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寄吕中甫山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长歌行寄吕中甫山人》是一首明朝诗歌,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时期也有着丰富的表现和发展。
明初的诗坛在政治背景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和代表人物。这一时期的诗人们在创作中表达了时代的创伤和个人的遭遇,以及在特殊环境中产生的忧郁与彷徨,形成了凝重悲怆的基调[1]。
“ |
北游归来一何晚,雪里黄精不得饭。 太行句注俱眼前,咫尺青霞梦脩坂。 潞洲鲜红味辛剧,广野毭𣯻太缱绻。 沈殿曳裙代殿同,馆中词赋凌锦虹。 顾笑催承雪色绢,归梢骏马如旋风。 七尺丰躯三尺剑,紫貂红罽光蒙茸。 一去燕云几回首,戚家将军汝最厚。 射雕每出祁连山,走马时经古北口。 日暮归营欢宴多,黄羊白雁行紫驼。 琵琶怨发昭君曲,羌笛哀生公主歌。 帘高烛明月半白,坐对卢龙雪犹积。 北风三日吹行云,边城健儿不忍闻。 少小离家三十年,年年辛苦去防边。 春寒饮马长城窟,日落弯弧大漠天。 大漠阴沈风雪色,蒲梢苜蓿水沙黑。 亭障迢遥六千里,角干腾骧三十国。 皇家财赋盛东南,汉代咽喉重西北。 北宸北望无可期,南国南归断消息。 山人归来感慨豪,扼腕绝叹心力劳。 镇南将军奉朝贵,灵武度支忧转漕。 国家雄俊古有以,吁嗟边事加猬毛。 长镵短扒去复乐,明日种葵东废皋。 |
” |
— [明代]杨承鲲 |
明朝诗词风格
随着明朝的发展,文学风格和流派也在不断演变。从明初到明中叶,出现了多个文学流派和代表人物,如“台阁体”、“茶陵体”、“前七子”和“后七子”等。
台阁体: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内容多是应制、颂德之作,艺术上讲究雍容典丽,缺乏生气。
茶陵诗派:以李东阳为代表,主张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对声调节奏掌握。
前七子与后七子:分别提出了重视真情表现的主情论调和复古、模拟、少创新的主张。其中,“前七子”包括李梦阳、何景明等,“后七子”包括李攀龙、王世贞等。
晚明时期,文学风格进一步多样化,出现了以袁宏道为中心的“公安派”,他们主张直写胸臆的抒情特征,清新轻逸的艺术风格3。
袁宏道:倡导“性灵说”,主张在学古中贯穿作家个人的真情实感,力求学古与求真的统一。
明朝的文人诗词经历了从明初到晚明的演变过程,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流派。这些发展和变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也展示了文人们对于文学艺术的探索和追求。通过对这些文学遗产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文人诗词的独特魅力和发展轨迹[2]。
参考文献
- ↑ 第九讲:明代文学,搜狐,2017-05-12
- ↑ 国学常识——诗的种类大全,搜狐,201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