为didymium的元素中发现了一种新元素,称为decipium。但1879年,法国另一位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利利用光谱分析,确定decipium是一些未知和已知稀土元素的混合物,并从中分离出当时未知一种新元素,命名它为samarium,元素符号Sm,也就是钐。
钐以及接着发现的钆、镨、钕都是从当时被认为是一种稀土元素的didymium中分离出来的。由于它们的发现,didymium不再被保留。而正是它们的发现打开了发现稀土元素的第三道大门,是发现稀土元素的第三阶段。但这仅是完成了第三阶段的一半工作。确切的说应该是打开了铈的大门或完成了铈的分离,另一半就将是打开钇的大门或是完成钇的分离。
制备方法=
用钡或镧还原钐的氧化物可制得金属钐
氧化钐的还原蒸馏法
还原-蒸馏法的优点是直接用稀土氧化物为原料,还原和蒸馏过程同时进行,从而简化了工序。所得金属产品纯度较高。此外,还原蒸馏产生的渣也是稀土氧化物,可以回收利用。
因为钐具有高蒸气压,而还原剂镧的蒸气压低。La:1754℃时,蒸气压为 1.33Pa,2217℃时,蒸气压为133.32PaSm:722℃时,蒸气压为 1.33Pa,964℃时,蒸气压为133.32Pa因此可采用氧化物的镧还原蒸馏法制取金属钐:2La(l)+Sm2O3(s)1600La2O3(s)+2Sm(g)反应中产生的Sm可通过挥发从反应器中移去,故可促使该反应进行完全。
还原蒸馏工艺流程见图
。还原-蒸馏工艺流程在空气中将氧化钐在800℃下加热15h,以除掉可能吸收的H2O和CO2。将在1800℃下真空中熔化处理过的金属镧碹成金属屑。将550g的经灼热处理过的Sm2O3和540g La金属屑[过量15%(质量分数)]混匀,经过压锭[锭压(9.8~49)×107Pa]装入一个直径6.4cm长25.4cm的Ta坩埚中,在坩埚上部装接上一个20cm长的Ta冷凝器,以及一个Ta挡板,以防止过量的氧化物颗粒被带出。将这个装置放入真空感应炉的高温区。当系统抽空至压力小于0.1Pa时,开始加热,经2h升温至最高温度1600℃,并在该温度下保持另外2h。慢慢升温很重要,因为如果升温过快,会引起La熔化,并跑到坩埚的底部,影响反应物的接触。被还原金属蒸馏出反应区,凝聚在冷凝器上。可得约465g的Sm,产率98%。当冷凝器的温度为300~500℃时,冷凝的金属具有较大的结晶颗粒,于空气中稳定。但在冷凝温度较低时,凝聚的金属颗粒较细,在空气中易燃。一次还原?蒸馏的产品纯度可达99.5%以上,但仍含有几百个10-6数量级的La、O和H。这些杂质在经过重蒸馏或升华可获进一步降低。升华温度为800℃,冷凝温度~500℃,升华中可使用还原蒸馏所用的坩埚,不过事先应将坩埚用酸浸洗,并在1800℃温度下真空除气。
安全信息=
包装等级:I 危险类别:4.2 危险品运输编码:UN 3089 4.1/PG 3 WGK Germany:3 危险类别码:R11 安全说明:S16-S30-S33 危险品标志:F:Highlyflammable;
元素周期表
主族元素 硼(5) 硅(14) 锗(32) 砷(33) 锑(51) 碲(52) 钋(84) 锂(3) 钠(11) 钾(19) 铷(37) 铯(55) 钫(87) 铍(4) 镁(12) 钙(20) 锶(38) 钡(56) 镭(88) 铝(13) 铟(49) 镓(31) 锡(50) 铊(81) 铅(82) 铋(83) Uut(113) Uuq(114) uup(115) Uuh(116) Uus(117) 氦(2) 氖(10) 氩(18) 氪(36) 氙(54) 氡(86) Uuo(118) 氟(9) 氯(17) 溴(35) 碘(53) 砹(85) 氢(1) 碳(6) 氮(7) 氧(8) 磷(15) 硫(16) 硒(34) 副族元素 镧(57) 铈(58) 镨(59) 钕(60) 钷(61) 钐(62) 铕(63) 钆(64) 铽(65) 镝(66) 钬(67) 铒(68) 铥(69) 镱(70) 镥(71) 锕(89) 钍(90) 镤(91) 铀(92) 镎(93) 钚(94) 镅(95) 锔(96) 锫(97) 锎(98) 锿(99) 镄(100) 钔(101) 锘(102) 铹(103) 钪(21) 钛(22) 钒(23) 铬(24) 锰(25) 铁(26) 钴(27) 镍(28) 铜(29) 锌(30) 钇(39) 锆(40) 铌(41) 钼(42) 锝(43) 钌(44) 铑(45) 钯(46) 银(47) 镉(48) 铪(72) 钽(73) 钨(74) 铼(75) 锇(76) 铱(77) 铂(78) 金(79) 钅卢(104) 钅杜(105) 钅喜(106) 钅波(107) 钅黑(108) 钅麦(109) 𫟼(110) 𬬭(111) 鿔(112) 汞(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