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铜版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铜版画(copper plate etching)是一种在金属版上用腐蚀液腐蚀或直接用针或刀刻制而成的一种版画。发源于欧洲。

简介

也称“蚀刻版画”(copper plate etching)、“铜刻版画”“铜蚀版画”“腐蚀版画”,版画的一种。指在金属版上用腐蚀液腐蚀或直接用针或刀刻制而成的一种版画。属于凹版。因较常用的金属版是铜版,故称。铜版画从十五世纪发明雕版以来,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在欧洲各国都已经形成一个非常繁荣的复制版画市场。法国是当时欧洲复制版画的中心,著名的雕版师都云集巴黎。为适应不同的复制要求他们在实践中陆续发明了一些新的制版方法。大大丰富了版画的艺术效果。“炭笔式制版法”(crayanmanner)和“粉笔式制版法”(pastel manner)顾名思义这是一种摹仿炭笔或粉笔的制版方法。它是用装有带齿小轮的刻刀,称为“滚刀”(roulette)。在版上滚动,可以刻出许多细点,摹仿炭笔和粉笔在纸上的笔触。最早使用这种滚刀是在上一章已叙及的美柔汀的发明者赛金,但他只用来制作美柔汀。而经过改进用来直接制版作画的是本世纪的法国雕版师弗朗索斯(J.C.francois1717-1769)他把这种滚刀上的滚齿小轮,做成粗细不同、形状不同的多种符号,以适应不同的笔触。

他并不直接在版上雕刻,而是在上了防腐蚀膜的板子上作画后,再经过腐蚀,可以使效果更为柔和。使用这种方法的还有一位著名的雕版师和版画稿打样人德马多(Cilles Demateau)比利时人,塌实布歇的炭笔素描作品的复制专家。再有一位专门复制布歇的彩色粉画作品的雕版师蓬奈特(Louis Marin Bonner1743-1793)他致力于数版叠印的色版印刷,来表现彩色粉笔复杂的绘画效果。制版方法是以防腐蜡或防腐剂(一般以黄蜡、松香、沥青等抗酸材料制成)涂布版面,形成一层防腐膜,用刻针在版面上作画,然后放在腐蚀液(常用硝酸溶液)中腐蚀。凡被刻针刮去防腐膜之处,即被腐蚀,形成凹线,腐蚀时间越长,凹线也越深。

除去防腐膜后版即形成。印刷时先用油墨涂布版面,使所有凹线都填满油墨,然后揩去凹线以外的油墨,放在铜版机上压印,纸受压,凹线内油墨吸于纸上而形成凸起的线条,由于线有粗细、深浅、疏密,再加上线外揩去的油墨有多有少,就形成一幅多层次的、调子变化复杂的画面。此外,还可用飞尘法、软腊法腐蚀成另外的效果。亦可不用腐蚀而直接用刻针在版面刻制,称为“干刻”。 “铜版画”是凹版版画的一个不确切的叫法。在中国,铜版画指的就是凹版版画,与之相对应的版种还有木版画(凸版画)、石版画(平版画)、丝网版画(漏版画)。然而,版画发展至今天,铜、木、石、丝这四种叫法已远不能涵盖各自所代表的版种了,尤其是铜版。中国为什么会把凹版版画称之为铜版画?这可能与凹版版画早期所使用的版材有关。在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辞海》中就这样写道:铜版画是“版画的一种,因所用的金属材料以铜版为主,故名。[1]

铜版画绘制工艺相对复杂,为现代三版(铜版、石版、丝网版)之一。铜版画的原理:用金属刻刀雕刻或酸性液体腐蚀等手段把铜板版面刻成所需图样,再把油墨或颜料擦压在凹陷部分,用擦布或纸把凸面部分的油墨擦干净,把用水浸过的画纸(厚些的版画专用纸为好)覆于版上,用铜版机机器压印,将凹处墨色吸沾于纸面上,形成版画。

制作方法

综述

铜版画制作非常繁杂,而且每道工序对画面最终效果都有影响,紧密相连,丝毫疏忽不得,从备板、刷防磨剂、刻图腐蚀时间掌握,特殊技法的运用,机器印制等等都需画家亲自操控,一道程序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画面效果。所以优秀的铜版画被认为了是版画中的“精品”。制作方法有飞尘法、软蜡法、干刻法、腐蚀法等,以腐蚀法较为普遍。 飞尘法 铜版面的一种制版方法。将防酸的材料如沥青、松香等制成粉末,盛在小布袋里,或放在小铜丝筛里, 在版面上方轻敲, 使粉末均匀地落在版面上,并把版加热,使粉末点子熔化粘着版面。然后将版放入硝酸溶液中。凡未粘上防酸粉点的地方均被腐蚀形成凹洞,除去防酸粉点后,上油墨印刷,即成一片黑底白点的灰色。腐蚀时间长,灰色就深,反之就浅,以防腐漆控制画面各部分腐蚀时间,就可得到许多层次的灰色。再因版面上防酸粉点的粗细、疏密,可使画面变化更为丰富多彩。另有用一种特制的飞尘箱,进行飞尘的,即在一密闭箱内置防酸粉末,摇动风扇后,使粉末飞扬,然后将版放入,粉末即均匀落在版面上,根据需要的厚薄取出。此法可使飞尘细而匀,但不能根据画面需要来安排各部分点子的疏密和粗细 软蜡法 铜版画的一种制版方法。在防腐蜡(或防腐剂)中加上油脂(一般宜使用较硬的动物蜡,如牛脂、羊脂等),使软而粘。涂布版面后,上覆一层纸纹较明显的纸,再在纸上用铅笔或刻针作画。凡画过之处,蜡即被粘在纸上。 用力重, 蜡被粘去多,反之则少。画完揭纸,放入酸中腐蚀,被蜡粘去多的版面,先被腐蚀,因而腐蚀较深;蜡被粘去少的版面,酸须透过一层薄蜡才能受到腐蚀,因而较浅;未画之处,则不被腐蚀。去防腐蜡之后,即可上墨印刷。由于作画用笔的轻重,画面上产生了浓淡层次的变化。如用铅笔作画,则有铅笔的效果。此外,在软蜡上还可压印麻布、丝绸、特殊纸纹等不同的花纹,增加版面艺术效果。 干刻 铜版面的一种制版方法。用刻针直接在铜版或锌版面上刻画, 不经过腐蚀, 即可上油墨印刷。刻针需是很硬的钢针,或笔端装有硬宝石(或钻石)的针笔。在版面上刻画时,铜刺向线的二面或一面翻起,如犁田时翻起泥土。印刷时这些铜刺滞带着油墨,使每根线都形成一种渗化的柔和感觉。因线是在铜版上用力刻画出来, 往往刚直有力, 从而呈现不同于腐蚀的特殊艺术效果。

铜版面的一种制版方法。是以防腐蜡或防腐剂(一般以黄蜡、松香、沥青等抗酸材料制成)涂布版面,形成一层防腐膜,用刻针在版面上作画,然后放在腐蚀液(常用硝酸溶液)中腐蚀。凡被刻针刮去防腐膜之处,即被腐蚀,形成凹线,腐蚀时间越长,凹线也越深。除去防腐膜后版即形成。印刷时先用油墨涂布版面,使所有凹线都填满油墨,然后揩去凹线以外的油墨,使所有凹线都填满油墨,然后揩去凹线以外的油墨,放在铜版机上压印,纸受压,凹线内油墨吸于纸上而形成凸起的线条,由于线有粗细、深浅、疏密,再加上线外揩去的油墨有多有少,就形成一幅多层次的、调子变化复杂的画面。

美柔汀法

美柔汀是英文Mezzotint的音译。法语是maniere Noire ,意为黑色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使用酸腐蚀和雕刀镌刻,而是依靠一种特制的摇凿,把版面做成密密的毛点,然后再通过刮刀和压刀把这些毛点不同程度的刮平压平,显出不同的明暗层次而制作出图像来。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用来复制油画和肖像,但到现代又被一些版画家用来制作一些特殊效果的创作版画。[2]

历史起源

铜版画起源于欧洲,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历代大师都曾热衷于铜版画创作。从德国的丢勒、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戈雅,法国印象派的马奈、莫奈、西斯莱、德加等直至现代的毕加索、马蒂斯,诸大师都留下了十分精美的铜版画作品。

铜版画在乾隆时代就已传入中国。乾隆皇帝就曾经下令为征战有功的将领和有名的战役制作铜版画。其中有些铜版画已成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的珍藏。

我国解放以后,各美术学院的版画系大都设有铜版画专业。然而,铜版画制作需要有一个作坊式的场地,多数学生毕业后都不具备这样的工作条件,久而久之,铜版画这个画种渐渐式微。在上海,也只剩极个别的画家还坚守在铜版画的园地里。其中一位就是上海油雕院的卢治平。五十年代,全国各大美术院校,相继建立版画系,开设了铜版画专业的课程,培养出我国一批从事铜版创作和教学的专业人才,他们陆续创作出许多精美的作品,从而为我国的艺苑填补了空白。 六、七十年代中国铜版画一度处于低谷,八十年代初随着国内改革开放,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近20年来,展览、出版、专业学术交流活动频繁,中国铜版画得到了国内外艺术家的好评,并被世界各大艺术博物馆收藏。 可以预见具有中国气魄的铜版画随着整个世界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将以自身独特的风采与其他画种并驾齐驱,中国铜版画必在国际上赢得更高声誉。

欧洲古典铜版画传入中国和日本的时间大抵相当,都有200年历史。铜版画在日本的传入和发展,有赖于明治维新和门户开放政策所带来的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日本不同,致使200年铜版画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不平衡。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就曾携带宗教铜版画到中国。在和日本同时期的中国清代,乾隆皇帝授命当时在宫廷任职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宫廷画师王致诚、安德义绘出铜版画草图,并送到法国镌刻绘制,印刷完成《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组画16幅。又如《乾隆平定湖南战图》等作品,表现了中国的社会、政治、军事、历史、人物和地域环境;作品构图完成后由法国铜版画技师镌刻完成。这套组画的诞生,意味着欧洲凹版雕刻印刷术在中国的引进。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外国列强政治军事力量的渗透,以及中国内部社会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在以后近150年间,中国铜版画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致使中国近代铜版画创作几乎成为空白。清光绪年间,王肇宏留学日本,了解到铜版画技术,著有《铜刻小记》,并在国内首先介绍铜版画技术。但因环境条件所限,国内铜版画依然得不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鲁迅倡导并培植了中国新兴版画。在国内介绍了德国女版画家柯勒惠支的作品,却因无专业教师等原因,使铜版画技术得不到传播。华裔画家维弗雷多·林(WifredoLin1901-1987),祖籍广东,青年时代在哈瓦那圣亚历山大美术学院学习。1938年抵达巴黎,他在铜版画创作上受到毕加索的帮助,采用原始性和明朗的色调,创作了《天使报喜》等作品。

陈晓南是中国现代题材铜版画创作的先行者之一。1947年他经徐悲鸿推荐,公费去英国学习铜版画,1950年,他带了大量勃朗群的干刻和线蚀铜版画原作回国,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1952年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院等先后建立了铜版画工作室,并培养了第一代学生,为中国各大美术学院建立铜版画专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铜版画理论研究方面,李桦于1955年出版了《铜版画技法研究》一书,陈晓南《怎样作铜版画》于1961年出版,曹剑峰《铜版画艺术》于1991年出版,王维新著《铜版画入门》于1997年出版,它们都为开拓中国铜版画教学和创作做出了贡献。

陈晓南五六十年代创作的铜版画有《浇钢锭》、《农民运动讲习所》等。此外,洪世清、夏同光、曹剑峰、张奠宇、李桦、廖修平、伍必端、关广志等人也创作了一批好作品,并为中国铜版画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培养了一批专业人员。陈晓南1961年调至广州美术学院任教,并出版了小版本的《勃朗群铜版画》。洪世清参与了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建设,著有《铜版画技法研究》。张奠宇、赵宗藻、曹剑峰合作的《土改》组画4幅,以宏大的场面和众多的人物表现了扣人心弦的历史性画卷。杨启鸿的铜版风景画,表现出丰富的明暗层次,他1981年在意大利CENTO市举办铜版画个人展。

铜版画80年代,伴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国际版画潮流的影响,中国铜版画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创作队伍不断扩大,作品质量逐渐提高。在李桦先生的倡导和扶植下,1981年12月,《全国首届铜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展览》开幕了,它集中展示了131幅铜版画,其中,曹剑峰创作的一版多色的长江流域系列风景画和王维新的《古都北京》较有分量。《古都北京》结合欧洲传统铜版画技法和中国传统技法,表现了北京的古建筑,画面精致,格调庄重,具象的场景与象征性的中国古代纹饰相结合,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王维新在教学与创作中,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技法(如作品《石子与海贝》),并著有多篇教学文论。1983年,他接待日本铜版画家冈本省吾到中央美术学院讲学,并撰写《冈本省吾铜版画技法》一文。1992年,曹剑峰和王维新主持了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中国铜版画(凹版)画展》,并因此在中国版画史上书写了可贵的一笔。 90年代后 由美术学院培养出来的青年铜版画家,进入90年代后,在风格技巧的探索上更加“国际化”,其作品多着意追求腐蚀版的特殊肌理效果。至此,当代中国铜版画学科有了具象和抽象两个层面的表现方法。通过国际版画展览、个人画展、国际学术交流及市场等渠道,中国铜版画在国内外已逐步得到承认。

铜版画标牌

铜版画标牌艺术、典雅、庄重,在国际上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名贵的艺术画种,历代大师都曾热衷于铜版画的艺术创作。从德国的丢勒、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戈雅、法国印象派的马奈、莫奈、西斯兰、德加等,真到现代的毕加索、马蒂斯诸大师都留下了十分精美的铜版画作品。以标牌的形式复制、收藏大师名作,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重大历史意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艺术欣赏、艺术品收藏的需求会越来越广,铜版画标牌的市场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红火, 早一步进入,就会早一步获得主动权,领先一步,你的面前就是一片“蓝海”。

铜版画标牌采用本技术制作的铜版画厚度在0.2-1.0mm之间,采用高档材料防腐,画面永久不褪色、不变色,可保持画面历久如新。画框采用优质硬木(如东北楸木、椴木),高温蒸煮,不易变形、开裂。画框漆面采用韩国技术,逼真的仿红木效果,更加衬托出铜版画的高贵豪华、大气之感。该技术具体有艺术法独特,做工精细、立体感强、形象逼真、豪华典雅色彩艳丽、质感细腻等特点。 铜版画标牌产品广泛适用于机关、部队、学校、医院、银行、保险、证券及其它金融机构、写字楼、办公室、家居装饰、摆设等。

欣赏方法

对铜版画的欣赏,可从这样几方面来认识: 一、题材风格的审美取向; 二、主体造型形式及其组合方式; 三、整体色调与局部色调处理,色彩选择与题材及主体的和谐; 四、制版技术与技巧的灵活运用(对铜版画技法的掌握程度); 五、印制技术的专业化程度等。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