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铜陵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铜陵,安徽省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北接合肥,南连池州,东邻芜湖,西临安庆,介于北纬30°45′—31°09′、东经117°35′—118°09′之间,总面积3008平方千米。[1]

铜陵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3500余年。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出自铜陵。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第一支铜业股票发自铜陵。

2018年,铜陵市下辖3个市辖区、1个县 [3] ,常住人口162.9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22.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1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60.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4.1:58.2:37.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5524元(折合11413美元)。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东与芜湖市繁昌县、南陵县接壤,南与池州市贵池区、青阳县交界,西与安庆市宜秀区、迎江区、桐城市毗邻,北与合肥市庐江县、芜湖市无为县相邻。介于东经117°04’—118°09’、北纬30°38’—31°09’之间,南北最长约56千米,东西最宽约103.9千米,总面积3008平方千米。东距芜湖市60千米左右,西距池州市30千米、安庆市80千米左右,距省会合肥市125千米。

地质构成

铜陵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的下扬子台坳,或称淮阴山字型构造的前弧东翼。境内出露地层自奥陶纪上统至第四系,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变质岩零星分布于侵入岩体周围 。 地层 铜陵境内地层出露从早古生代奥陶纪开始,直至新生代第四纪,经历了5亿年的漫长历史地质年代形成的,基本上没有发生区域变质。

岩石 铜陵地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岩类都有分布。沉积岩总厚度大于4262米,划分为10系28个组地层单位。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共有49个岩体,地表出露面积59平方千米。

构造 1、褶皱境内印支期形成的褶皱分为金口岭向斜、铜官山背斜。大通—顺安复向斜、永村桥背斜、舒家店背斜、新屋里复向斜;大通——顺安复向斜中分为陶家山向斜、青山背斜、朱村向斜;新屋里复向斜包括凤凰山向斜、仙人冲背斜、元宝山向斜。燕山期形成的褶皱中分村复向斜,其主体已出铜陵地界,境内仅见其中次一级的褶皱八分村背斜的南西端一小部分。喜山期形成的褶皱有汪家村向斜。

2、断裂境内已知断层共有143条,依据地层与地层,岩体相互之间的切割、控制和覆盖情况,并考虑裂隙形成时的相互关系和褶皱之间的关系。境内断裂可分为印支—燕山早期,印支—一燕山中期,印支—燕山晚期和喜山期4个形成时期。此外,尚有18条规模较小、切割岩层的关系不明确,难以查明时代的断层组合关系。

3、地壳演化历史铜陵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浅海沉积,多次地壳运动造成了褶皱和断层构造,并在此基础上发生了岩浆活动,形成了丰富的内生有色金属矿藏,以后,又经过多次的地壳抬升和剥蚀夷平作用,才逐渐成为今日的面貌。

地形地貌

铜陵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皖南山区的交接地带。境内南部低山、丘陵纵横交结,呈北东向展布,大都由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和三迭系灰岩、页岩和砂岩组成。海拔300—500米为主,多褶皱型山、丘,少数为断层山,一般坡度都在25°—30°左右,山体比较完整,山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下降。中部丘陵、岗地起伏,也呈北东向展布,丘陵的组成物质与南部丘陵相似,岗地由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下、中统组成。地面切割比较破碎,发育了一系列冲、坳谷地。其中以董店—朱村河谷平原为最宽广,海拔已降至100—350米左右,仅铜官山、棋盘石等兀立丘陵、岗地之上的低山,海拔可超过450米。地面平均坡度比南部小,一般仅15°—20°左右,仅断层作用所形成的丘陵方显得陡峻。北部平原,地势低下坦荡,由长江及其支流的冲积作用发育而成。地面海拔小于15米,大部为8—10米,地面坡降多小于1/5000,水网密度高,河沟纵横,湖沼广布。 低山 主要有铜官山、棋盘石、小孙山、大帽顶、羊山、铜山露天、来龙山、神仙山、姥山、大乌猪尖、犁头岩、宝山、大团山、寒山、岩山、鳖形山等。

丘陵 主要有黄木岭、狮子山、旗山、螺蛳山、笔架山、天鹅抱蛋山、羊山矶、铜山、东马鞍山、西马鞍山、九华山等。

岗地 砂砾石岗地:海拔50—60米,比高30—40米。主要分布在铜陵市东北郊。

黄土岗地:海拔30—40米,比高20—25米。主要分布在铜陵市北部的城郊。

石质岗地:海拔50—60米,相比高25—30米,主要分布在扫把沟至长江街道的沿江地带。

平原 冲积平原:海拔8—10米左右,呈狭长状态分布在铜陵市大轮至小轮码头之间,由于长江挟带的泥沙在岸边堆积而成。高程从上而下逐渐降低,地面坡降小于1/5000,最宽处可达4千米,最窄处仅数百米。

低阶地:海拔15米,分布在铜陵市中心至扫把沟一带。

气候特征

铜陵市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沛,湿度较大,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虽然铜陵地处欧亚大陆之东部,距海洋350千米,但受江浙一带山系所阻挡,海洋性气候并不明显,冬夏温差比较显著,冷暖气团交锋频繁,气候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冬季受内蒙古高压控制,北方冷空气南侵,天气晴朗、寒冷、干燥,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天气炎热,春、秋两季是冬、夏交替过渡的季节,春季南北气流交锋频繁,锋面进退不定,造成雨水偏多,天气多变,常出现低温连绵阴雨天气。秋季以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退缩,内蒙古高压增强,铜陵地区又渐受北方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少雨,出现秋季干旱。

水文概况

河流 铜陵市境内的地表水主要是长江铜陵段,有55千米,最高洪水位16.64米(1954年),最低水位3.29米(1979年),年平均流量295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4620立方米/秒(1979年)。

湖泊 天井湖位于铜陵市区西北部长江西路北侧,水面1222亩,平均水深1.5米。

桂家湖位于铜陵市区西南7.5千米,水面1241亩。 地下水 铜陵地下水以交替带潜水为主,靠降水补给,滨江冲积平原孔隙水及石灰岩丘陵地区的岩溶裂隙水是其主要类型。含水层面积为49.5平方千米。含水层厚度沿江一带36.32—61.54米,支流两岸5—15米。

土壤类型 铜陵市土壤共六个土类,13个亚类,49个土属,85个土种。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铜陵市水资源总量约5.3亿立方米,人均1660立方米。亩均1890立方米。地表水主要有长江铜陵段。地下水以碳酸盐岩类溶岩裂隙水为主,总蕴藏量约6570万立方米,日采强度18万立方米。

植物资源

铜陵市自然分布植物1233种,栽培的植物553种,占安徽省植物3200种的54%。南部低山植被保存较好,多数为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用材林 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河柳、榔榆、糙叶树、青檀、檫木、泡桐、杜仲、枫香、南京椴、女贞等,它们分布在天门山、叶山、水龙山和金榔等地,大都是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

经济林 主要有茶园、野山楂、野弥猴桃、苦楮、野葛、菝葜、山苍子、花椒、野薄荷、油桐、重阳木、香椿、臭椿、山胡椒、化香等,多散布在南部和中部的低山、丘陵区,是常绿、落叶乔、灌木和藤本植物。

竹林 有毛竹、桂竹、刚竹、水竹、实心竹等。多分布在本市南部和中部低山、丘陵的坳部和麓部。

特用林 包括防护林和绿化林。防护林以旱柳、银叶柳为主,主要分布在沿江、湖滩地;绿化林有圆柏、小叶栎、垂柳、黄连木、合欢、棣棠、南天竺、紫玉兰、杜鹃、桂花、紫藤和中华常春藤等乔木、灌木和藤本植物,它们在公园、路旁栽种,也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

其它杂林 主要树种有枫杨、槐树、三角枫、楸树、刺楸和南酸枣等,广泛分布于低山、丘陵和岗地,大都是落叶阔叶树种。

中药材品种

铜陵市植物药材共有197科1551种,国家提出普查的363种药材,铜陵有208种,占57.3%。安徽省提出普查的219种,铜陵有182种,占83.1%。

国家规定的24种二类中药材中,铜陵有11种,占46%:杜仲、厚朴、白术、白芍、麦冬、贝母、银花、元胡、桔梗、连翘、芋肉。

安徽省规定普查的68种重点品种中,铜陵有46种,占67.69%,主要有:丹皮、白芍、白术、玄胡、积壳、木瓜、吴芋、太子参、贝母、夏天无、杜仲、厚朴、黄柏、银花、射干、辛夷、桔梗、丹参、明党参、石斛、半枝莲、南沙参、玉竹、黄精、半夏、前胡、覆盆子、防已、胆草、枇杷叶、柏子仁、百部、柴胡、天冬、光菇、断血流、百蕊草、青木香、徐长卿。

动物资源

铜陵市共有陆栖脊椎动物125种,其中鸟类71种,兽类21种,两栖类野生动物6种,爪行类动物22种。

鸟类:白颈乌鸦、黑颈黄鹂、黑卷尾、灰卷尾、发冠卷尾、赤腹鹰、燕华、黄脚三趾鹑、白胸苦恶鸟、白腰草鹬、山斑鸠、蓝翠鸟、黑枕绿啄木鸟、四声杜鹃、鹰鹃、池鹭、夜鹭、牛背鹭、苍鹭、白鹭、大白鹭、金腰燕、白鹃鸽、白头鹤、寿带鸟、丝光椋鸟、鸟鸫、画眉、暗绿绣眼鸟、白脸山雀、红嘴长尾蓝雀、柳莺、八哥、百灵鸟、鹌鹑、野矢鸟、绿头鸭、油鹕芦、雁、鹳、草号鸟、苇莺、董鸡、竹鸡等。

兽类:白鳍豚、江豚、梅花鹿、穿山甲、苏门羚、獐、麂、兔、金钱豹、狗獾、狐狸、豪猪、狼、松鼠、斑狗、刺猬、黄鼬、野猫、香灵黄、果子狸、猪獾、水獭、花面狸、蝙蝠等。

两栖类:大蟾蜍、无斑雨蛙、泽蛙、黑斑蛙、林蛙、姬蛙等。

爬行类:水龟、黄喉、鹰嘴龟、金钱龟、甲龟、多庞壁虎、蓝色石龙子、北草蜥、蝎、赤链蛇、水赤链蛇、金环蛇、银环蛇、乌风蛇、蝮蛇、五步蛇、竹叶青蛇、菜花蛇、竹芦蛇、蟒蛇等。

鱼类:黄颡、铜鱼、胭脂鱼、鲚刀鱼、银鱼、河魨、鲟鱼、鳜鱼、鲥鱼、鳗鱼等。

矿产资源

铜陵市地处长江铜铁成矿带上,内生成矿条件有利,以有色金属铜矿著称。已发现的矿产地115处,包括大、中、小矿床和矿点,按其成因分类有内生矿床和外生矿床,工业分类可分金属矿产、非金属矿床和燃料矿床。金属矿产计有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9处,小型矿床19处,铜矿为主,还有铁矿、金矿、银矿、钼矿、锰矿、铝矿、锌矿、分散元素等。

非金属已发现矿床9处,矿种主要有硫矿、白云岩、石灰岩、粘土、大理石等,此外还有石英岩、黄沙、膨润土、玄武岩、磷矿、硅灰岩、富钾岩、珍珠岩和玛瑙矿等。

铜陵地区燃料矿产主要是煤矿,探明储量为6106万吨,截至1985年底,保有储量5470.8万吨,煤层可采厚度在1.5—2.5米之间;含硫及灰份量属中偏高。

人口民族

截至2018年末,铜陵市户籍人口170.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3万人。常住人口162.9万人,增加2.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6.0%,比上年提高0.2%。户籍人口出生率10.8‰,比上年下降2.0‰;死亡率8.0‰,上升1.4‰;自然增长率2.8‰,下降3.4‰。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