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裙竹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长裙竹荪 |
---|
科学分类 |
界: 真菌界 Fungi 门: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纲: 伞菌纲 Agaricomycetes 亚纲: 鬼笔亚纲 Phallomycetidae 目: 鬼笔目 Phallales 科: 鬼笔科 Phallaceae 属: 鬼笔属 Phallus 种: 竹荪 P. indusiatus |
长裙竹荪(学名:Phallus indusiatus),长裙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Vent.Pers.)Fisch.)又名竹荪、竹笙、竹参,竹荪为鬼笔目鬼笔科竹荪属中著名的食用菌,子实体中等至较大,幼时卵状球形,后伸长,菌盖钟形,柄白色,中空,壁海绵状,孢子椭圆形。 竹荪口味鲜美,是著名的珍贵食用菌之一。对减肥、防癌、降血压、美白祛黑等均具有明显疗效。是中国的一项传统的土特产。每年夏秋季节,自然繁殖的竹荪主要产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1]。
早在7世纪时的中国及尼日利亚的古老传说,就已有食用竹荪的记载。竹荪的食用部分在于其圆锥状到吊钟状的菌体及菌柱。成熟的菌体,长约25 cm(10英寸),宽约1.5~4 cm(0.6~1.6英寸)。其菌盖被啡绿色的黏液覆盖,散发出一股臭味,用以吸引苍蝇及其他昆虫去吃掉它的孢子,以便于散播。由于这些黏液很难清洗。优质的食用竹荪,其色泽浅黄、味香、肉厚、柔软、菌朵完整。
竹荪可以和瘦猪肉一起煮,成为肉汤,味道鲜美;亦可与猪肉片或鸡柳一起炒。由于已成功培植,现时一些大型的亚洲食品超市均可买得到。而其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与膳食纤维,高抗氧化及高菌能力,使之成为健康饮食的推介食品。
分类归属
竹荪于1798年为法国自然学家艾蒂安·皮埃尔·旺特纳首先发现与描述,到1801年其发现得到克里斯蒂安·亨德里克·珀森的认可;另外亦有其他佚名的独立发现者在1800年出版的书里被提及: 其后的1809年,这类真菌被Nicaise Auguste Desvaux 独立放置在其属内,是为竹荪属,学名Dictyophora。这个学名源自希腊语,就是“带有网”的意思。长久以来长裙竹荪均以Dictyophora indusiata作为其拉丁学名。1817年,克里斯琴·戈特弗里德·丹尼尔·尼斯·冯埃森贝克曾把竹荪另外再归入Hymenophallus。这两个分类最终亦回归到鬼笔属,成为其同义词。
食用
竹笙是生长在竹林中腐朽的竹子及土壤上的一种蕈类,而非竹子的一部份,一般多为干货成捆出售,本身无特殊味道,但会吸收汤汁,所以料理多用烩或熬煮的方式。选购时应选择形状完整、色泽金黄、气味清香者为佳。
竹笙不仅珍稀味美,营养也十分丰富,是一种难得的保健食品。据分析,干竹荪中含粗蛋白19.4%、纯蛋白13.4%、脂肪2.6%,碳水化合物60.4%,粗纤维8.4%,灰分9.3%。在碳水化合物中,水解还原糖38.9%,戊聚糖1.2%,甲基戊聚糖0.8%,菌糖4.2%,糖元醇6.2%。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钾、镁、铁等矿物质,富含19种氨基酸(其中赖氨酸含量为2%~3%、谷氨酸为1.76%~2.3% ),其中8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2%,而一般植物性和动物性食品中,必须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大豆为33.5%,鸡肉为39%,所以竹荪堪与鸡肉媲美。
在古代享有“竹鸡”,以及在国外享有“植物鸡”之称誉。它与象鼻、驼峰、猴头、燕窝、鹿垫、熊掌、猩唇并列为“八大山珍”。
- 红烧竹笙鱼翅
药用价值
竹荪的药用价值也很高,有类似人参的功效,故名“竹参”,自古入药,最早见于唐初盂诜的《食疗本萆》。其后的历代医书、药典、本草等古籍中,多有记述。
《中国药典》记载:
- 竹荪多糖,有防癌治癌之效。并且有防止肿瘤疾病之效果
- 竹荪属生理碱性食品,能调节人体血酸及脂肪酸,对血管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等中老年人常见病有显著疗效。
- 竹荪富含胶质纤维,能刮油,而减少腹壁脂肪的积累,起到减肥作用。同时,有通肠防便秘之功,对细菌性肠道炎、老年人结肠病有特殊功效。
- 竹荪具有补肾壮阳、益胃清肠、抗老防衰、消炎止痛、等多种功能。
竹荪乃食、药兼用的理想天然保健食品,风味之鲜美,冠于诸菌。
参考文献
- ↑ 竹荪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