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钱正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蓝洁瑛
蓝洁瑛
原文名 Yammie Nam
出生 (1923-07-04) 1923年7月4日(101歲)
上海
国籍 中国
籍贯 浙江省嘉兴市
职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水电专家
政党 中国共产党

钱正英,女,1923年7月4日,浙江嘉兴人。上海大同大学土木工程系肄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中国水利部第一位女部长[1],参与和领导中国水利事业60余年,新中国所有大江大河上的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几乎都留下过她闪光的足迹,都有她的心血与汗水。

194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十至十四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五大代表;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丈夫黄辛白曾是国家教育部副部长,他们生有一男两女。

人物经历

钱正英出生在浙江嘉兴的一个名门望族,排行老三。从小受到父亲严格管教的她,刚满10岁时,就进了中学。1939年,钱正英怀着"做中国第一个女工程师"的理想进入了上海大同大学土木工程系(后并入上海同济大学)学习,1939年--1942年在上海大同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并参加上海地下党,大同大学群众团体党团成员、工学院分党支部书记。1942年,在从上海撤退到淮北解放区的钱正英为应付敌人的盘查,和一名男同学扮成表兄妹。而这位男同学就是后来她的终生伴侣黄辛白。在淮北解放区的那段日子,钱正英曾担任淮北区党委机关文化教员,淮北泗五灵凤县中学浍南分校教员、训导员、教导员、党支部书记等职务。

1944年春,淮河北堤进行修复工程,年仅21岁的钱正英负责技术领导工作,自此正式投身水利事业。1942年至1945年任淮北区党委机关文化教员,淮北泗五灵凤县中学浍南分校教员、训导员、教导员、党支部书记,淮北行署建设处水利科科长。1945年至1948年任苏皖边区政府水利局工程科科长,华东军区兵站部交通科副科长、前方工程处处长。1948年至1950年任山东省黄河河务局副局长、党委书记。

1950年至1952年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兼治淮委员会工程部副部长。1952年至1967年任水利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67年至1970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0年至1974年任水利电力部革委会副主任、副部长。1974年至1988年任水利电力部、水利部、水利电力部部长、党组书记。1988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医卫体委员会主任。1992年10月当选为中国印度友好协会会长。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医药卫生体育委员会主任(兼)、社会与法制委员会主任。1994年4月当选为第六届中国红十字会会长。1995年12月被推选为第六届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理事长。1997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9年10月被聘为中国红十字会第七届名誉副会长。2002年1月当选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副会长。

曾参与黄河、长江、淮河、珠江、海河等江河流域的整治规划,负责水利水电重大工程的决策性研究。在治理淮河及密云水库、刘家峡水电站、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中,处理了出现的重大技术难题。主编有《中国水利》等。2000年6月获中国工程科技奖。

突出贡献

制定和实施水利建设政策

组织制定和实施水利建设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规划。

50年代起,钱正英主持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及保护的方针、政策和管理办法,组织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均已颁布实施),使中国水利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她主持编制了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等江河治理规划和全国水利建设长远发展纲要。

治黄贡献

钱正英部长曾经和新中国的黄河防汛抗洪和治理事业结缘,她卓越的工作能力以及关于她神奇的传说,使她成为山东黄河无法超越的巾帼英雄。

1946年5月22日,山东省河务局成立,局长江衍坤、副局长王宜之。正在第三野战军忙于架桥铺路的钱正英,奉命调往黄河工作。1947年12月30日,山东省河务局通知,王宜之调任,遗职由钱正英充任。

钱正英部长自1948年1月开始治黄工作,到1950年春季调往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在山东省黄河河务局工作的日子里,几乎都是在滨州这块土地上,始终都是奔走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指挥黄河防洪斗争,最终以"三庆安澜"的伟大胜利,迎来了新中国诞生的曙光。 说看上去她那样一个"黄毛丫头",上任山东省河务局副局长,一些工农干部不服气,看不起她。在姜楼的教堂里召开治黄工作会议,在大会上,她讲了一席话,让大家感觉非同一般,随即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钱正英部长在到黄河工作之前,已经有接近10年的革命工作生涯了,因此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高度的政治原则,灵活的工作方法,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她名门望族的家庭出身和上海知识女性特有矜持以及个性光辉,使她素有神秘的传奇色彩。

1949年10月24日,汛期发生7次洪水,第五次最大,洛口水位达到32.33米,流量7410立方米每秒,河水漫滩,大堤偎水,堤防漏洞、管涌、渗水险情迭出,险工埽坝接连掉蛰坍塌,险情十分严重。沿黄党政军民总动员,调集35万余人的防汛大军巡堤查水,抢险堵漏,运送料物,顽强奋战,力挽狂澜。 这个时期的钱正英部长正是在滨州惠民的天主教周村教区姜楼总堂--原山东黄河河务局办公旧址办公,她就是在这里与江衍坤、田浮萍、张汝淮等新中国第一代治黄元勋,成功地组织了迎战洪水的艰苦斗争。

针对黄河特点,钱正英组织专家全面研究治理问题,除工程措施外,她亲自部署狠抓流域的综合治理,特别是面上的水土保持工作,不断总结经验,修订治黄规划,选择了以粗沙区为水保治理重点,对减轻下游河道淤积起到一定作用,同时确定关键性大型工程建设步骤,40余年黄河大堤安全,灌溉面积不断扩大。 钱正英腰扎武装带,身挎盒子枪,骑着大白马,在黄河大堤上一闪而过的矫健身影,永远定格在了山东黄河的史册上,成为山东河务局永远的亮光,成为山东黄河历史上永远的亮光,成为黄河职工心里永远的亮光。

三峡工程

三门峡水库是在建国初期委托前苏联设计的,由于缺乏经验,修建后,泥沙淤积严重, 于1971年10月被迫停工,重新修改设计。

周恩来总理指示,起用林一山同志主持技术工作,钱正英作为技委会主要成员,深入现场,抓住重点,组织专家攻关,钱正英在深入调查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协助周恩来总理妥善完成了三门峡大坝的两次改建,获得成功解决了一系列难题,如航道泥沙淤积、大江截流、软基处理、大流量消能等,成功地修改设计、组织实施,使工程胜利建成。

80年代钱正英负责三峡工程的论证工作,组织全国400余位各领域的专家,进行历时三年的全面深入论证,完成论证任务,为三峡工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获得通过并组织实施奠定了基础。

她于1990年组织全国20位专家编写《中国水利》百万字巨著,是新中国水利事业全面的总结。其中"中国水利的决策问题"系她亲笔撰写,其他各章均亲自统稿。钱正英先后发表论文、报告数十篇,并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

学术成果

钱正英教授长期主持中国的水利电力工作。主持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的方针政策和管理办法,主持编制了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等流域的治理、规划和中国水利建设长远发展纲要,主持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起草工作。

主持审定、决策了许多重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并具体参与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主持领导了三峡工程的可行性论证工作,主编出版了《中国百科全书水利卷》、《中国水利》(中、英文版)等。

晚年生活

钱正英虽然已从水利岗位上退休多年,然而她对中国水利事业的憧憬一如既往[2]。她不仅去给学生们作报告、演讲,还经常去视察工作;而且,还不断的反思自己过去的工作是否有失误或做得不够的地方。

2008 年,她的丈夫去世。为了怀念终生的伴侣,钱正英撰写了一篇题为《此情绵绵无绝期》的文章刊登于《文汇报》,许多人读后都不禁为之动容。她在文章中写道:

“我们家的一大特点是,几十年来从未争吵过。不论是夫妇间、父母与子女间,还是子女间,都没有争吵过。经常讨论问题,但从来不伤感情。有时我会想,如果有“来世”的话,我自己——我也相信我们全家——都会依旧选择我们今生的家庭。我们家庭的感情基础是夫妇间的感情,而我们夫妇间的感情基础是长达67 年的相识、相知、相托和相依。”

钱正英曾对记者讲道[3]:“我那个老伴儿平常一直血压比较高,有一天早上醒过来,我敲他的门,发现他已经倒在地上了,就没有救过来。我老伴儿去世以后,孩子更加担心我,天天晚上给我量血压。他们的爸爸走了以后,现在3 个孩子就管我一个。大女儿是医院的党委书记,刚刚退下来;小女儿是护士学校的校长。现在两个女儿是和我住在一起,儿子也经常过来。我有两个外孙,一个孙女,最小的还在上大学。我那个出生在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儿子今年也快60岁,也要退休了……”

钱正英说过的一句话:“我这一辈子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喜欢水,因为水既具亲和力又有无比的力量……”我想,这不正是钱正英人生经历的生动写照吗?

视频

钱正英寄语中国水科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