鑷口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鑷口魚(長吻鑷口魚)Forcipiger longirostris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域,主要集中在西澳大利亞的斯科特礁和昆士蘭州的大堡礁以及聖誕島,在東非、莫桑比克東至夏威夷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新喀里多尼亞和南方群島也有廣泛的分布。長吻鑷口魚是堅定的一夫一妻制,但是有時也單獨活動,有很強的領地意識,會巡視領地範圍內的珊瑚礁,通過身體的不同動作發出聲音來宣示自己的領地範圍,並以此來進行社會交流,聲學行為是它們主要的交流方式,因此它們很少會發生正面衝突或者直接攻擊。
棲息區域
棲息在珊瑚豐富的潟湖和面向開闊公海的珊瑚礁區,喜歡在珊瑚之間和礁縫中吸取小型無脊椎動物,主要是撓足類和甲殼類,也吃棘皮動物如海膽的管腳,為了捕食而特化出了細長的尖嘴,通過快速擴張下頜部將小蝦吸入口中。晚上在礁洞中休息。[1]
性態特徵
身體寬闊,極扁,體黃色,近菱形,嘴極長,長度約為身體長度的38.8%。頭部上方為黑色,下方灰白色,胸部灰白色部分有整齊排列的黑色斑點,斑點有時延伸到面部。胸鰭、尾鰭透明,背鰭、腹鰭、臀鰭和身體一致的黃色,尾柄下方有黑色的假眼斑,身體後部有藍色細邊。背鰭有硬棘10-11枚,軟條24-28枚,第一背鰭末端不相連,呈羽毛狀排列;臀鰭硬棘3枚,軟條17-20枚。外觀與黃鑷口魚(黃火箭)Forcipiger flavissimus幾乎一模一樣,除口鼻長度外,黃鑷口魚背鰭硬棘數量更多,外形更接近方形,長吻鑷口魚外形更圓潤,略呈卵形,主要的區別在於頭部,長吻鑷口魚的胸部有黑色斑點,鰓蓋邊緣接近平直,同時面部黑色區域完全覆蓋眼睛,眼睛為全黑(死後虹膜的黑色會褪去),它們的地理分布範圍大部分重疊。
水族養殖
在大水體的岩礁珊瑚缸或者溫和魚類的純魚缸中能較好的適應,最好提供足夠的活石造景供其躲藏和啄食。但是由於其嘴更長更小,且食譜更窄,因此相比於黃鑷口魚要難開口,當其接受人工餵食以後應每天投餵多次,通常不會傷害大多數觀賞的大水螅體石珊瑚(LPS)、小水螅體石珊瑚(SPS)和軟珊瑚,但是會啃食管蟲和蠕蟲撓足類。購買時應注意魚體表無外傷且呼吸頻率正常、遊動活潑,不管是體表損傷還是臟器損傷,在魚缸內都難以恢復,其長嘴極容易在運輸或飼養中損傷,而一旦嘴部受傷它們就會拒絕進食,因其身體極扁難以儲存能量,不進食的個體支撐不了太長時間就會死去。飼養一條的最小水體是350升,需要水質優良穩定運行的成熟水族缸,難以長期飼養。
飼養信息
建議水族箱尺寸:800升
飼養難度:難
珊瑚兼容性:小心
鹽度:1.020-1.026
溫度:21-27℃
性情:溫和
食物:肉食,主要捕食珊瑚上和岩礁石縫中的小型無脊椎動物,甲殼類、撓足類和蠕蟲等。
最大體長:22厘米
分布範圍: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海域珊瑚礁區。
生活水深:2-208米
IUCN評級:LC 低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