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長假走襄陽(龔保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長假走襄陽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長假走襄陽》中國當代作家龔保彥的散文。

作品欣賞

長假走襄陽

「五·一」長假,正值春末,又臨夏初,陝南及荊楚大地,到處陽光普照,天朗氣馨,草青樹綠,一派欣欣鬱郁的盎然生機……

為去遐邇聞名、嚮往已久的襄陽一游,四月二十九日,我和妻子與一個旅行團一行三十九人,同乘一輛藍色旅遊大巴,從安康市出發,沿十(十堰)天(天水)高速一路往東,向襄陽市奔去。

襄陽又稱襄郡、襄州、襄樊,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是全國有名的歷史文化重地,位於自古就有「江、淮、河、漢」四大水系之稱的漢江中游,湖北省西北部。氣候溫潤,物產豐富,人傑地靈,魚米飄香,自然條件極為優越。再加之它東可進長江,西可控巴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歷來人文薈萃,是各路兵家必爭之地。

蜀漢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思想家、發明家諸葛亮,十七至二十七歲隱居襄陽隆中,在耕田種地的同時,勤奮讀書學習,研究古今政治、經濟、軍事,不僅修煉出一身學問,還思考出滿腹治國安邦的韜略。當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三顧茅廬,懇請他出山,幫助他們復興漢室、一統天下時,他當下就給他們分析了當時天下大勢,並明確提出三分天下的策略,就是著名的隆中對,為後來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立下汗馬功勞。

上世紀1940年5月,大舉入侵我國的日軍為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的運輸線,集結三十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指揮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上將、民族英雄張自忠東渡襄河,率部北進,與日寇在襄陽發生激戰。戰鬥中,張將軍身先士卒,不怕犧牲,一往無前,英勇殺敵。最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缺乏援兵,血灑疆場,以身殉國,浩氣永留襄陽大地。

大巴車經過六個多小時馬不停蹄奔馳,我們於上午十二點多到達襄陽市。在導遊安排的餐館吃完午飯,就依次對襄陽古城、漢江、唐城等三個景點,一一進行遊覽。

襄陽古城地處漢江南岸,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據江之險,憑山之固,易守難攻,始建於西漢高帝6年,即公元前201年。

史書載,襄陽古城自東漢劉表作荊州牧治始,歷為州、郡、府、縣治。古城作為軍事要地,一直使用到唐代。宋時將土城改為磚城。古城牆總長七千三百多公尺,城垣上有垛堞四千多個,城牆最低處七公尺,最高處十一公尺,寬五至十五公尺。它的護城河平均寬度一百八十多公尺,最寬的地方達到二百五十多公尺,是我國最寬的人工護城河。河面平展寬闊,水清波碧,猶如一條一年四季靜臥在城牆下的青灰色巨龍,護佑着襄陽古城。

鑲嵌在古城門上的「襄陽」二字,渾樸厚重,功力深厚,由時任襄陽知府的萬振孫於明萬曆年間題寫。

整座古城與仲宣樓、鐘鼓樓、昭明台護城河等歷史名勝融為一體,互襯互托,交相輝映。

城內各種古樸蒼勁、典雅美觀的建築相互搭配,構成了一個功能完善、設施齊全的城池。明代詩人李言恭的詩句:「樓閣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帆檣入煙霧,波浪過簾櫳。燈火深林里,星河流水中。人家半漁者,蓑笠掛秋風。」準確勾畫出了襄陽古城布局嚴謹、形勢險要、城牆堅固、城高池深的神韻和特點。

古城東邊南北走向的荊州街,至今保存着荊州古治遺址。東漢時,漢獻帝任命劉表為荊州刺史,其治所遷至襄陽。襄陽從此成為荊州政治、經濟、軍事、商業、文化中心,對襄陽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發展乃至後來歷史走向產生深遠影響。

臨漢門是襄陽古城最顯著的標誌之一。有關文獻對它的重要性是這樣描述的:「漢沔津梁」、「北門鎖鑰」。

此城樓建在圓拱形城門洞上,城樓四柱三間,重檐歇山頂,磚木結構,清代修建。

整座城樓高大雄偉,堅實穩固,面朝漢江,背依城區,近能觀漢江,遠可眺樊城,既有北方建築的渾厚,又有南方建築的靈秀。城台外有垛牆,內有女兒牆。城台西側有斜斜兒向上的一級級上下城牆的青石台階。

城樓儘管經歷幾百年風雨吹打,遭遇無數次戰火洗禮,飽經滄桑,歷盡劫波,至今仍保存完好,巍然屹立,令人嘆為觀止。 [1]

作者簡介

龔保彥,男,作家,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