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圩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钱圩镇位于上海西南的东海之滨,杭州湾跨海大桥入口处。镇域内拥有漕廊公路、金石公路等高等级公路,距上海市中心60公里,距虹桥机场50公里,距浦东国际机场70公里,距大洋山港80公里,距杭州湾跨海大桥25公里,到达杭州、宁波、苏州等地均在1个小时左右,处于长三角交通枢纽地位,是上海连接浙江的主要门户。[1]
历史沿革
钱圩乡位于县境南部,乡政府驻地钱圩镇,乡以镇名。清末属胥浦乡。民国2年(1913年)隶张堰市,民国16年始设钱圩乡,此后一度属张堰区。1957年,并八字、刘堰、钱圩3个乡,建钱圩乡。1958年9月后,为钱圩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建制。
东与张堰乡接壤,西隔界河同平湖县新庙、全塘乡相望,南与金卫乡相依,北临山塘河与廊下、干巷乡为邻。东西宽7.5公里,南北长6.3公里,全乡总面积23.36平方公里。耕地21936亩。辖塔港、东圩、横召、星火、八字、联星、张桥、南石、刘堰、联合、双坪ll个行政村,125个村民小组。1985年,全乡共有5435户,18689人。
因其地处沪、浙边缘,旧时系江、浙两不管地区。民国 17年(l928年),"太保阿书"徐天雄在此聚众千余,自称"天下第一军",打出"劫富济贫"旗号,活动于江、浙近10个县、市,达3年之久。
民国26年(1937年),日军入侵,县政府转入游击状态。民国27-29年,徐乐同组建抗日县政府,在钱圩附近活动,并在此设五乡办事处、区公所和警察局等。民国33-34年,新四军浦南先遣支队先后在塔港、刘家堰、韩家宅基等地驻扎活动。
钱圩为水网地区,县、乡两级20多条骨干河道构成了水上交通网络。旧时陆路交通闭塞,1961年筑金张公路支线,在双圩、塔港、东圩3个村过境,水陆交通畅通。
历史上是血吸虫病重感染区,全乡患者达11182人,几占总人口的80%。解放后,采取防治结合,消灭了血吸虫病。钱圩乡首创以自然村为单位,集中粪坑,搭棚加盖,专人管理。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为全县防治血吸虫病先进单位,在市、县卫生医疗队的帮助下,至1970年治愈血吸虫患者7235人。1979年送走"瘟神"。
1985年,工业总产值3563万元,占全乡工农业生产总值的70.64%。有乡办厂13家,村办厂18家,主要产品有塑料制品、低压阀门、锻件、服装和水泥制品等。
1985年有中学2所,小学11所。 1982年,办职业教育班,设食用菌、机械、建筑等专业。钱圩中心小学附设幼儿园被评为市"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集体。钱圩中学微生物科技小组1977年建成校办菌种厂,培养出菌肥、菌药、食用菌菌种30余个,指导老师姚元绶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钱圩职业技术学校设于该校内。
为了解决饮水卫生和农村能源,1981年市镇建自来水厂、农村挖水井3707只,全乡共建8立方米混凝土球形沼气池784只,使用率为96.2%。
近代知名人物有清道光一同治间的顾观光和钱熙泰。顾观光精于天文、历史、数学,号称近代十大数学家之一,墓前有民国21年(1932年)所建石碑,!978年重修,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钱熙泰于清道光年间纂修成《金山县志稿》,未付印,手稿存上海图书馆。
境内集镇有钱圩、张家桥、八字桥和刘家堰桥。
钱圩镇又名钱家圩,位于乡境北部,距朱泾镇15公里,是乡政府驻地。居民1182人,农民254人。旧时多圩田,为首富钱姓据有,故名。
清初成镇,民国24年(1935年)曾设镇公所。旧时陆上交道不畅,但水上运输发展较早,清末已出现专门从事贩运的航船。民国元年(1912年),镇上钱姓富户辟钱圩至上海航班,置华丽游船,并在上海外滩专设"钱家码头"。民国8年,爆发饥民抢粮事件,农民将钱姓米仓几万斤大米分光挑尽,震动县境南部数乡。抗战前夕,商业较盛,全镇有商号40家。日军入侵后,商市衰落。
1957年建钱圩乡后,成为全乡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今镇分河西、河东两处。河西为旧街区和住宅区。河东为新辟商业区。现全镇有各类商店22家。解放前,镇上仅有碾米厂2家。今有乡办工厂14家,生产液压油缸、锻件、棉纺、服装和五金加工。1985年,全镇工业产值3563万元,商业销售额995万元。
旧时医疗条件很差,只有少数开业医生。1951年组建联合诊所,1958年建乡卫生院,医疗设施逐步完善。为改善饮用水质,1980年建自来水厂,今居民全部饮用自来水。
解放前,全镇仅有2所小学。今镇内设中、小学各1所,计学生1389人,并建有幼儿园。
旧有兰隐园,为曾任盐务知事钱培益所有,又有延青阁,为其储藏金石处,今毁。
张家桥位于乡境东南张桥村内,距钱圩镇3.7公里。有居民26户,91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始有居民落户。咸丰十年(1860年),有茶馆、药店、南货店等。民国3年(1914年),陆姓建肇基小学于镇上,有教室2间,学生40余人。民国21'年,为北张乡公所驻地。抗战时期,由于其地偏僻,骚扰较少,商市较盛,全镇有各类店铺20余家。抗战胜利,商市始衰。解放初,仅存肉庄、药店、茶馆3家,1958年并入供销社。今镇为张桥村民委员会驻地,设有村广播站、图书室、医疗室,有集体、村办商店6家和个体户经营的酒馆、理发店等。南端有张桥小学,现有教室10间,设5个班级。
民国32年(1943年),曾爆发农民抗捐税的"北张乡事件",600多农民用铁锚、木棍捣毁伪乡公所,杀乡长、乡丁等十多人。
八字桥位于乡境东部八字村内,在钱圩镇东南2.9公里。有农民146人,居民9人。明清成镇。南市梢旧有木桥2座,呈"八"字状,以此得名。民国25年(1936年),泰山高氏出资在原址改建石桥。
民国初年,商市较盛,有典当、木行等店铺20余家。30~40年代中期,曾是八字乡和用里乡公所驻地。今为八字村民委员会驻地,设医务室、小学,有茶馆、南杂、理发店数家,村办水泥预制场、粮饲加工厂亦设于此。有简易公路和沐沥港为水陆通道。
刘家堰桥位于乡境南部刘堰村内,距钱圩镇2,4公里。东至张家桥1.9公里,东北至八字桥2.4公里。有农民100人,居民8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时仅有四五户农家,道光二十年,许姓在镇建楼屋15间,设商号;至道光二十五年,全镇已有肉店、豆腐店、药店、染坊、铁店等10余家。日军侵金山后,金山县政府曾驻此。30一40年代中期,为存养、肇基乡公所驻地。解放初期,有联合诊所、信用合作社。50年代,建金山县防风林苗圃。 1971年建乡道,可通钱圩、张家桥等地,并建村办五金厂等。1978年,刘堰小学迁此。今商市已衰,仅有集体商店l家,个体经营的商店数家。
奇闻轶事
钱圩出现过两头蛇1961年10月,钱圩公社联星大队社员张学明,在村边草地上捕获两头蛇一条。这条蛇具有两个发育正常的头部(左边的头比右边略长),颈部以下为整体。两个头部各有一双眼睛和一张嘴,四只眼睛视觉正常,两张嘴可同时取食。蛇的全身有62个黑色的环纹,环纹之间呈朱红色,腹部呈黄白色,背部为黑色,有两条背线。据鉴定为赤练蛇。现存上海自然博物馆。
交通出行
金石线(上行)
区间:(朱泾汽车站-金山卫站南广场(上行)06::00-20::45) 文字线路
票价:2元
朱钱卫线(上行)
区间:(金山汽车站05:45-17:45石化汽车站05:45-17:45) 文字线路
票价:
金山汽车站 -> 新农 -> 干巷 -> 钱圩 -> 卫六路 -> 亭卫路 -> 东礁 -> 石化汽车站
金张卫支线(上行)
区间:(金山汽车站05:20-18:20石化汽车站05:15-16:30) 文字线路
票价:
金山汽车站 -> 罗星路 -> 临源一村 -> 沈浦泾路 -> 金山大桥 -> 后陈港 -> 三浜村 -> 五龙桥 -> 六号桥 -> 吕巷 -> 华阳村 -> 廊下 -> 万春桥 -> 王家村 -> 钱圩 -> 秦山 -> 张泾桥 -> 张堰 -> 沈家宅 -> 鲁堰村 -> 新张漕路 -> 旬山 -> 中兴村 -> 七一村 -> 红旗路 -> 区政府 -> 山岛龙洲 -> 石化汽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