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长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是今西安市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Khumdan)。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次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是今西安市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Khumdan)。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次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周、秦、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因此在汉、三国等朝代将长安一带的京畿地区称为「三辅」。曾经建都长安的汉朝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长安作为中国历史的首都地位长达1200年。

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会,约在前195年到25年(西汉)、581年到604年(隋朝)与637年到775年(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中晚唐有争议)[1]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超过百万的人口< name="City"/>,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五代时,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宋代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金代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元代曾设安西府;后改为安西路、奉元路。

随着明代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渐向沿海地区东移,西安逐渐退出历史中心舞台。明代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来。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区等相关名称。

长安修筑前

长安:大明宫整体布局。

史前

长安地区很早就有都市存在,早在10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代表。2008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高陵杨官寨遗址的发现,将东亚城市历史推进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相当于4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聚落,也许是东亚最早的城市,城市边缘有一条长达1945米的环壕。社会已经有了简单的分工,除了血缘,还有某种制度联系。[2]

相关遗址

半坡遗址,杨官寨遗址,北首岭遗址姜寨遗址康家遗址石摞摞山遗址甜水沟遗址元君庙—泉护村遗址横阵遗址等。

西周丰镐二京

丰镐丰京镐京({标音|字=镐|拼音=hào}})的统称,周朝的都城。

周文王之时,为向中原地区拓展,就在沣水渭水间筑设丰京,将都城从岐邑迁至丰;周武王继位,再建镐京,又迁都于镐。历时300年。镐京又称宗周,据《长安志》卷三引皇甫谧帝王世纪》解释为:“武王自酆居镐,诸侯宗之,是为宗周”。

周成王时,周人兴建东都雒邑,即成周,以此为中心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周王虽然经常在成周驻节,但还是以宗周为活动的中心。之世,周人加强了对东方的活动,大量活动开始以成周为中心。等到周幽王时,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经历战火的宗周宫室焚毁,周宗室在丰镐一带再难以立足,周平王只得东迁至成周。从此也有人沿袭西周旧称,将成周称为宗周——“周既去镐京,犹名王城为宗周也”(见郑注《礼记·祭统》)。

地理位置

丰京及镐京的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的沣河两岸,丰京在河的西岸;镐京在河的东岸。考古发现指出,镐京遗址大约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以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把丰镐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功能划分

丰京在西周后期更多的承担了祭祀的带有宗教性的作用,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则作为行政中心存在,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习惯上将这两座城市看成一个城市。

相关遗址

丰镐相关遗址包括:丰镐遗址,周原遗址,周公庙遗址凤凰山遗址),杨家村遗址梁带村遗址等。

春秋战国及秦朝

春秋战国时期,渭河南岸相对没落,渭河北岸的雍城泾阳栎阳咸阳曾作为秦国都城,咸阳更成为秦朝首都。秦末以后,咸阳没落,长安再度崛起。

相关遗址

郑国渠首遗址魏长城遗址秦雍城遗址栎阳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秦东陵秦始皇陵兵马俑阿房宫遗址

汉、晋、十六国、南北朝长安城

建城史

刘邦即位后,正式定都长安,开启长安长连1200年的京城据点,源自于西元前202年击败项羽后,刘邦原本想建都雒阳,但是朝臣娄敬建议入都长安,但群臣大多是从东方而来,纷纷反对,认为雒阳更好。于是刘邦征询张良,张良说:「雒阳建都的东周虽然比秦仅两世好,但是城郭仅数百里,田地太薄,四面都是平地,容易遭受到攻击。反观关中函谷关陇蜀的沃野千里,南边有巴蜀的富庶,北边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并向东方牵制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运京师,当东方有变,就可以顺流而下。正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娄敬说的没错。」于是刘邦决定入都关中,并拜娄敬为郎中,赐姓。

汉太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开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太祖七年(前200年)建造了未央宫,同一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汉惠帝元年(前194年)至五年(前190年)建造城墙。汉武帝设京兆尹治理长安,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并在城西扩充了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建章宫等。

历史地位

在西汉的200余年历史里,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商道,长安城成为连接欧亚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起点,繁盛一时。

人口

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时,城墙内统计内常住人口有8.8万户,24.6万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在公元前195年超过南亚孔雀王朝首都Pāṭaliputra (天城文: पाटलिपुत्र),现代印度城市巴特那,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直到公元25年东汉朝迁都洛阳,被罗马帝国第一个王朝,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的首都罗马城超过,共220年。

城市布局

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区西北郊外,面积约36平方公里,大约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城市有12座城门和8条主要街道,最长的街道长5500米。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

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明光宫等。其中未央宫是从汉惠帝开始的许多皇帝的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宫殿之一。在城西有面积广大的上林苑,苑内主要有昆明池建章宫等。在城南有一组王莽时期建造的礼制建筑。

居民区分布在城北,划分为160个“闾里”。市场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称为“长安九市”。汉长安城一改战国时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区、工商业区和宫殿区集中在一座城市里,后世的都城都沿用了这一体系。

西汉末年王莽执政,建立新朝,并将都城长安改称“常安”,此后各地发生起义,常安城一度毁于战火。至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雒阳,长安改作西京,失去了原来的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但仍是丝绸之路上极其重要的城市。

及至汉末,汉献帝曾迁都回长安。西晋末年,晋愍帝在此短暂建都。此后长安几度又成为战争频发地,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后秦南北朝时期的西魏北周等政权也都将首都设在这里。

相关遗址

目前汉长安城相关的遗址主要为:汉长安城遗址汉阳陵在内的西汉十一座巨型帝陵(一般仅仅封土边长就有两百米左右),霍去病墓甘泉宫遗址司马迁墓和祠京师仓遗址良周遗址西魏永陵等。

隋大兴城与唐长安城

城市史

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定都在汉长安城。但当时的长安破败狭小,水污染严重,于是便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塬南坡另建一座新城。开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9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开皇三年(583年),隋王朝迁至新都,因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3],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隋炀帝继位后,陆续开凿南北大运河,以水路连接大兴城隋唐洛阳城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动用10余万人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108坊,城市的总体格局至此基本形成。唐朝继续在此定都,并更名为长安。此后进一步修建和完善,在唐高宗唐玄宗年间先后增建了大明宫兴庆宫等宫殿。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大兴。唐高宗在位期间,兴建了大明宫,唐玄宗在位期间,在兴庆坊营建了兴庆宫

自唐朝建立后近一个半世纪里,国势日盛,国威远扬,长安亦日臻繁荣,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大都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描述的正是极盛时期长安作为东方世界中心地位的真实写照。

安史之乱期间,叛军曾短暂盘踞长安(756年),吐蕃也曾短暂占据长安15天(763年),大唐由盛转衰,叛乱平定后,长安逐渐恢复元气。

中唐时期,长安人口仍然超过百万,为大唐帝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大唐仍维持对周边藩属的宗主权,大唐仍是东方世界的中心,持续百余年。

晚唐时期,黄巢起义军曾攻破长安(881年),大肆屠杀居民,抢夺财物,对长安造成巨大破坏。(904年)朱全忠强迫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不仅将所有宫殿房屋拆毁迁移,亦将人口悉数迁移。长安被毁,帝气殆尽,后虽重建,但不再被作为首都。

人口

初唐长安城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得十分迅速。根据Matt T. Rosenberg的研究,在公元637年长安超过波斯帝国萨珊王朝首都泰西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一直保持到公元775年被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超过,共138年。根据较新的研究成果,中唐晚唐大乱前长安人口仍很可能超过150万。[4]

布局

唐长安城位于现在的西安市城区、东郊、西郊的小部分以及南郊的较大部分,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墙内面积的10倍。城市按中轴对称布局,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外郭城墙上开十二座城门,南面正门的明德门为正门。宫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有皇宫太极宫,皇城位于宫城以南,分布着中央官署和太庙、社稷等祭祀建筑。

外郭城内有大街22条,纵横交错的街道将外郭城分作了110坊(隋称“里”),坊间遍布着佛寺道观,其中著名的里坊有亲城坊。长安城城廓外则以朱雀大街分治,东归万年县,西归长安县。长安万年两县归京兆府管辖。

东城西城分别有东市和西市两座市场,集中了长安城的主要商业。城内有四条沟渠提供生活和环境用水。城东南角有一座人工园林——芙蓉园,园中有曲江池。东北是另一座大型宫殿——大明宫。日本僧人圆仁在其《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了长安东市火灾的情形,“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二十四行,四千余家。”

对其他城市的影响

唐长安城的形制是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设的典范,在当时也影响了邻近国家的都城建设。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日本国的平城京平安京都效仿了长安的规划。日本平安京的西半部便称为“长安”。

相关遗址

目前唐长安城相关的遗址主要为:大雁塔大慈恩寺小雁塔大明宫太极宫乾陵昭陵十八座唐朝帝陵碑林法门寺青龙寺大秦寺塔兴教寺塔灞桥遗址华清宫遗址仙游寺法王塔水陆庵东渭桥遗址鸠摩罗什舍利塔香积寺善导塔八云塔长安圣寿寺塔长安华严寺塔昭慧塔药王山石刻玉华宫遗址隋泰陵耀县文庙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慈善寺石窟杨珣碑大佛寺石窟昭仁寺大殿精进寺塔百良寿圣寺塔等。

唐末之后

天佑元年(904年),朱全忠挟持唐昭宗,效法迁都洛阳武后,下令官民迁都洛阳,并把宫室拆毁,屋木运走并顺流而下进入洛阳,另亦将长安城焚毁,长安人民强迫迁移。从此长安气数已尽,不再是政治中心,而转移到开封燕京。后来,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认为城广人稀,不利于防守,于是便对城市进行改筑,缩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代元代的长安城。

唐代以后,长安就不再是王朝的都城后梁大安府后唐京兆府宋代陕西路永兴军路京兆府元代安西路奉元路等。

明清西安城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因此将次子朱樉封为秦王,就藩西安府(洪武二年(1369年)长安城改称为西安府)。并诏令西安府长兴侯耿炳文和都指挥朴英修整西安城,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始兴建西安城墙

城墙修建时,西、南两面在原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增修加长而成,东墙和北墙进行了新建。整个建设历时八年,到洪武十一年(1378年)基本完工。此后隆庆二年(1568年),在墙顶和外壁面砌造了青砖。

清代基本沿袭明制,对西安城墙进行过十二次补修。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工程,将包墙增厚,铺设海墁,并增修排水道等,大大增强了西安城的防御能力。

西元1900年八国联军北京慈禧太后光绪帝曾逃亡到西安。中华民国建国之后,蒋介石抗战爆发前,大力进行剿共,1936年(民国25年)蒋介石至西安时,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最后促成暂时停止国共内战,共同抗日。

现代

长安大致等于现今西安市。西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国西北地区地区重要的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信息枢纽。地处中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西南、中原华东华北各地市的门户和交通枢纽。西部重庆成都西安经济三角中的一级。1992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内陆开放城市,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线上最大的中心城市。现辖9区4县,总面积9983平方公里,人口846.7万人。著名高校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北大学等,也是中国民办高校最集中的地区,超过123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西安设立了机构。

目前西安在逐渐对汉唐原有建筑遗址进行整修,增添纪念设施,如大唐芙蓉园曲江池大明宫汉长安城遗址汉阳陵等。

相关文艺作品

白鹿原》、《废都》。

历代定都的王朝

参看

参考文献

前任:
秦咸阳(今咸阳市东南)
中国首都西汉-新
前202年-23年
继任:
雒阳洛阳
前任:
雒阳洛阳
建康南京
中国首都隋-唐
582年-904年
继任:
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