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长岛——北方妈祖文化中心

长岛妈祖

来自网络的图片

长岛——北方妈祖文化中心 在北方沿海,特别是在长岛,妈祖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是十分久远而深刻的,是黑暗中的灯火,是危难中的希望,是战胜困难和危险的一种动力。[1]  

长岛是南北海上航运的中心,其功能有三:一是避风,长岛塘子是天下闻名的天然良港,可避各个方向的海风,船只在此停靠最为安全;二是交易,当时宋辽两国关系时好时坏,渤海北岸为辽国,长岛渔家乐南岸和西岸为大宋,中间长岛一带虽为宋地,但官府鞭长莫及,两国商船或国内商船在此交易,早已相沿成习,因此,常是商贾如云,阜物如山,进行着大宗商品交易;三是等风,过去行船靠风,南方船只春天北上靠南风,秋季南下则靠北风,据传说一等往往几个月,常有很多船只在长岛附近停泊。因此,长岛就成为南北商人汇集之地。

正是这些条件,加快了妈祖文化的北传,扩大了妈祖文化在船民中的影响,巩固了妈祖海神的地位。到了元朝,由于建都北京,国家也得到空前的统一,为海上运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资料记载,在元朝,每年从南方运往京城的皇粮有400万担,其他商品货物更是不计其数,海运规模非常浩大。大批船只汇集于长岛,船民向妈祖进香朝拜,已成风气。至元十六年(公元1280年)前后,由闽、浙船民于原址重修庙宇,改佛院为专门奉祀妈祖的道场,长岛俗称海神娘娘庙,奠定了长岛妈祖在北方妈祖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福建船民将妈祖像带到了北方,供奉在长岛的沙门佛院。这就是妈祖文化向北方传播的开始。三年后,船民又移送妈祖铜像一尊,于庙中供奉。这也就是现代仅存的宋代妈祖铜像。

明朝,妈祖在北方的影响不断扩大,由长岛传播到整个黄、渤海沿岸,并远达朝鲜和日本。撰于明朝的《朝天录》、《燕行录》等韩国史料记载:“当时往返于中国的使臣,海行必至沙门岛”,“使多赍国书,诣庙祀海神”。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9年),有高丽从使画工绘制沿海岛屿图,详细描绘了长岛山川形势和海神娘娘庙盛况。蓬莱长岛可见,当时妈祖文化在朝鲜已有相当大的影响。

在我国北方,除长岛显应宫外,供奉妈祖的庙宇还很多,但建庙时间均比长岛显应宫为晚,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也远不如长岛显应宫。长岛显应宫就其历史的长久及其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方面,都无愧于北方妈祖文化的中心之地位。

在8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经世事变迁,朝代更替,但妈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却始终没变。长岛显应宫一直香火鼎盛,人气极旺。建国后,长岛显应宫存有历代碑刻300余方,长岛旅游网匾额300多块,船模400多只。游人们见到这些丰厚的妈祖文化积淀,无不感叹。1964年董必武副主席视察长岛时,看到长岛显应宫有如此众多的文物,感叹之余,嘱咐对这些文物,包括显应宫本身一定要保护好。的确,这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精心地加以珍惜和保护。

向日葵集团计划复建千年妈祖行宫并扩大建制。建设以妈祖行宫为主殿,侧殿是以居士和香客修行的灵修宫酒店,另外一侧殿是道家文化的玉露宫,“一殿两宫”组成千年妈祖文化公园,充分光大妈祖千年文化,及道家文化。公司将成立妈祖慈善基金,将该项目的香火钱投入该基金,一是针对项目所在地店子村超过65岁的老人每月发放善款资助以及村民大病资助;同时发起针对海岛海洋保护和修复的慈善项目和活动。[2]

目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