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山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锦山镇位于内蒙赤峰市喀喇沁旗中部,土地总面积324.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458亩,有1个办事处,9个村(居)委会,333个经济社,总人口74299人(2017)。锦山镇是全旗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市区面积将近4.2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1.3万人。现为中共喀喇沁旗委、喀喇沁旗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喀喇沁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124平方公里。锦山镇,清初称“大公府”,后溶化成“公爷府”。[1]
中文名称 : 锦山镇
外文名称 : Jinshan Town
行政区类别 : 镇
所属地区 :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
下辖地区 : 4个社区,9个行政村
政府驻地 : 锦山大街52号
电话区号 : 0476
邮政区码 : 024499
地理位置 : 喀喇沁旗中部
面 积 : 324.95平方公里
人 口 : 74299人(2017)
方 言 : 北京官话朝峰片
气候条件 : 北温带季风气候区
机 场 :赤峰玉龙机场
火车站 :乃林站、平庄南站
车牌代码 :蒙D
锦山镇位于喀喇沁旗中部,1966年改现名。乾隆八年(1743年),喀喇沁旗第五代札萨克和硕额附噶勒藏次子敏珠尔拉布坦被敕封为辅国公晋固山贝子,故称为“大公”时人称“公爷”,并建有府第,“公爷府”由此得名。民国34年(1945年)以前公爷府就有“东衙门”“西衙门”“前衙门”“后衙门”“小府”“八大家”等多处封建贵族府第,他们所拥有土地占全镇总土地面积的90%以上。民国37年(1948年),喀喇沁右旗建西县联合政府从王爷府迁至公爷府,1966年公爷府改名为锦山镇。[2]
公爷府商业的发展始于雍正、乾隆年间(1735——1795年)由于蒙地开垦,汉人流入,店铺日渐增多,首先由山西人开设了“利源当”,光绪七年(1881年)改为“通兴当”,成为公爷府街最大的商号。此后公爷府街里又有了“泰萃豫”烧锅、“金泉厚”、“利兴号”、“利汇川”、“志成信”等十几家较大的商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公爷府街设立集市,集日逢二排七。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公爷府已成为民间贸易活跃的塞外小镇。后由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特别是日军的侵入,公爷府商业逐渐萧条。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当家做,公爷府的商贸活动日趋活跃,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路线的指引下,全镇经济繁荣,货源充足,物价稳定,现国营、集体、私营商业网点遍布全镇。
锦山距赤峰新城区38公里,是喀喇沁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喀喇沁旗累计投入资金10多亿元用于锦山城镇建设。按照“山水园林、生态宜居、文化特色”的精品城镇建设理念,相继实施了一批重点城镇建设项目,主城区面积达到7.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8.15万。[3]
历史文化
公爷府街内有灵悦寺,康宁寺。灵悦寺始建于清代中前期,西府有吉庆寺,是和硕端静公主的家庙,还有深山古刹龙泉寺。现灵悦寺、龙泉寺犹存,已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国家和地方拨款进行了修葺。公爷府街的清真寺1985年后也进行了重修。[4]
行政区划
至1995年,全镇辖9个村民委员会,73个村民小组,4个社区委员会。锦山镇辖:花山、龙泉、广场、锦园4个社区居委会;河南西村、河南东村、锦东、后沟、河北、西府、蒿松沟、马鞍山、樱桃沟9个村委会。
人口
全镇8790户,33584口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754人。蒙古族17299人,是蒙古族聚居地区。
人口管理
喀旗锦山镇以流入人口管理“三部曲”为着力点,推动流入人口的计生管理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喀旗锦山镇的流动人口以流出人口为主,流入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全旗90%以上的流入人口集中在锦山镇。该镇在抓好流出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同时,也不放松对流入人口的计生管理服务,分三步做好这项工作:
第一步,流入人口登记、上报。为了防止对流入人口的漏统、漏登,人口计生部门协同公安派出所,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加大对房屋出租户的管理。凡出租房屋的房东,在二周内必须上报驻社区民警或其他工作人员进行登记,社区计生干部在《村级计划生育月报告单》中报镇微机管理员录入微机。如是已婚育龄妇女或其它特殊情况需查询的,微机管理人员视情况于5个工作日内通过管理平台向其户籍地提交。[5]
第二步,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社区工作人员在接到房屋出租户的报告后,必须于次日内上门对流入人员进行婚育情况调查、登记,并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对不能出示有效婚育证明的,发放催办通知,限其补办。
第三步,建立档案,纳入常规管理。通过首次查验流入人员的婚育证明,掌握了具体婚育情况后,社区工作人员为其建立各种档案,联同计生服务站及其他相关部门为其提供生殖保健、生产就业等多方面的服务。
社会事业
镇内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妇幼保健、防疫、计划生育等医疗设施健全。镇内文化设施齐全,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日渐提高,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锦山镇农业生产发展较快,土地利用率较高,粮食作物主要有谷子、玉米、高粱、水稻等,亩产最高达800公斤。昔日的锡伯河水到处泛滥,现已建起从东到西石砌护岸堤,此外还建起灌区3条,滚水坝1座。樱桃沟村经过多年治理,现已成为生态农业村,为自治区的先进典型。锦山镇内的城镇建设尤为突出,全镇人民经过多年努力,现镇内居民不但吃上了自来水,主要街道两侧都有排污工程,马路两边不但有人行便道,还有花圃,马鞍山风景区已辟为国家森林公园,节假日,“塞外黄山”马鞍山,深山古刹龙泉寺游人如织。锦山镇自1981年以来连续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爱国卫生“阿吉奈”奖。1985年进入自治区级文明镇行列,1989年、1993年连续两次被评为赤峰市甲级文明镇。今日的锦山镇已成为干净整洁、空气清新,高楼林立,富裕文明的塞外城镇2003年,晋级自治区五星级文明城镇。[6]
卫生镇的创建
2008年,旗委、旗政府将锦山镇创建国家卫生镇工作列为专项推进重点工作之一。在旗政府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和创建国家卫生镇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旗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员单位第一次会议后,按着《国家卫生城镇(县城)标准》要求,全旗创建国家卫生镇工作进展情况如下。
一、旗人民政府办公室于2008年4月23日印发了《喀喇沁旗创建国家卫生镇(县城)实施方案》,成立了创建国家卫生镇领导小组,确定了工作目标和实施步骤,明确了各成员单位职责和任务目标。旗爱卫办按着实施方案要求,将《创建国家卫生镇(县城)实施方案》任务指标进一步细化分解,根据考核标准具体实际,结合各成员单位的工作性质划分责任单位,确定工作内容和考核标准。同时与赤峰市爱卫会积极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重视,市爱卫会已经把锦山镇创建国家卫生镇(县城)项目,列入赤峰市“十一五”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二、各成员单位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按着旗创建实施方案精神,制定落实方案的计划和办法,建立领导组织,明确工作任务,制定保证措施。除完成常规工作外,严格按着实施方案规定的时间设计重点工程进度。[7]
三、整体工作进展情况。《创建国家卫生镇(县城)考核标准》共有10大类、62项,按着我旗基础条件和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分析,属于软件部分占20%,属于常规工作部分占60%,属于重点攻坚部分占20%。到目前为止,旗镇两级建立了爱国卫生管理组织,并且已经按着创卫方案精神开展工作。健康教育工作继续开展《亿万农民健康教育促进》活动,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到100%,中小学卫生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食品、饮食服务行业人员培训率达95%以上,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达90%,已超过考核标准。环境卫生,镇区街路路面平整,无裸露地面下水管网超过80%,垃圾日产日清,密闭贮存、运输、密闭清运达到100%,主要街道不低于12小时保洁。公共绿地养护良好,绿化覆盖率达36%,路灯亮灯率达95%。环境保护,锦山污水处理厂5月末投入使用,污水处理率不到70%。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按着《食品卫生法》和《传染病管理法》正常运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实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儿童国家免疫规划全程接种率达95%以上,免疫接种规范,安全注射率100%。社区与镇辖区卫生,新农合参合率达92.6%卫生室覆盖100%。城区自来水覆盖率超过80%。群众对锦山城镇建设,环境卫生满意度不断提升。[8]
四、存在的问题
- 是个别单位领导重视不够,没有把创建国家卫生镇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 是软件建设不完善,实施方案、领导组织、工作制度、检查制度不健全。
- 是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氛围。许多群众甚至部分职工干部不了解创建国家卫生镇工作。
- 是重点难点工作推进缓慢。镇辖农区卫生厕所建设,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重点工作有待加强。
- 是监督不到位。由于创建国家卫生镇工作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有些工作还没有理顺,使监督缺位。各有关单位自查工作没有开展
五、工作重点
- 进一步提高创建国家卫生镇工作认识,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创建国家卫生镇工作当作部门整体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去抓,要向当年创建卫生城、文明镇那样去落实。
- 要加大创建国家卫生镇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宣传创建国家卫生镇对推进我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 要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工作如期完成。
- 要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和卫生检查制度。要邀请人大、政协进行监督
经济
第一产业
让蔬菜既吃“营养餐”,又喝“纯净水”。近几年,喀喇沁旗锦山镇菜农对种菜愈来愈讲究。扁担沟村的青椒,桥头湾子村的西红柿、黄瓜,龙山村的芹菜等蔬菜畅销北京、天津、辽宁等10多个大中城市。正在收获芹菜的锦山镇龙山村菜农老苑谈起测土配肥的优点乐得合不拢嘴:芹菜地里用上配方施肥,不仅肥料开支比原来减少了,而且亩增产量180公斤,增加收入270元。真没想到芹菜吃上“营养餐”效果这么好!“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过去,农民盲目施肥、乱施肥的现象多有发生,不但种田成本高,而且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对此,锦山镇大力实施农田“配方工程”,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步伐,对土壤肥力情况进行科学检测,由技术人员为土地“把脉”、“会诊”,根据土壤含肥元素和不同作物生长营养需求开出“秘方”;还组织科技小分队深入田间,进行指导和培训。 为保证蔬菜无公害,锦山镇从水源头抓起,确保菜田灌溉用水不受污染,全是抽取深层地下水。每年春季,锦山镇还组织人员沿渠道巡回检查。另外,锦山镇在全镇推行了“五户联保”监督自律机制,确保水质安全。采取这些“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措施,使居民吃上放心菜有了保证。[9]
第二产业
粮食加工、副食品加工、车辆修理、铸造、针织、木器、机械制造、服装、建材、建筑、酿酒、印刷、化工。
锦山镇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通兴当”利用锡伯河水安装了西水磨,后又增加了东水磨,是全旗最早的水利加工作坊。新中国成立初期,镇内只有几家个体经营的小作坊,经营惨淡。经过40多年的发展,镇内已初步形成粮食加工、副食品加工、车辆修理、铸造、针织、木器、机械制造、服装、建材、建筑、酿酒、印刷、化工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其中百锦牌啤酒远近驰名。镇内电业发展迅猛,现已成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主要能源。锦山镇是全旗的交通枢纽。新中国成立前,公爷府街道弯曲狭窄,镇内道路雨天泥泞,晴天尘土飞扬。1958年旗人民政府新开锦山大街,1977年后又陆续辟锦桥路、河滨北路、河滨南路,现镇内道路纵横交错,主要路面全部硬化,干净整洁,每天各种车辆来往穿梭,通往全旗各地。1958年,旗人民政府投资在镇中锡伯河上建木桥1座,1974年又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的百米大桥。1984年又建钢筋混凝土西便桥1座。两岸连成一体。
荣誉称号
锦山镇先后荣膺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全区十大魅力名镇和全区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
视频
喀喇沁旗锦山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