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錫伯族荷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錫伯族荷包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錫伯族荷包,又稱香包香囊,錫伯族人稱之為「法都」。是錫伯族人隨身佩帶或居家掛置的一種裝有零星物品或香料的小包,是錫伯族婦女製作的,以刺繡、貼繡為基本技法的一種民間藝術品。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錫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是我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鮮卑族的後裔,祖先生活在大興安嶺一帶,世代以狩獵、捕魚為生,後來逐漸南遷。隨着社會歷史的演變,先後編入蒙古和滿洲八旗。

錫伯族主要分布在遼寧省瀋陽市、開原縣、義縣、北鎮、鳳城縣,吉林省扶餘縣和新疆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

早期的荷包多用獸皮製成,形狀較大,做工較粗,主要是實用性質的,隨着社會歷史的演變,特別是明末清初(公元1644年前後),錫伯族隨滿清入關後,受到滿、漢文化的影響,荷包逐漸由大變小,採用粗布、綢緞等製作,並繡有圖案,同時錫伯族有原始崇拜和薩滿教的信仰,在荷包製作時,把大自然中的許多花卉、鳥獸,都看作是有神靈的。於是將大自然吉祥的物象製作成純裝飾性的、立體造型的掛飾,漸漸地形成了錫伯族荷包的獨特風格。

特點

主要特點有:一、構型簡單質樸,立體居多。二、圖案吉祥美麗,追求原始的自然美。三、繡工簡潔直率,粗中有細。針法運用自如,色彩熱烈,對比性強。四、做工精細,琉璃流蘇等配置得當。

錫伯族荷包用途:用於男女定情、美化自身、裝扮居室、饋贈親友,祝福親人吉祥平安。

製作和佩戴荷包,是錫伯族世代相傳的民間習俗,多數錫伯族家庭的女性都有較好的製作荷包技術。通常是母親傳授女兒,長輩傳授晚輩,口傳心授,代代相傳。1949年以後,諸多因素,這種習俗逐漸弱化,只是在極少數的錫伯族家庭和人群中傳承下來,已經到了瀕臨失傳狀況。

錫伯族荷包已經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傳承人馬占勇、卓亞、子堯,師承家傳,繼承傳統,不斷創新,製作的荷包深受人們喜愛。組建了「小格格繡坊」。其作品銷往國內各地及港澳台地區。

工藝簡介:以民族的理念、信仰習俗為基礎進行圖案設計,用家織布、綢緞等做面料,使用簡單工具,雙面刺繡、疊繡(貼繡、摘綾繡)及加彩,製作出各類吉祥圖案,依圖裁切,縫製填充成立體造型,最後再配以琉璃、流蘇裝點,便成了具有錫伯族特色的藝術品。

常見造型:蝴蝶、花蝶、瓜蝶、三多圖(壽桃、佛手、石榴)、福在眼前、如意、元寶、魚戲蓮、金蟾、鹿、魚等,上面及下部多配有流蘇。

常用刺繡針法:平針、搶針、滾針、納紗、拉鎖繡、盤金銀、輯珠繡、釘片,以及編線、編織、疊布(拼布、貼花)、加彩疊布、挑花、扎花等。

製作荷包前的備用材料:

麵粉漿糊(提麵筋自製),覆背綢緞布料(自製),各種類型色彩的琉璃、流蘇(購買成品)

代表作品:《蝶戀花》、《大吉祥》、《福在眼前》、《花迭綿綿》、《金蟾吐錢》、《梅花鹿》等。

常用工具材料有:繡花繃,繡花針線,頂針,剪刀,錐子,筆墨、複寫紙、樣稿、覆背的面料,絲綿充填料、香料、琉璃珠、流蘇等。

製作過程

製作過程一般有以下幾步:

第一步,設計打樣。荷包的樣式,一般是傳抄老樣稿,或按實物臨摹,繪畫功底好的可自行設計。然後用複寫紙描在繡布上。

第二步,上繡花繃刺繡。將描好圖案的繡布,鬆緊適當地上在繡花繃上,根據圖案,自行配色刺繡。製作疊繡(貼繡、摘綾繡)及加彩時,根據圖案剪貼,逐層粘貼熨平,加針加彩。荷包一般是雙面繡工,圖案設計可以不同,但形制大小必須一樣。

第三步,裁剪:下繃子後,一般按照圖案外邊緣,放開0.5厘米裁剪,留出成型鎖邊的部分。

第四步,成型:將2片裁剪好的繡片,沿邊緣線向背面折邊,對齊,用長線浮繃,再從上或下,左右分別縫製,針法有鎖針、狼牙針、編針,邊縫邊充填,結構簡單的,可最後一次性充填。

第五步,佩飾:釘掛繩、琉璃、流蘇(穗子)等,根據不同情況,釘腰穗、尾穗,尾穗以3個居多。[1]

參考文獻

  1. 關於錫伯族的民俗文化道客巴巴網,2019-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