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長安春望 盧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長安春望
圖片來自紅動中國網

長安春望是一首七言律詩。此詩首聯描寫登高而望,在景語之中,流露出複雜感情;頷聯正面抒發思鄉望歸之情;頸聯又轉入寫景,仍然景中含情;尾聯收束到感時傷亂和思家盼歸的主題,抒發了詩人在亂離中的思家望歸之情。

原文

盧綸〔唐代〕

東風吹雨過青山,卻望千門草色

家在夢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幾人還?(春生 一作:春來)

川原繚繞浮雲外,宮闕參差落間。

誰念為儒逢世難,獨將衰鬢客秦關。

譯文

東風吹着那細細春雨灑過青山,回望長安城中房舍疊嶂,草色閒閒。

故園就在夢中,可是何時才能歸還?那春天的江面上來來往往的人,有幾個是回去的呢?

極目遠望,家鄉在浮雲之外,長安城中,宮闕參差錯落,籠罩在一片殘陽之中。

又有誰理解我這位讀書人,生逢亂世,孤身一人,滿頭白髮,形容憔悴,漂泊流蕩在荒遠的秦關。

鑑賞

  「東風吹雨過青山,卻望千門草色閒」。開篇緊扣題目,寫在長安「春望」。「東風」句,側重寫望中所見。盧綸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濟縣人),家鄉剛好位於長安的東面,說「東風吹雨」,是說東風從家鄉吹來,自然引出思鄉之情。「卻望」,是回頭望。「千門」,泛指京城。「草色閒」的閒字用得巧,春草之閒正好與人心之愁形成強烈對比,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聯是登高而望,在景語之中,流露出複雜感情。

 「家在夢中何日到,春來江上幾人還?」這兩句為全詩的警句,是春望時所產生的聯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鄉只能在夢中出現,對句是妒他人得歸,恨自己難返,語中有不盡羨慕之意。「大曆十才子」擅長描寫細微的心理情態。(《小澥草堂雜論詩》)他們傷時感亂的情緒,常通過「醉」和「夢」表現出來,像「我有惆悵詞,待君醉時說」(李端《九日寄司空文明》),「別後依依寒夢裡,共君攜手在東田」(《送冷朝陽還上元》),「宿蒲有歸夢,愁猿莫夜鳴」(錢起《早下江寧》)等等。他們寫醉,是因為清醒時感到痛苦而無奈,只有在醉中才會稍微得到解脫。寫「夢」,是感到時代動亂,浮生短促,或者想在夢中召回一些因戰亂喪失的美好事物,這種心情相當悲哀、細微。

  「川原繚繞浮雲外,宮闕參差落照間。」「川原」即家鄉,這句說極目遠望,家鄉在浮雲之外,渺不可見,遠不可及。「宮闕」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見長安的宮殿,錯落有致,籠罩在一片夕陽之中,這一聯表面上寫景很壯觀,其實隱含着一種衰颯之意。

  「誰念為儒逢世難,獨將衰鬢客秦關。」大意是說: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難,獨自客居長安,又有誰來憐憫我呢。「衰鬢」,並非指衰老,而是表現一種衰頹感傷的神態。沈德潛說「遭亂意上皆蘊含,至末點出」,確實如此。

  此詩寫感時傷亂,抒發了詩人在亂離中的思家望歸之情。此詩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寫景抒情,筆法老辣,體現了「大曆十才子」詩中的「陰柔之美」。

  沈德潛《唐詩別裁》用這首詩作例子,將大曆詩與盛唐詩進行了一番比較:「詩貴一語百媚,大曆十子是也,尤貴一語百情,少陵摩詰是也。」並說這首《長安春望》「夷猶綽約,風致天然」。這種「陰柔之美」,主要表現在詩中濃重的悲哀情緒。詩人感亂思家,眼中所見,心中所思,無非都是傷心之景,悲哀之情,淺吟低唱,一詠三嘆,讀後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同情和憐憫,這正是陰柔美的表現。姚鼐《復魯絜非書》論具有「陰柔之美」的文章云:「其得於陰與柔之美者,則其文如鴻鵠之鳴而入寥廓;其如人也,謬乎其如嘆,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忽其如悲。」所謂「如嘆」「如有思」「如悲」的陰柔這美,正是《長安春望》及「十才子」許多詩篇審美特徵的概括。

簡析

  《長安春望》是一首七言律詩。此詩首聯描寫登高而望,在景語之中,流露出複雜感情;頷聯正面抒發思鄉望歸之情;頸聯又轉入寫景,仍然景中含情;尾聯收束到感時傷亂和思家盼歸的主題,抒發了詩人在亂離中的思家望歸之情。全詩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寫景抒情,筆法老辣,體現了「大曆十才子」詩中的「陰柔之美」。

盧綸

盧綸(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寶末年舉進士,遇亂不第;唐代宗朝又應舉, 屢試不第。大曆六年,經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尉;後由宰相王縉薦為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升監察御史。出為陝州戶曹、河南密縣令。之後元載、王縉獲罪,遭到牽連。唐德宗朝,復為昭應縣令,出任河中元帥渾瑊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盧戶部詩集》。[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