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铿铿渔鼓唱人生(尹燕忠)

《铿铿渔鼓唱人生》中国当代作家尹燕忠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铿铿渔鼓唱人生

我和渔鼓书第十九代传人朱仕年兄长相识是在县市会议和一些演出场合见到的,相识得有近三十年了,那是在县里培训班上认识的,有文学有曲艺还有舞蹈人员参加,朱老兄是曲艺班里的头,后来又在济南市参加培训学习半个月,闲暇时经常见到老兄,他长的中等以上身材,短发,脸色黑红,眼角往下吊梢着,的确有神,有幽默的艺术细胞,今年转眼他就七十五岁了,我们通过几次电话,但因特殊情况也就作罢了。

之一

好在他现在收了七八个徒弟,另外还收了个徒孙王圣兮,才十几岁,他也算有了继承人,有了平阴渔鼓书第二十代传人和二十一代传人,他心里有些许欣慰。 如今他已是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济南市曲艺家协会会员、平阴县曲协名誉主席,曾获山东省曲艺汇演节目《捐款》获比赛铜奖,《劝人醒世五字歌》获济南市曲艺表演二等奖,北京有关文化部门收藏了他说的六个渔鼓书段子,获得奖金。一些电视台也播发了朱仕年渔鼓书的艺术成就。 朱仕年的渔鼓书音调高亢,声调长嚎如驴叫,一声长吼,酸甜苦辣咸,急缓娓娓道来,令人惊心动魄。 朱仕年先生出生在平阴县孔村镇郭柳沟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自幼聪颖,酷爱古典文学,且有过目不忘之能力,他上小学时看到集市上有一渔鼓说书人,说得是活龙活现,眉飞色舞,观众也为艺人的艺术魅力所吸引。 他很羡慕这些艺人的演出才华,也被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所感动,于是,艺人们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有时在孔村大集,有时去孝直大集,老艺人们很喜欢他,有时就留下他在一块吃饭一块说话一块学艺,他自己用葵花杆或者竹筒子,两边粘贴上尿泡皮之类的当做渔鼓,又用竹片做成竹简,他自编自唱道:“小竹桐三尺三,手敲渔鼓唱的欢,紧打小竹简呀,越唱日子越是甜呀,唱尽人间悲欢苦,美好事物大涌现,自编自演唱起来,唱得咱老百姓尽欢颜。” 如今渔鼓书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他兄弟姐妹多,为了养家糊口,父母把他送到平阴县城南门村渔鼓书十八代传人邢永胜师傅那里去学艺,按说得学六年才能出徒,而他仅仅学了一年半老师就让他出徒去另立门户去了。老师给他起了个艺名叫朱元庆,嘱咐他做人第一,艺术第二,人要德才兼备才行,他牢记老师的嘱托,始终为人民服务,一心为人民而演出,都说仕年是俺庄户人的曲艺家。他活跃在农民生活的沃土之中,大讲古典文学优秀作品《金鞭记》、《刘公案》、《施公案》、《岳飞传》、《五女兴唐》、《杨家将演义》、《三侠五义》等,1963年,平阴县成立了曲艺队,朱仕年兄凭着扎实的艺术功底被选中入队,他结识了高庆海、高福来等艺友,并向他们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演出受到了四县八乡的热烈欢迎与交口称赞,说是唱出了咱农民的那种乡土风,出了庄户人的一口气。

1965年,一股冷风吹来,县曲艺队解散,朱仕年兄当了地道的农民,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拼死拼活一天满打满算才挣五分钱,真是去了油钱没盐钱。他想到自己有艺术,何必在家里憋死呀,他与村里签定了交钱买工分的合同,于是拍板与四个艺人一起到平阴、济宁、荷泽、聊城等地去“跑坡,”一天下来也能挣个五六元钱,能跟在家拼死拼活干十天的工钱。可是好景不长,好事更多磨,他们所说的书目被定为是反动封建品,集市上撂不下挑子了,他于是又广开门路,他不怕风雨骤来狂,他又背起铺盖卷到了偏远地区的黑龙江省嫩江县、绥芬河市,也到过内蒙古的家哥达旗,他千辛万苦,面对森林大山,面对广漠的大沙地,他狂吼出曲子:

“天苍苍野茫茫,

父母生我朱家郎,

平生碌碌又无为,

何时渔鼓当匕枪,

拼却汗水倾尽血,

腰里有钱孝爹娘。”

一路崎岖一路风光,收入无几心悸慌,他踏过大沙漠,钻过大森林,喝过大碗酒,睡过内蒙大宽炕,寒来暑往,岁月沧凉,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人性的主题在朱仕年脑海中流淌。

之二

1970年他洒泪告别东北乡,回到了家乡,因说古书遭小人污陷被捕入狱,他哭过他唱过,他要顽强的等待阳光,直到1975年才被平反而获释放。朱仕年的生活之路就这么漫长而曲折,但是总算见到了太阳的光芒万丈。

1979年他到乡文化站和县文化局办理了演出资格证书,取得了民间艺人的演出资格,这一年是他的黄金季节,他一天两开场,上午在石横集上演,下午到肥城矿务局家属院里去说,晚上有时也去说书,这一年不下460多场,他成了家乡的第一个万元户,修改了六间大北屋,又修起了大门,后来又通过渔鼓相牵恋情与楚云香女士结成伉俪,这一下子在郭柳沟村火暴了。 至今啦起来,他还深深怀念邢永胜老师,他走的那一年,老师被迫害致死,他不忘师恩,他眼里含着泪水。 朱仕年兄长说:“可以告慰师傅的是,如今渔鼓书己列为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了后世传人,在玫瑰大地上李何君号称“山东小胡椒第一人,邢永胜老师是第二人,我会举着十九代传人的旗帜,代代相传下。 朱仕年老兄成名人了,他的渔鼓书被济南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他的六个渔鼓段子被北京文化部门收藏,他现在是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平阴县曲艺协会名誉主席、济南市曲艺家协会会员,2007年4月12日央视乡土节目播出了他表演的渔鼓书专题片。

我与朱兄是在1996年的全县文化人才培训班上认识的,那时他早已出名,他中等以上个子,长脸,眼角稍往下搭拉,岁月的沧桑使他黑红的脸膛上犁出道道壑沟,不知藏着多少个故事,看着蛮生动的一个人物,他在台下不风不雨,一上台就八面威风,渔鼓一敲,长啸一声,一位日报记者称他如驴大叫狂吼却有板眼,挟风裹电,风生云起,道尽人情世故,历史沧桑。 “简板敲,渔鼓点,张果老骑在驴上边”,这首民谣所说的就是曾经盛行山东省平阴县的渔鼓书。

这个曲目据平阴县云翠山南天观碑文记载,此曲目为唐代道教的一种劝善方式,后来演变成历史小说、典故的传播载体,颇受百姓喜欢。全济南市只有在平阴县能见到这种民间曲艺。他给我用四句诗摡括了渔鼓书的渊源:

怀抱渔鼓三尺三,

出自大唐中条山,

张果现世唱道情,

东游篷莱会八仙。

朱仕年老兄是 平阴县孔村镇郭柳沟村人,是 渔鼓书的唯一传人,他正在家中编鼓词。

朱先生今年75岁了,幼年着迷于渔鼓艺人的表演,未拜师前已学会了渔鼓的唱腔和戏段,19岁拜平阴渔鼓名艺人邢永胜为师,学习渔鼓艺术的手、眼、身、法、步。按艺规要学五六年的渔鼓,朱仕年只学了一年多即获准单挑门户,此后不久选入平阴县曲艺队。后来曲艺队解体,朱老兄赋闲在家。但迷恋渔鼓的朱仕年又拎起渔鼓,重出江湖,直到1986年回家务农。从那至今,只有逢年过节,他才应乡亲或文化部门之约,拿出渔鼓唱上几场。 之三 我们看到他表演渔鼓的风情和魅力。这是一个长三尺三、碗口粗细的塑料桶(以前为竹筒),鼓面用猪包心皮蒙住,表演前可口吹鼓面,发出尖声“叫场”,表演时口唱段子,右手指拨鼓面,左手敲简板,音声相和,颇能渲染气氛,间或可配合唱词抡起渔鼓作枪作棒。朱先生唱声抑扬顿挫,伴奏铿锵有力,似乎又回到了意气风发的少年时。 朱仕年老师自小就爱曲艺,他从七八岁就跟着说渔鼓书的从东庄听到西庄,老师们也挺喜欢他,后来他也能上场演出了。

1963年,县里成立了曲艺团,后来解散了,他肚子里装着好多的书,什么《金鞭记》、《岳飞传》、《刘公案》、《五女兴唐》、《杨家将演义》、《七侠五义》等等,他都很熟溜。 1965年,他回到了村里劳动,他说的那些东西不能再说了,他就又编排了《林海雪原》、《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大刀记》等,改编后更接近乡土气息,群众喜闻乐见,他给村里签了合同,交上钱买工分,出去说书去,他到过黑龙江省的嫩江县、绥芬河市,还到过内蒙古的家哥达旗,在那里风雨无阻去“跑坡”,和那里豪爽的蒙族朋友同吃同住,一直在那里待了四年。 使朱仕年终身难忘的是因为说书而蹲了监狱,`他哭过,他失望过,但书中的人物在激励他无比顽强的活下去。 1970年他回到家乡,1979年他在县乡办理了演出证,他如鱼得水,春风得意,他到肥城、石横、衡鱼等去说书,一天两开场,一年演了近五百场,他翻盖了六间大北屋,盖起了新大门,老兄也与楚云香渔鼓相恋结为鸳鸯。 平阴县曾出过“小胡椒”李何君等曲艺名人,十八代传人为平阴镇南门村的邢永胜,他给朱仕年起了个艺名叫朱元庆,十九代渔鼓书传人了,如今朱兄七十挂五个零了,令他欣慰的是自己也有了徒弟,二十代传人有七八人,其中有教授和学生,2019年13岁的王圣兮又被朱仕年老兄收为徒孙,成为二十一代传人。

老树抽枝发新芽,曲坛路上渔鼓响,1996年在首届山东省农民文化艺术节曲艺比赛中,他演唱的《劝世良言五字歌》荣获铜奖。2001年在首届济南市农民文艺调演中,他演唱的《捐款》获得二等奖。 去年,朱仕年老兄又创作了不少渔鼓书唱段,有的做成了美篇,有的做成了抖音宣传发动群众抗病防疫。!

渔鼓书咚咚作响,诉说着岁月春秋,铿锵渔鼓唱人生,在渔鼓书说唱的艺术舞台上,朱仕年先生更纯熟更从容的敲响人生的进军曲,鼓舞我们向前,我举头西望,王带河畔,黄河滔滔,夕阳艳红,孔子山上放出绚烂的人生壮歌,祝愿朱仕年先生永葆艺术青春!

2021、3、18下午[1]

作者简介

尹燕忠,男,中共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