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长假走襄阳(龚保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长假走襄阳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长假走襄阳》中国当代作家龚保彦的散文。

作品欣赏

长假走襄阳

“五·一”长假,正值春末,又临夏初,陕南及荆楚大地,到处阳光普照,天朗气馨,草青树绿,一派欣欣郁郁的盎然生机……

为去遐迩闻名、向往已久的襄阳一游,四月二十九日,我和妻子与一个旅行团一行三十九人,同乘一辆蓝色旅游大巴,从安康市出发,沿十(十堰)天(天水)高速一路往东,向襄阳市奔去。

襄阳又称襄郡、襄州、襄樊,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全国有名的历史文化重地,位于自古就有“江、淮、河、汉”四大水系之称的汉江中游,湖北省西北部。气候温润,物产丰富,人杰地灵,鱼米飘香,自然条件极为优越。再加之它东可进长江,西可控巴蜀,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人文荟萃,是各路兵家必争之地。

蜀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发明家诸葛亮,十七至二十七岁隐居襄阳隆中,在耕田种地的同时,勤奋读书学习,研究古今政治、经济、军事,不仅修炼出一身学问,还思考出满腹治国安邦的韬略。当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三顾茅庐,恳请他出山,帮助他们复兴汉室、一统天下时,他当下就给他们分析了当时天下大势,并明确提出三分天下的策略,就是著名的隆中对,为后来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立下汗马功劳。

上世纪1940年5月,大举入侵我国的日军为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的运输线,集结三十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上将、民族英雄张自忠东渡襄河,率部北进,与日寇在襄阳发生激战。战斗中,张将军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一往无前,英勇杀敌。最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缺乏援兵,血洒疆场,以身殉国,浩气永留襄阳大地。

大巴车经过六个多小时马不停蹄奔驰,我们于上午十二点多到达襄阳市。在导游安排的餐馆吃完午饭,就依次对襄阳古城、汉江、唐城等三个景点,一一进行游览。

襄阳古城地处汉江南岸,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据江之险,凭山之固,易守难攻,始建于西汉高帝6年,即公元前201年。

史书载,襄阳古城自东汉刘表作荆州牧治始,历为州、郡、府、县治。古城作为军事要地,一直使用到唐代。宋时将土城改为砖城。古城墙总长七千三百多公尺,城垣上有垛堞四千多个,城墙最低处七公尺,最高处十一公尺,宽五至十五公尺。它的护城河平均宽度一百八十多公尺,最宽的地方达到二百五十多公尺,是我国最宽的人工护城河。河面平展宽阔,水清波碧,犹如一条一年四季静卧在城墙下的青灰色巨龙,护佑着襄阳古城。

镶嵌在古城门上的“襄阳”二字,浑朴厚重,功力深厚,由时任襄阳知府的万振孙于明万历年间题写。

整座古城与仲宣楼、钟鼓楼、昭明台护城河等历史名胜融为一体,互衬互托,交相辉映。

城内各种古朴苍劲、典雅美观的建筑相互搭配,构成了一个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城池。明代诗人李言恭的诗句:“楼阁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帆樯入烟雾,波浪过帘栊。灯火深林里,星河流水中。人家半渔者,蓑笠挂秋风。”准确勾画出了襄阳古城布局严谨、形势险要、城墙坚固、城高池深的神韵和特点。

古城东边南北走向的荆州街,至今保存着荆州古治遗址。东汉时,汉献帝任命刘表为荆州刺史,其治所迁至襄阳。襄阳从此成为荆州政治、经济、军事、商业、文化中心,对襄阳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乃至后来历史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临汉门是襄阳古城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有关文献对它的重要性是这样描述的:“汉沔津梁”、“北门锁钥”。

此城楼建在圆拱形城门洞上,城楼四柱三间,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清代修建。

整座城楼高大雄伟,坚实稳固,面朝汉江,背依城区,近能观汉江,远可眺樊城,既有北方建筑的浑厚,又有南方建筑的灵秀。城台外有垛墙,内有女儿墙。城台西侧有斜斜儿向上的一级级上下城墙的青石台阶。

城楼尽管经历几百年风雨吹打,遭遇无数次战火洗礼,饱经沧桑,历尽劫波,至今仍保存完好,巍然屹立,令人叹为观止。 [1]

作者简介

龚保彦,男,作家,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