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铜陵市别名铜都,安徽省下辖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
夏商时期,铜陵地区属扬州。铜陵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3500余年。1971年改铜陵特区为铜陵市,属省直辖。铜陵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有天井湖、金牛洞、大明寺等。铜陵市境内的地表水主要是长江铜陵段,地下水以交替带潜水为主,靠降水补给,境内以有色金属铜矿著称,已发现的矿产地115处。[1]
建制沿革
地名由来
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义安县为铜陵县,县治由顺安移于古铜官镇,即今铜陵县治所在地城关镇。至此,历史上“铜陵”地名第一次出现。“铜陵”二字的来历,未见有正式文字记载,其说法有三种:一是“产铜之山陵”说,因此地产铜,又是丘陵地区,故名;二是“产铜原属南陵”说,故取名“铜陵”;三是“铜地原属‘陵阳'说”,铜陵地区汉时归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取“陵阳”之陵,合为“铜陵”。
夏商时期,铜陵地区属扬州。
周朝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
秦统一中国后,铜陵属鄣郡。
西汉时期,鄣郡改为丹阳郡。铜陵地区先后属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
东汉时期,设置铜官镇(在今铜陵县城)。
三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丹阳郡春谷县、临城县。
西晋时期,铜陵地区属宣城郡春谷、临城二县。
东晋义熙年间(405年—418年),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山西流民进入此地,在此侨置定陵县,县治设在今顺安镇。定陵县的设置,使今铜陵地区的区域大体确定下来。
南朝宋、齐时期,定陵县属淮南郡。
梁、陈时期,属南陵郡。
隋统一后,将定陵县并入南陵县,属宣城郡。
唐朝前期,铜陵属宣城郡南陵县。唐朝后期,从南陵划出工山、安定、凤台、归化、丰资五乡,设置义安县,县治在今顺安镇,属宣州。
五代时期,仍为宣州义安县。
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义安县为铜陵县,属昇州。铜陵县设置后,即将县治由顺安镇移至铜官镇(今铜陵县城关镇),当时称江浒。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曹彬伐南唐,闰十月克铜陵县,初江南道(路),后改属江东路池州。
元朝,铜陵县属江浙行省池州路(后改为池州府)。[2]
铜文化广场
明朝,铜陵县属池州府,直隶于南京。
清初,铜陵县属江南左布政使司池州府;后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铜陵县属安徽省池州府,后设徽宁池太广道,池州府为其所属。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府,铜陵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6月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8月属安徽省芜湖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后属第二专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8月6日改属第八专署至铜陵解放。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1日,铜陵解放。同年5月13日划归皖南行署池州专区管辖。
1952年2月4日,铜陵县改属安庆专区。1956年10月12日,成立铜官山市,属省直辖。1958年9月5日,撤销铜陵县建制,市、县合并,改名铜陵市,属省直辖。1959年4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保留铜陵市建制,仍属省直辖;恢复铜陵县建制,属安庆专区。1964年7月29日,铜陵市改为铜陵特区,实行政企合一,为省直辖。1971年12月11日,改铜陵特区为铜陵市,属省直辖。
2015年10月13日,安庆市枞阳县划入铜陵,撤销铜官山区、狮子山区,以原铜官山区、狮子山区的行政区域为铜官区的行政区域。
2015年12月3日,撤销铜陵县,设立铜陵市义安区,以原铜陵县的行政区域为义安区的行政区域。;[3]
行政区划
截至2016年,铜陵市下辖3区1县,市政府驻铜官区湖东路666号。
铜官区铜官区是铜陵市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辖区面积98.1平方千米,辖1镇、1街道、23个社区。坐落在安徽发展第一方阵——皖江城市带,处于“八百里皖江”的中心地段,是“两山一湖”著名风景名胜区——黄山、九华山和太平湖的北大门。区域人文和自然景观丰富,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天井湖与铜官山、乌木山相映成趣,形成了“四季常青、绿色环城、滨江含湖”的生态城市格局。
郊区郊区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是著名的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风景区的北大门。区域面积266.72平方千米,辖1乡2镇2个街道,下辖17个行政村、14个社区。境内拥有国家级长江淡水豚自然保护区、九华山“头天门”大士阁、澜溪老街、和悦老街、南泉禅寺以及白浪湖、祠堂湖等主要景点。大通镇2014年入列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义安区义安区位于安徽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接繁昌、南陵,南邻青阳、贵池,西北隔江与枞阳、无为相望。下辖4乡4镇,总面积845平方千米。义安一名始现于唐文德元年(888年),是中国青铜文明发祥地之一,矿冶历史迄今已有三千余年,境内金牛洞古采矿遗址、木鱼山古矿冶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有凤凰山风景旅游区、天井小镇文化旅游区,以及太阳岛、双龙洞、大明寺等景点。
枞阳县枞阳县地处安徽省中南部,长江北岸,大别山之东南麓。西以白兔湖、菜子湖与安庆市桐城市共水;西南一隅与安庆市宜秀区、迎江区毗邻;北与合肥市庐江县、芜湖市无为县接壤;东与铜陵郊区交界,南与池州贵池区隔江相望。面积1808.1平方千米,辖乡镇辖22个乡(镇)、238村、20社区、140居民小组。[4]
自然环境
位置境域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东与芜湖市繁昌县、南陵县接壤,南与池州市贵池区、青阳县交界,西与安庆市宜秀区、迎江区、桐城市毗邻,北与合肥市庐江县、芜湖市无为县相邻。介于东经117°04’—118°09’、北纬30°38’—31°09’之间,南北最长约56千米,东西最宽约103.9千米,总面积3008平方千米。东距芜湖市60千米左右,西距池州市30千米、安庆市80千米左右,距省会合肥市125千米。
地质构成
铜陵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的下扬子台坳,或称淮阴山字型构造的前弧东翼。境内出露地层自奥陶纪上统至第四系,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变质岩零星分布于侵入岩体周围 。
地层
铜陵境内地层出露从早古生代奥陶纪开始,直至新生代第四纪,经历了5亿年的漫长历史地质年代形成的,基本上没有发生区域变质。
岩石
铜陵地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岩类都有分布。沉积岩总厚度大于4262米,划分为10系28个组地层单位。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共有49个岩体,地表出露面积59平方千米。
构造
褶皱境内印支期形成的褶皱分为金口岭向斜、铜官山背斜。大通—顺安复向斜、永村桥背斜、舒家店背斜、新屋里复向斜;大通——顺安复向斜中分为陶家山向斜、青山背斜、朱村向斜;新屋里复向斜包括凤凰山向斜、仙人冲背斜、元宝山向斜。燕山期形成的褶皱中分村复向斜,其主体已出铜陵地界,境内仅见其中次一级的褶皱八分村背斜的南西端一小部分。喜山期形成的褶皱有汪家村向斜。
断裂境内已知断层共有143条,依据地层与地层,岩体相互之间的切割、控制和覆盖情况,并考虑裂隙形成时的相互关系和褶皱之间的关系。境内断裂可分为印支—燕山早期,印支—一燕山中期,印支—燕山晚期和喜山期4个形成时期。此外,尚有18条规模较小、切割岩层的关系不明确,难以查明时代的断层组合关系。
地壳演化历史铜陵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浅海沉积,多次地壳运动造成了褶皱和断层构造,并在此基础上发生了岩浆活动,形成了丰富的内生有色金属矿藏,以后,又经过多次的地壳抬升和剥蚀夷平作用,才逐渐成为今日的面貌。[5]
地形地貌
铜陵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皖南山区的交接地带。境内南部低山、丘陵纵横交结,呈北东向展布,大都由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和三迭系灰岩、页岩和砂岩组成。海拔300—500米为主,多褶皱型山、丘,少数为断层山,一般坡度都在25°—30°左右,山体比较完整,山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下降。中部丘陵、岗地起伏,也呈北东向展布,丘陵的组成物质与南部丘陵相似,岗地由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下、中统组成。地面切割比较破碎,发育了一系列冲、坳谷地。其中以董店—朱村河谷平原为最宽广,海拔已降至100—350米左右,仅铜官山、棋盘石等兀立丘陵、岗地之上的低山,海拔可超过450米。地面平均坡度比南部小,一般仅15°—20°左右,仅断层作用所形成的丘陵方显得陡峻。北部平原,地势低下坦荡,由长江及其支流的冲积作用发育而成。地面海拔小于15米,大部为8—10米,地面坡降多小于1/5000,水网密度高,河沟纵横,湖沼广布。
低山
主要有铜官山、棋盘石、小孙山、大帽顶、羊山、铜山露天、来龙山、神仙山、姥山、大乌猪尖、犁头岩、宝山、大团山、寒山、岩山、鳖形山等。
丘陵
主要有黄木岭、狮子山、旗山、螺蛳山、笔架山、天鹅抱蛋山、羊山矶、铜山、东马鞍山、西马鞍山、九华山等。
岗地
砂砾石岗地:海拔50—60米,比高30—40米。主要分布在铜陵市东北郊。
黄土岗地:海拔30—40米,比高20—25米。主要分布在铜陵市北部的城郊。
石质岗地:海拔50—60米,相比高25—30米,主要分布在扫把沟至长江街道的沿江地带。
平原
冲积平原:海拔8—10米左右,呈狭长状态分布在铜陵市大轮至小轮码头之间,由于长江挟带的泥沙在岸边堆积而成。高程从上而下逐渐降低,地面坡降小于1/5000,最宽处可达4千米,最窄处仅数百米。
低阶地:海拔15米,分布在铜陵市中心至扫把沟一带。[6]
气候特征
铜陵市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沛,湿度较大,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虽然铜陵地处欧亚大陆之东部,距海洋350千米,但受江浙一带山系所阻挡,海洋性气候并不明显,冬夏温差比较显著,冷暖气团交锋频繁,气候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冬季受内蒙古高压控制,北方冷空气南侵,天气晴朗、寒冷、干燥,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天气炎热,春、秋两季是冬、夏交替过渡的季节,春季南北气流交锋频繁,锋面进退不定,造成雨水偏多,天气多变,常出现低温连绵阴雨天气。秋季以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退缩,内蒙古高压增强,铜陵地区又渐受北方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少雨,出现秋季干旱。
水文概况
河流
铜陵市境内的地表水主要是长江铜陵段,有55千米,最高洪水位16.64米(1954年),最低水位3.29米(1979年),年平均流量295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4620立方米/秒(1979年)。
湖泊
天井湖位于铜陵市区西北部长江西路北侧,水面1222亩,平均水深1.5米。
桂家湖位于铜陵市区西南7.5千米,水面1241亩。
地下水
铜陵地下水以交替带潜水为主,靠降水补给,滨江冲积平原孔隙水及石灰岩丘陵地区的岩溶裂隙水是其主要类型。含水层面积为49.5平方千米。含水层厚度沿江一带36.32—61.54米,支流两岸5—15米。
土壤类型
铜陵市土壤共六个土类,13个亚类,49个土属,85个土种。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铜陵市水资源总量约5.3亿立方米,人均1660立方米。亩均1890立方米。地表水主要有长江铜陵段。地下水以碳酸盐岩类溶岩裂隙水为主,总蕴藏量约6570万立方米,日采强度18万立方米。
植物资源
铜陵市自然分布植物1233种,栽培的植物553种,占安徽省植物3200种的54%。南部低山植被保存较好,多数为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用材林
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河柳、榔榆、糙叶树、青檀、檫木、泡桐、杜仲、枫香、南京椴、女贞等,它们分布在天门山、叶山、水龙山和金榔等地,大都是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
经济林
主要有茶园、野山楂、野弥猴桃、苦楮、野葛、菝葜、山苍子、花椒、野薄荷、油桐、重阳木、香椿、臭椿、山胡椒、化香等,多散布在南部和中部的低山、丘陵区,是常绿、落叶乔、灌木和藤本植物。
竹林
有毛竹、桂竹、刚竹、水竹、实心竹等。多分布在本市南部和中部低山、丘陵的坳部和麓部。
特用林
包括防护林和绿化林。防护林以旱柳、银叶柳为主,主要分布在沿江、湖滩地;绿化林有圆柏、小叶栎、垂柳、黄连木、合欢、棣棠、南天竺、紫玉兰、杜鹃、桂花、紫藤和中华常春藤等乔木、灌木和藤本植物,它们在公园、路旁栽种,也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
其它杂林
主要树种有枫杨、槐树、三角枫、楸树、刺楸和南酸枣等,广泛分布于低山、丘陵和岗地,大都是落叶阔叶树种。
中药材品种
铜陵市植物药材共有197科1551种,国家提出普查的363种药材,铜陵有208种,占57.3%。安徽省提出普查的219种,铜陵有182种,占83.1%。
国家规定的24种二类中药材中,铜陵有11种,占46%:杜仲、厚朴、白术、白芍、麦冬、贝母、银花、元胡、桔梗、连翘、芋肉。
安徽省规定普查的68种重点品种中,铜陵有46种,占67.69%,主要有:丹皮、白芍、白术、玄胡、积壳、木瓜、吴芋、太子参、贝母、夏天无、杜仲、厚朴、黄柏、银花、射干、辛夷、桔梗、丹参、明党参、石斛、半枝莲、南沙参、玉竹、黄精、半夏、前胡、覆盆子、防已、胆草、枇杷叶、柏子仁、百部、柴胡、天冬、光菇、断血流、百蕊草、青木香、徐长卿。[7]
矿产资源
铜陵市地处长江铜铁成矿带上,内生成矿条件有利,以有色金属铜矿著称。已发现的矿产地115处,包括大、中、小矿床和矿点,按其成因分类有内生矿床和外生矿床,工业分类可分金属矿产、非金属矿床和燃料矿床。金属矿产计有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9处,小型矿床19处,铜矿为主,还有铁矿、金矿、银矿、钼矿、锰矿、铝矿、锌矿、分散元素等。
非金属已发现矿床9处,矿种主要有硫矿、白云岩、石灰岩、粘土、大理石等,此外还有石英岩、黄沙、膨润土、玄武岩、磷矿、硅灰岩、富钾岩、珍珠岩和玛瑙矿等。
铜陵地区燃料矿产主要是煤矿,探明储量为6106万吨,截至1985年底,保有储量5470.8万吨,煤层可采厚度在1.5—2.5米之间;含硫及灰份量属中偏高。[8]
经济
综述
2020年,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003.7亿元,比上年增长3.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6.5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455.5亿元,增长4.3%,其中工业增加值378.6亿元,增长4.0%;第三产业增加值491.7亿元,增长2.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5:45.6:48.9调整为5.6:45.4:49.0。
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7%,占比38.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3%,占比40.9%,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分别增长41.4%、0.1%、64.6%、37.3%、2.2%和6.9%,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下降1.1%。
2020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0.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6%。全市农民工共42.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36.6万人。
2020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0%,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9.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0%。
第一产业
2020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0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03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0.20万公顷,减少0.03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32万公顷,增加0.11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21万公顷,增加0.07万公顷。
2020年,全年粮食产量 56.3万吨,比上年下降3.0%;油料产量5.8万吨,增长11.7%;棉花产量0.2万吨,下降23.8%;蔬菜产量31.1万吨,增长3.9%。
2020年,年末全市生猪存栏14.1万头,比上年增长5.4%;全年生猪出栏19.5万头,下降11.2%。肉类总产量3.8万吨,比上年下降6.9 %。禽蛋产量3.1万吨,下降3.2%。水产品产量10.4万吨,增长0.4%。
2020年,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85.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 %。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5.3万吨,下降4.3%。农村用电量6.9亿千瓦时,下降1.2%。全市灌溉面积7.7万公顷。
第二产业
2020年,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6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2.6%;股份制企业增长5.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0.8%。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1.8%,制造业增长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6.9%。分行业看,36个工业大类行业有17个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六大主导行业增加值“四升两降”: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长2.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长9.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增长2.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6.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下降4.7%。
2020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108.4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38.5亿元,下降2.1%;股份制企业93.8亿元,增长24.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4.6亿元,增长3.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91.8元,比上年增加0.5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4%,提高0.5个百分点。
2020年,全年建筑业增加值77.2亿元,比上年增长6.5%。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301家,比上年增加79家。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02.7万平方米,增长4.0%;房屋竣工面积271.8万平方米,下降2.4%。
第三产业
2020年,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81.5亿元,比上年增长3.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60.1亿元,增长0.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9.6亿元,下降3.6%;金融业增加值53.6亿元,增长4.6%;房地产业增加值76.3亿元,与上年持平;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98.7亿元,增长2.2%。
2020年,全年铁路旅客发送量235.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3.5%,货物发送量75.0万吨,下降13.4%。公路旅客运输量474万人,下降56.0%,货物运输量5176万吨,增长4.5%。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8429.5万吨,下降12.4%。
2020年,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26.4万辆,比上年增长7.3%,其中汽车保有量21.8万辆,增长9.0%。
2020年,全年电信业务总量93.7亿元,比上年增长27.9%;邮政业务总量4.7亿元,增长11.9%。国内包裹快递1111万件,增长23.7%。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6.5万户,比上年减少0.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34.2万户,增加2.6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51.3万户,增加4.2万户。
2020年,全年入境旅游人数0.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96.7%;国内游客1451.5万人次,下降42.8%。旅游总收入106.8亿元,下降49.7%,其中旅游外汇收入44.7万美元,下降96.9%。年末全市有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20处,其中4A级景区9处。旅行社4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
固定资产投资
2020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0.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29.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0.1%。工业投资增长2.2%,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5%
2020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7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商品房销售面积248.8万平方米,下降0.6%;商品房销售额137.8亿元,下降3.9 %;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59.9万平方米,增长8.8%。
国内贸易
202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0.3亿元,比上年增长2.8%。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95.7亿元,增长1.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4.6亿元,增长9.7%。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280.5亿元,增长4.2%;餐饮收入69.8亿元,下降2.6%。
2020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比上年增长2.7%,饮料类下降13.7%,烟酒类增长0.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13.8%,日用品类增长10.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18.3%,金银珠宝类下降16.9%,中西药品类增长14.3%,石油及制品类下降14.2%,汽车类增长5.4%。
对外经济
202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7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出口9.5亿美元,增长11.0%;进口66.8亿美元,增长5.7%。
2020年,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5%。实际到位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内资676亿元,增长7.1%。
财政、金融和保险
2020年,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8亿元,比上年增长5.4%。财政支出182.5亿元,增长8.0%。重点支出项目中,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13.2%,科学技术支出增长9.5%。民生类支出152.9亿元。
2020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639.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990.8亿元,增长14.3%;非金融企业存款376.1亿元,增长8.9%。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336.0亿元,增长10.3%。其中,住户贷款308.7亿元,增长9.7%;企(事)业单位贷款1027.3亿元,增长10.5%。
2020年,年末全市上市公司7家,比上年增加1家。流通股市价总值286.9亿元。
2020年,全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30.1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1.3亿元,增长17.9%;人身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8.8亿元,下降5.2%。全年赔款与给付12.7亿元,增长25.3%。[9]
文化
方言文化
铜陵地区主要通行吴语、江淮官话等。
铜陵本地话为吴语—宣州片方言,分为:当地话、圩里话、山佬话三种。当地话是指铜陵县(现义安区)所使用的方言,属吴语方言,主要分布于顺安、西湖、朱村部分、城关部分等地;沿江一带讲的是圩里话,分布于:城关部分、钟仓、流潭、太平、和平等地;山佬话主要是指山区居民讲的话,分布于:钟鸣、金榔、新桥部分、朱村部分等地。
铜陵市区除吴语外亦有江淮官话,类似南京官话,比较接近普通话。19世纪的太平天国兵燹使皖南地区的土著人口锐减,战后本省江北、河南、湖北移民大量涌入城区和部分乡镇,极大地改变了本地区的方言面貌。新移民带来的客籍方言(江淮官话等)已在土著式微的条件下反客为主;除市区外,铜陵董店、大通、新建等地所讲的话属于安庆方言,俗称“桐城腔”;胥坝、安平、老洲等地所用语言属无为腔。
青铜文化
唐代诗人李白一生遍历名山大川,在其晚年曾两次巡游到铜陵,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作。铜陵的采铜业在唐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李白理所当然地要把它记录在诗文中。唐天宝十三年(754 年)李白巡游秋浦,往来于铜陵、贵池之间,写下了组诗《秋浦歌》,其中第十四首写道: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首很有感染力的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工人劳作的佳篇,有很多高的文学地位和价值。
同年,在另一首《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诗中,李白以他惯有的浪漫主义手法写道:
铜井炎炉歊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
陶公矍铄呵赤电,回禄睢盱扬紫烟。
这首诗是李白告诉杜秀才在铜陵期间对冶铜场景的感受。自李白之后,历代名人学士纷踏而来,多有诗文传世。李白的作品开以采冶铜入诗的先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