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钱绍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钱绍钧
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34年10月
浙江省平湖人
国籍 中国
职业 原子核物理学家

钱绍钧(1934.10-),实验原子核物理学家[1]中国工程院院士[2]浙江省平湖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常任委员、研究员。

人物简介

1934年10月生于浙江省平湖市。1951年毕业于上海市上海中学。同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2年在北京俄语专科学校学习俄语一年。1953年因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55年因国家需要又转到技术物理系攻读实验原子核物理。次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并兼做研究工作,其间还曾担任前苏联辐射剂量学专家的专业翻译。1959年调北京市科委工作。1962年奉派去前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在我国著名高能物学家张文裕先生指导下从事高能物理研究。1965年回国后在核工业部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室工作。1966年3月调国防科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从事核试验诊断技术的研究,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83年后任基地副司令员、司令员,并主管基地技术工作。1987年任研究员。1990年,调任国防科工委(现总装备部)科技委常任委员。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88年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11月转为文职干部。

生平事迹

自1966年开始,钱绍钧作为技术负责人参加了历次核试验的放射化学诊断工作,主持或参加了许多诊断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为建立较完整的诊断方法做出了成绩。

他进行的第一项工作是研究核爆炸中放射性核素的分凝。在大气层核爆炸中,当烟云冷却和上升时,烟云中原来气化和液化的物质以及后来卷入烟云的土壤等物质,将直接冷凝或凝集在其他凝结中心上形成微粒。不同核(元)素由于其物化性质的差异,在这些微粒中的分配将是不均匀的,这就是所谓分凝现象。由于这一现象,用不同手段获取的烟云样品,其放射性核素的组成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这就给精确进行各项放射化学诊断带来了困难。在低空、近地面或地面核爆炸中,由于大量土壤和其他地面物质卷入烟云,微粒形成的过程十分复杂,分凝对放射化学测试的影响也就更大。钱绍钧和他带领的研究组在分析我国前几次大气层试验数据并借鉴国外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将重点放在研究放射性核素在烟云微粒中按粒度分布的规律上。为此,建立了微量样品粒度分级的技术和设备,在不同方式核试验中测定了用各种手段获取的样品中不同粒度微粒的放射性核素组成,获取了大量第一手数据。在系统地分析研究这些数据的基础上,探索了不同核试验条件下微粒形成的可能机制,验证了国外已有人提出的大气层试验样品中核素分凝因子与微粒粒度之间的关联规律,并搞清了这一规律对低空、地面或近地面试验样品适用的程度和条件。这一成果的成功应用,显著地提高了低空、地表和近地表核试验放射化学测试的精度和可信度。

在核装料燃耗的测定中排除各种来源的本底的干扰是提高放射化学测试精确度的又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钱绍钧参与主持了氢弹装料锂6燃耗测定方法的研究,与其他同志共同承担测试方案的研究制定和实施。该方案在认真分析各种锂本底来源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取样方法、研制超低本底滤材,降低分析流程本底和选择合适的标记元素等多项措施,较好地克服了核爆炸以及取样、分析过程中大量混入样品的天然锂本底的干扰,使燃耗测试达到了较高精度,满足了试验的要求。他主持研究的氢弹试验中钚燃耗测定方法,有效地减小了核爆炸过程中生成的大量铀239和240对测试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测试精确度。

钱绍钧

钱绍钧还主持并参与了一系列改进测试技术的研究工作,为提高放化测试水平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1967年,他与其他同志一起,提出了采用离子计数法以大幅度改善同位素质谱计灵敏度和测量精度的设想。实验室据此完成了原有质谱计接收部分的改造,从而成为国内较早采用这一技术的单位。在此基础上,又于1977年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同位素质谱计的计算机实时控制。他参与研制的热电离坩埚,较好地抑制了锂同位素的分镏效应和质量歧离效应,从而显著提高了亚微克锂样品同位素丰度比测定的精确度。他与其他同志一起研究α谱同位素稀释法,成功地应用于核试验样品中微量α放射核素的精确定量测定。

精确可靠的核参数是放射化学诊断的基础之一。钱绍钧从1970年开始,组织并参加了与放化测试有关的核反应激发曲线、裂变产额和衰变纲图等核参数的编评和部分测量工作,包括利用试验样品测定了氢弹试验裂变产物产额分布曲线。还通过提出有关核数据的编评和测量要求,组织所在研究室人员参加核数据工作的协作,促进了我国核数据工作的开展。

1983年后,他作为基地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组织领导了地下核试验技术、深井钻井工艺、随钻测斜钻样取样等工程技术的攻关,并取得突破(其中多项成果获国家和国防科工委成果奖),保证了核试验的圆满完成,为形成适合我国试验场地质条件的地下核试验工程技术体系作出了贡献。他指导完成的平洞中氡及其子体浓度变化规律的研究,为采取措施降低氡及其子体浓度,改进作业安全保障程序,提供了技术依据。他建议的平洞回填方法,由其他同志完成了机具、工艺和回填材料的研制,已成功地应用于试验,提高了施工的机械化程度,改善了回填质量,减少了爆后的放射性泄漏。

人物故事

1964年10月16日晚上,电台报道了一则消息,说中国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我们赶紧打电话问大使馆,确认消息后,大家很高兴。平时在那里很少喝酒,但那天我们中国人聚在一起喝酒庆祝。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意义非常重大。后来我回国了,也参与了核武器研究工作,体会就更深了。首先,有了原子弹,保障了我们国家的安全。后来慢慢认识到,核武器的作用还不仅仅是保障国家安全,还保卫了世界和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武器具有这样巨大的威慑力。发展核武器也非常符合我们积极防御的原则。我们不想打仗,为了不打仗,必须有强有力的威慑力量,使得别人不敢打。核武器就是这样一种威慑武器装备,它保障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40年来,如果没有核武器,中国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发展。其次,原子弹的研制成功,使中国开始进入了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让世界觉得中国人的能量一旦释放出来是很了不起的。正如毛主席说的: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

1966年初我到核试验基地工作,从组长做起,在基地一呆就是二十四年半。亲身经历使我感到中国原子弹的研制不是哪一个单位完成的,而是全国大协作的成果。那时确实是把整个国家的力量都动员起来了,协作单位遍布全国。正如小平同志讲的,后来江主席也多次提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1984年我在基地当副司令,要庆祝原子弹爆炸20周年,原计划给参加过第一次核试验的人每人发一枚纪念章,一统计,大概有10万人,光制作纪念章就得花800万元,这在那时基地的财力是做不到的,只好作罢。没有大力协同的精神,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完成核武器试验那么高度综合的大工程,是不可想像的。 基地创业之初,没有人知道原子弹是怎么爆炸的,测试工作应该怎么做。我去基地之前已经工作近10年,可能比年轻同志多点经验,但有一点大家是平等的,就是许多工作谁也没干过,也不知道怎么干。这样的条件,对人才培养反而有利。我们之间没有权威,许多工作都要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年轻的和年长的之间“没大没小”,这才是真正的学术民主。有时候讨论起来大家会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让谁,说话也会说过头。在争论中,每个人的智慧和创造力都被高度激发出来。有些好的想法、技术思路就是在这样的争论中产生的。这样的活跃气氛,十分有利于年轻人的成长。在研究工作的过程中,清华毕业生得益于扎实的基础,因为当时学校并没有设立与核试验、核爆炸十分对口的专业,这时候基础非常重要。扎实的基础加上活跃的气氛,使得一代代清华校友在中国核科技的发展中做出了突出贡献。长期的实践,使我体会到,国防科技对人才的最大要求就是团队精神。没有团队精神,一个人再有本领,也是很难有作为的。记得彭桓武先生以前写过一副对联:“日新日新日日新,集体集体再集体”,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对团结协作精神的真实体会。

刚到核试验基地时,工作、生活条件都很差。我们自己的实验室没建起来,就到401所进行协作研究。虽然工作上困难比较多,但生活中大家还是挺乐观的。一是都比较年轻,再加上在部队的氛围中,容易忘记困难。我们做的是核试验,大量的上场搬仪器的工作都得自己干,有人说我们是“核苦力”,我倒不赞成这种说法,这就是工作!不可能像实验室工作那样完全让实验员给你做这些事。而且自己动手,仪器哪里出现故障,很快就能找到原因。年轻同志去基地,一下火车看到那么荒凉,女同志甚至会掉眼泪。但到了部队,就会觉得这是一个火热的集体,工作起来很有激情。生活条件比较苦,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菜吃,冬天反倒好过,跟北京一样,有土豆、白菜和萝卜;夏天什么菜都没有,中午是海带煮黄豆,晚上是黄豆煮海带,以至我现在一看见海带就发怵。后来我们自己学着磨豆腐,自己动手改善生活。现在,核试验基地的条件好多了,但是我认为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因为在他们面前还有许多技术难题等待解决。要赶上先进国家的技术水平,还需要他们做十分艰巨的努力。

我们国家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国防是必不可少的,一些新的技术,可能首先应用在军事上,投身国防科技可以最快地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这对青年学子是很好的机会。另外,国防科技一般都是比较大的项目,需要调动所有参与人员的积极性,每一个人都有发展的机会。当国家的事业发展的时候,个人的理想和目标也会得到很好的实现。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参加过核试验的大多数人,包括许多后来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同志,后来都发展得很好,谈起来都说,得益于参加核试验的工作。尽管我们的工作是默默无闻的,没有发表什么文章,到了地方工作别人听说你没发表什么文章,可能觉得你没什么水平,但过不了几年很快都显示出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少同志还得到了重用。

获奖

钱绍钧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等奖各一项,国家发明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3]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同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国防科技工作模范称号"。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