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叶肾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长叶肾蕨(学名:Nephrolepis biserrata (Sw.) Schott)是肾蕨科肾蕨属伏生植物。长叶肾蕨喜阴蔽湿润环境,养护与繁殖技术简单,病虫害较少,极易成活,常被栽植于庭园供观赏用。[1]
目录
分布
分布于中国台湾、广东、海南、云南。生林中,海拔30-750米。泛热带产,在亚洲广布于日本、印度、中南半岛、马来西亚等地。模式标本产地:美洲。
植物特征
根茎甚短且不显著,直立,不分歧。蕨叶为一回羽状复叶,丛生。叶柄长且粗壮,绿色并具光泽,仅基部被有窄披针形的深褐色鳞片,叶腋常著生有粗壮的走茎;走茎被有白绿色鳞片,前端可产生多数不定芽。叶身有时可达 2公尺以上,以中间的羽片最大,全体为翠绿色;羽片披针形,前端渐尖而基部圆形或截形,边缘有细锯齿,硬纸质或革质;叶脉游离,作 1-2回叉状分歧,前端形成一白绿色的水孔。孢子囊群沿著羽片背面近叶缘处著生,圆形。孢子黄褐色。
养殖方法
栽培基质
养殖长叶肾蕨,对于基质这方面要求并不是很严格,保持疏松、透气、肥沃就可以,可用粗沙、椰糠、腐殖土按照均等的比例混合。
光照补充
它喜欢散光照射,不能缺少阳光,否则叶子容易生长不良掉落。可以放在明亮的光线下养护,但是要避开直射的阳光,如果光线过强的话,会导致叶子变黄。
施加水分
湿润的环境下利于生长发育,需要定期给水维持好需求,夏季的蒸发较快,除了保持盆土中湿润之外,还需要增加空气湿度,适当向叶面上喷水,保持叶子翠绿有光泽。不过在浇水的时候,要注意控制好用量,盆土之中不能出现积水。
施加肥料
在生长旺盛的季节中,为了保证正常的茁壮生长,需要定期给肥,每隔半个月施次稀薄的液肥,保证好养分供给。
温度范围
它喜欢阴凉的环境,最适合生长的温度为22-28℃左右,它的叶子较厚,能耐10℃左右的低温,但是最好移到室内做好保暖措施。
生态习性
长叶肾蕨喜阴凉环境,可适应较大的温度变化,由于其叶片稍厚,能耐10℃左右的低温,但是长时间的低温会严重抑制生长甚至幼叶的萌发。30℃以上的高温会导致幼嫩叶片变异,株型不整齐,影响美观。最适生长温度为22℃-28℃。为了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及叶片更新,相对湿度保持在50%以上。
长叶肾蕨能耐较高湿度,但长期在过湿环境下栽培会缩短鲜切叶的保鲜时间,因此做切叶生产时,应将环境湿度控制在80%以下。吊篮悬挂时,需经常用喷壶往叶片及根部补充水分。在中等阴蔽下生长良好。无论采用自然遮阴还是遮阳网,应将光照强度控制在400-1000lux之间。光照强度对叶片颜色深浅有一定的影响。
繁殖方式
长叶肾蕨分株繁殖速度相当快,而且成本低,周期短,植株性状稳定,是长叶肾蕨最便捷的繁殖方式。在空气湿度和温度适宜的情况下,长叶肾蕨的匍匐茎生长迅速,每条成熟的匍匐茎都会萌发出一个以上的芽孢,这些芽孢会在几天之内长出独立的根和叶,成为新的植株。
为了获得更多幼苗,也可以采取孢子繁殖的方式进行增殖,具体方法是在花盆或苗盘中间铺设一层腐殖土或碎石,浸透水,用毛刷将孢子均匀刷落在基质上面,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密封,约8周左右有幼嫩的绿色片状配子体长出,此时可以揭开薄膜,但需要每天淋水保持配子体湿润。10周即可看见长出真叶,此时,可根据盆内植株的密集程度决定是否分盆。当真叶长至3厘米左右时即可移栽。
病害防治
长叶肾蕨病虫害较少。高湿热环境下受蚜虫和红蜘蛛危害,可用肥皂水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洒防治。在浇水过多或空气湿度过大时,易发生生理性叶枯病,注意盆土不宜太湿并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防治。
作用用途
长叶肾蕨是一种典型的热带观赏蕨类,幼叶拳卷,有白色柔毛,颇具观赏价值,叶片丰满,终年鲜绿色,是居室绿化的优良植物,也是鲜切花市场上主要的切叶产品。长叶肾蕨的根状茎生长迅速,吊篮悬挂种植时能长至1m以上,别有一番观赏情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