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钵有什么由来和讲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钵有什么由来和讲究?
图片来自六图网

钵是什么?它有什么由来和讲究?“钵”是梵文Pātra的音译,也称为钵多罗可钵多,是僧侣食器的意思。由于汉文本来就有一个意指饭器的“钵”字,故而《敕修百丈清规》以为这是华梵兼名的词。其文云:“梵云钵多罗,此云应量器,今略云钵,又呼钵盂,即华梵兼名。”

原文

  佛教常用的钵,又称应器、应量器,是印度僧侣手托着用来承受施舍的法器,也是盛饮食供于佛前的供养之具。 “钵”是梵文Pātra的音译,也称为钵多罗可钵多,是僧侣食器的意思。由于汉文本来就有一个意指饭器的“钵”字,故而《敕修百丈清规》以为这是华梵兼名的词。其文云:“梵云钵多罗,此云应量器,今略云钵,又呼钵盂,即华梵兼名。”所以叫作应器或应量器,或者是其体、色、量三方面都与法相应,故名应器。或是由于堪为受供者所用,或者是视胃口来吸取食物的器具亦即与食量相应的,故叫应量器。 钵的形制非常简单,近似于中国古代的“盂”。钵壁与开口平行的面为圆形,中空以盛饮食。钵的遗品中有石钵、金铜钵、木钵、干漆钵、瓷钵等。石钵、金钵、银钵为佛、菩萨的供养具,其他则为僧侣所用,包钵之布,称为钵袱、钵袋、钵囊,置放钵的台称为钵支。钵原本没有覆罩之物,但是《释氏要览》中的记载引用了律藏而答应运用覆物,这种覆物是钵盖,运用钵盖的钵是作为供养具的钵。 佛钵的形状,《出三藏记集》卷十五中说:“又于此国见佛钵,光色紫绀,四际灿然。”而《高僧传·法显传》“弗楼沙国条”也类似地讲佛钵是杂色而多黑,四际清楚,厚二分许,甚有光泽。容量方面,《法苑珠林》讲是三斗,《高僧传·法显传》讲是二斗。此外《大智度论》卷二十六中说,所以禁绝比丘蓄用佛钵,以其重故,它没有清晰其具体容量。有人问佛陀的诸位仆人罗陀尔喜、迦须那利、罗多那、伽娑婆罗、阿难等,常持执佛钵随从世尊,钵已然重,为何不怜惜他们。答复以为仆人虽执持佛钵,以佛之威德力故,又恭顺尊重佛,是以不觉其重,何况阿难身力也大。显然佛钵是非常沉重的。  

  佛陀思惟:往昔诸佛,皆是持钵受供,我如今当以什么器皿受二商主食物供养。这时四天王知晓,立即以金钵奉上,佛不愿受。四天王又以银钵、玻璃钵、琉璃钵、赤珠钵、玛瑙钵、砗渠钵相继奉上,佛陀皆不受。  

  在律制上,规则钵有“体”、“色”、“量”等三法。

  “体”指钵的材质。《四分律》中提及钵之品种云:“钵者有六种,铁钵、苏摩国钵、乌伽罗国钵、优伽赊国钵、黑钵、赤钵。大要有二种,铁钵、泥钵。”制止运用由木、石、金、银、琉璃、宝、杂宝所作成的钵,并以此简别在家和外道。

  “色”指钵之色彩。《四分律》限用黑、赤两色,《五分律》限用孔雀咽色。除此“黑、赤、灰”三色之外,禁绝熏染其他色彩。

  “量”钵的容量。《四分律》卷九举出大、中、小三种。大者三斗,小者一斗半。但是依据唐代的量法,应是一斗至五升之间。

  比丘不得储存多钵,护持钵当如护持自己眼睛一般,应当常以澡豆洗净除去垢腻。钵损坏时,若五缀(五种修补办法)而不漏,则不得求新钵(经修补后再用的钵,即称五缀钵)。钵置于地上时,若有转倒之虞,则当作钵支以安顿之,携带时则应收入钵囊(或称钵袋、钵络、络囊)。[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