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长尾鸠 |
---|
![]() 图片来自flickr |
基本资料 |
学名 Macropygia tenuirostris 目/科/属 鸽形/鸠鸽/鹃鸠 迁徏状态 留鸟 普遍性 不普遍 体长/体重 约38cm/157-191g |
别名:栗褐鹃鸠、菲律宾鹃鸠,雌雄相似。虹膜灰白色,桃红色眼圈。嘴暗红褐色。脚红色。
台湾亚种phaea
- 雄鸟
- 背翼及尾羽咖啡色。头及体下栗紫色。后枕至颈侧略染紫色。
- 尾羽甚长,外侧2枚有栗红色宽横斑。
- 雌鸟似雄鸟,后枕至颈侧有暗色细横纹,下喉至胸有不规则暗色斑。
栖地&习性
栖息热带浓密阔叶林顶层至海拔2000米。
单独或成对活动,极少成群。快速飞行于树冠间,飞翔时会发出很大声响。在高大树上的枝叶间停栖休息。
以果实及种子为食。
繁殖
信息很少。有1记录为悬崖下郁闭林的巢中发现单卵。
保育
不受全球威胁。广泛分布在菲律宾。
鸣声
繁殖期,发出低沉似组合音,"哇呜-、哇呜-"。
外观相似性
斑尾鹃鸠体背及尾羽有明显红褐色羽缘及横纹。后枕至上背有金属光泽铜绿色。体下为较淡的粉灰色。
分布
亚种和分布
- M. t. phaea McGregor, 1904 –兰屿(台湾东南部以外)和菲律宾北端(Batan,Calayan)。
- M. t. tenuirostris Bonaparte, 1854 – 菲律宾(吕宋岛到巴拉望岛,苏鲁群岛和棉兰老岛)。[1]
参考书目
台湾野鸟手绘图鉴
视频
参考文献
- ↑ philippine cuckoo-dove,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