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时录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钻时录井 |
名称:钻时录井
作用:判断井下地层岩性的变化和缝洞发育情况
|
钻时录井又称钻速录井。不同性质的岩石软硬程度不同,因此抗钻头破碎的能力也不同,有的岩石钻得快些,有的慢些。用钻穿单位厚度(例如1m)的岩层所需的时间来判断井下岩层性质的方法,称为钻时录井。而用单位时间钻穿的岩层厚度来判断地下岩性的方法称为钻速录井(drill speed log)。[1]
介绍
一般情况下是把钻时记录绘制成钻时录井曲线后再用以解释地层剖面。钻时录井曲线是以井深为纵座标,钻时为横座标绘成的。实践证明,利用钻时录井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岩性,划分和对比地层。但影响钻时的因素很多,故在应用钻时资料解释井下剖面时应充分考虑其它录井和测井资料,加以综合判断。
钻时是指每钻进一定厚度的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为min/m。钻时是钻速(m/h)的倒数。在新探区,从井口开始每米记录一次钻时,到达目的层则可适当加密到(0.5~0.25m)记录一次。
钻进速度的快慢,一方面取决于地下岩石的可钻性;另一方面又取决于钻井措施,如钻压、转速、排量的配合、钻井液性能、钻头类型及使用情况等。因此,根据钻时的大小,既可以帮助判断井下地层岩性的变化和缝洞发育情况,又能帮助工程人员掌握钻头使用情况,提高钻头利用率,并改进钻进措施,提高钻速,降低成本。
钻时录井特点是简便、及时,准确的钻时资料对于现场地质和工程技术人员都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钻时曲线的绘制
钻时曲线很少单独绘制,为了便于实际应用,通常把钻时曲线和岩屑录井剖面绘制在一起。
钻时曲线通常在厘米方格纸上绘制,以纵坐标代表井深(比例尺1:500),以横坐标代表钻时,横比例尺可根据钻时的大小和图幅规格而定。分别在各个深度上标出其相应的钻时点,然后将各点连接成一条折线即为钻时曲线。为了便于解释和应用,在曲线旁用符号或文字在相应深度上标注接单根、起下钻、跳钻、蹩钻、溜钻、卡钻以及更换钻头位置、钻头尺寸、类型等内容。
钻时曲线的应用
利用钻时曲线可定性判断岩性,解释地层剖面。当其他条件不变时,钻时的变化可反映岩性差别:疏松含油砂岩钻时最小;普通砂岩钻时较小;泥岩、灰岩钻时较大;玄武岩、花岗岩钻时最大。对于碳酸盐岩地层,利用钻时曲线可以判断裂缝、缝洞发育情况,如突然发生钻时变小、钻具放空现象,说明井下可能遇到缝洞渗透层。应当指出的是,同一岩类,随其埋藏深度和岩石胶结程度等的不同,反映在钻时曲线上也各不相同。在无测井资料或尚未进行测井的井段,钻时曲线与录井剖面相结合,是划分层位、与邻井作地层对比、修正地质预告、卡准目的层、判断油气显示层位、确定钻井取心位置的重要依据。
在钻井取心过程中,钻时曲线可以帮助确定割心位置。在地层变化不大的条件下,钻时急剧增大,有助于判断是否发生堵心现象。钻井工程人员也可以利用钻时分析井下情况,正确选用钻头,修正钻井措施,统计纯钻进时间,进行时效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钻时应用的原则是钻井参数大致相同,且在一个钻头内变化不大。若钻井条件不同,钻头的类型及新旧程度也不一样,相同的地层也会使钻时出现较大的变化,在应用钻时曲线的时候,应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才能使得到的结果更加接近地下的真实情况。
影响钻时变化的因素
钻进速度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地下岩石的可钻性;另一方面又取决于钻井参数,如钻压、转速、排量、钻井液性能、钻头类型及使用情况等。在钻井参数一定的情况下,根据钻时的大小,可以帮助判断井下地层岩性的变化和缝、洞发育情况,还可以帮助工程人员掌握钻头使用情况,以提高钻头利用率,改进钻进措施,提高钻速和降低成本。影响钻时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岩石性质
岩石性质不同,可钻性不同,其钻时的大小也不同。在钻井参数相同的情况下,软地层的钻时比坚硬地层小,疏松地层的钻时比致密地层小,多孔、缝的碳酸盐岩的钻时比致密的碳酸盐岩小,这是利用岩石性质进行钻时录井的主要依据。
2.钻头类型及新旧程度
在钻井过程中,应根据所钻地层的软硬程度来选择使用不同类型的钻头,这样才能达到快速优质钻进。相同的钻头,其新旧程度对钻时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在同一段地层中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新钻头比旧钻头钻进速度快,钻时小,因此钻头使用到后期钻时会逐渐增大。
3.钻井方式
涡轮钻钻速一般比旋转钻钻速大十倍左右,因此涡轮钻的钻时比旋转钻的钻时要低得多。
4.钻井参数
在地层岩性相同的情况下,若钻压大,转速快,排量大,钻头喷嘴水功率大,则钻头对岩石的破碎效率高,钻时低:反之,钻时就高。
5.钻井液性能与排量
钻井液对钻时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低密度、低粘度、大排量的钻井液钻进速度快,钻时低,而高密度、高粘度、小排量的钻井液钻进速度慢,钻时高。
6.人为因素的影响
司钻的操作技术与熟练程度对钻时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有经验的司钻送钻均匀,能根据地层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此钻进速度较快,钻时就低。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