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铸客铜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铸客铜鼎,又名“铸客大铜鼎”、“楚大鼎”或“大铸客鼎”。为战国时期楚国的青铜炊器,1933年出土于安徽省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李三孤堆楚王墓。是现存西周以来最重的鼎,位列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之一,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文物流传

1933年,安徽省寿县朱家集的朱鸿初等纠集100多人盗掘李三孤堆(或称离散孤堆)的楚墓,获得大量文物,其中部分器物被安徽省政府收缴,保存在安庆安徽省立图书馆保存整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大鼎辗转运送到大后方四川避难,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南京博物馆收藏。全国解放前夕,南京国民党将大批珍贵文物运往台湾,由于时间紧迫,铸客鼎没来得及被装上船,南京解放后,大铜鼎又被运回安徽收藏。

1950年代初,转至合肥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今安徽博物院的前身)收藏。铸客铜鼎即在其中。

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他仔细观察了双耳上的花纹、口沿上的铭文和足部浮雕纹饰,并且询问了大鼎的来历,他还低头往的内部看,诙谐地说:“里面能煮头牛”。

文物特征

铜鼎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耳高36.5厘米,腹围290厘米,深52厘米,足高67厘米,重达400千克左右。

形制为圆口方唇,鼓腹圆底,三蹄足。颈侧附双耳,耳上部略外展。

鼎腹饰一周突起圆箍,双耳及颈部外壁饰有模印菱形几何纹,足根部饰有浮雕旋涡纹。

文物铭文

大铜鼎的鼎口平沿刻有铭文12字,铭文的开头为“铸客”两字,所以根据惯例这件铜鼎就以铸客命名,又因此鼎在数千件楚器中最为雄伟,所以又被称为大铜鼎。另外,鼎的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是当时常用的吉语。

铭文十二字:铸客为集脀、造脀、鸣腋脀为之[2]

文物背景

鼎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青铜礼器,是统治阶级用来“明尊卑,别上下”的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铸客大鼎圆口,方唇,鼓腹,圜底,附耳,耳的上部外侈,三蹄足。腹部饰一周突起的圆箍,箍上饰模印羽翅纹,双耳和颈部外壁模印变体首几何纹,足的根部高浮雕兽首纹。鼎口平沿处阴刻铭文十二字“铸客为……”,前足膝部和左腹下外壁各刻“安邦”二字。“铸客”,是从其他诸侯国请来的工匠,说明战国时期的工匠已不再是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的附属物,身份比较自由。该鼎在众多楚器当中最为雄伟,为楚王重器。 铸客大鼎体量巨大,造型设计上处处追求力量与气势的完美结合,无不呈现出其主人拔山盖世的雄心壮志。

视频

铸客铜鼎 相关视频

楚国青铜器
带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国之重器,青铜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