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长柄线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长柄线蕨(学名:Colysis pedunculata (Hook. et Grev.) Ching)是水龙骨科线蕨属中型,土生或附生植物,植株高可达40厘米。根状茎横走,根密生,鳞片褐色,叶近二型,远生,光滑无毛;叶柄禾秆色;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向基部急变狭,下延成狭翅,侧脉斜展,小脉网状,孢子囊群线形,着生于网脉上,无囊群盖。孢子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单裂缝,周壁表面具球形颗粒和缺刻状刺。表面有颗粒状物。

分布于中国海南、广西和云南。生长在密林下溪边的潮湿岩石上。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锡金泰国越南也有分布。

沙柄线蕨叶型为少数羽状,终年常绿,养护简单。可盆栽置于客厅、书房观赏,也可用作庭院绿化或成片种植于假山、水池边。

形态特征

中型,土生或附生植物。 [2] 植株高20-40厘米。根状茎横走,根密生,密生鳞片;鳞片褐色,卵状披针形,长2.57(1.4-3.8)毫米,宽0.51(0.2-1.0)毫米,长宽比5.11(4.76-5.45),顶端渐尖,边缘有疏锯齿。[1]

叶近二型,远生,草质或薄草质,光滑无毛;叶柄长5-35厘米,禾秆色;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25厘米,宽2-7厘米,顶端渐尖或钝圆,向基部急变狭,下延成狭翅,全缘或略呈微波状;侧脉斜展,略可见,小脉网状,在每对侧脉间有2行网眼,内藏小脉通常单一或1-2次分叉。

孢子囊群线形,着生于网脉上,在每对侧脉间排列成一行,从中脉斜出,多数伸达叶边,无囊群盖。孢子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大小为(27-37.5)31.1×48.3(40.5-54)微米。单裂缝,裂缝长度为孢子全长的1/3-1/2。周壁表面具球形颗粒和缺刻状刺。刺表面有颗粒状物。刺长2.8微米。颗粒直径2-10微米。

生长环境

野外常附生于石头上或生长在溪边潮湿的沙土之上。长柄线蕨耐阴、喜温湿的物种,可适应较大的温差,但是一般低于15℃会严重抑制生长甚至幼叶的萌发,长柄线蕨生长适宜温度为22℃-30℃。相对湿度最低在65%以上,最佳湿度在80%以上。光照强度在300-1200Lux之间。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自海南(保亭、儋县、定安、临高、陵水、琼中)、广西(北流、防城、龙州、那坡、上思、瑶山)和云南(金平、西双版纳、盈江)。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锡金、泰国、越南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营养繁殖是长柄线蕨繁殖最简易便捷的方式,根状茎的生长速度较快,一般4个月左右即可进行切段繁殖,切段长度5厘米左右,一般应带有3-4片叶。对于长期未分株,根状茎已密集交错在一起的植株,可直接切作几块进行繁殖。为减少水分蒸腾、促进不定芽的萌发和生长,应剪去老叶。

栽培技术

长柄线蕨对栽培基质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一般保证植株根状茎的足够供氧即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长、加快根茎伸长量、提高繁殖系数,一般采用碎陶片(蛭石)+腐殖土,在花盆内先垫置少量碎陶片(蛭石),填土至1/2高度,然后将植株放置于盆中,往盆内均匀添加疏松的腐殖土,厚度以盖过根茎l-2厘米为宜。为防止栽培基质中携带病菌及有害虫卵,所有栽培基质应在太阳下暴晒1-2天。

腐殖土具有养分充足、保水性好等优点,利于植物根状茎快速生长。但每次喷淋之后,土壤会往下渗落,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添加腐殖土。待植株生长稳定,根系抓牢之后,就不必再添加腐殖土了,绿色的根状茎可适当暴露在空气中,增加吸氧量。

主要价值

沙柄线蕨是一种热带新型的观赏蕨类植物,叶型为少数羽状,羽片2-3对,终年常绿,养护简单。可盆栽置于客厅、书房观赏,也可用作庭院绿化或成片种植于假山、水池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