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長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長治古稱上黨、潞州潞安府等。「長治」原為潞安府府治所在縣名,得名於明嘉靖八年,取長治久安之意。

長治地處晉東南,晉冀豫三省交界,全境位於由太行山太岳山環繞而成的上黨盆地中。

長治歷史悠久,周顯王二十一年(前348)韓在此首置上黨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一統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上黨郡為其一,市區內留存有古上黨郡署大門上黨門和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中軸線長408米的城隍廟潞安府城隍廟。

長治是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十大魅力城市、中國曲藝名城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1]

建制沿革

長治市古為「上黨」、「潞州」地域,殷商時為黎國,屬冀州。春秋時,曾為潞子嬰兒國,後並於晉國。戰國時,屬韓國。周顯王二十一年(前348)韓首置上黨郡,後歸趙國。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上黨郡即為其中之一。

東漢沿用秦制,上黨郡屬并州。建安十八年(213),上黨郡入冀州。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上黨郡復歸併州。西晉永興元年(304),上黨郡屬前趙,建興中(313~317)歸後趙。後上黨郡歸西燕。太和5年(370),苻堅滅燕,上黨郡入後秦。太元十一年(386),慕容永稱帝於長子,上黨郡歸之。北周建德七年(578),分上黨郡置潞州(是為潞州建置之始),上黨郡屬焉。州得名,因潞子之國。

隋開皇三年(583),上黨郡廢,移潞州於壺關。大業元年(605),改潞州為上黨郡,隸冀州。

唐武德年間(618~627),改上黨郡為潞州,並置都督府。開元十七年(729),以玄宗歷試嘗在潞洲,置大都督府,並置上黨郡。開元二十一年(733),潞州、上黨郡屬河東道。大曆元年(766),置昭義軍。

五代後唐莊宗初,置潞州。梁末帝時(913~914),改為匡義軍,歲余,唐滅梁,改為安義軍。後晉(936~947),復為昭義軍;後漢、後周(947~960)因之。

宋代,太平興國初(976為元年),改昭義軍為昭德軍,後為潞州。元豐年間(1078~1085),為隆德府、大都督府、上黨郡、昭義軍,隸河東路。建中靖國元年(1101),昭義軍改為威勝軍。崇寧三年(1104),復為隆德府,後為昭德軍。

金代(1115~1234),潞州隸河東南路,天會六年(1128),置潞南遼沁觀察處。

元代(1206~1368),潞州屬晉寧路。初為隆德府(行都元帥府事)。太宗三年(1231),復為潞州,隸平陽路。

明洪武元年(1368),沿用元制。初,潞州隸行中書省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隸山西中書省,九年(1376),隸布政司。嘉靖八年(1529)二月,升潞州為潞安府,設潞安兵備,分巡冀南道,治潞安。

清代(1616~1911),沿用明制,潞安府治今長治城。

中華民國元年(1912),實行省、道、縣3級制,廢潞安府,原潞安府所領各縣均屬冀寧道。同年4月,於今長治市置潞澤遼沁鎮守使署;民國5年(1916)改為潞澤遼沁營務處。民國13年(1924),撤銷營務處。民國19年(1930),撤銷冀寧道,各縣直隸山西省。民國26年(1937),山西省政府(閻錫山政權)置第三、第五專區。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以太行、太岳山為依託,建立了抗日根據地。

1945年10月8日,長治解放。當月中旬,長治市(縣級)建立,隸太行四專區。

1946年6月,長治市升格為地級市,直隸太行區。

1950年3月,長治市改為長治工礦區(縣級)。

1952年3月,工礦區復為長治市,並恢復為地級市,由長治專區代管。

1953年7月1日,長治市改由山西省直轄。

1958年,長治專區改為晉東南專區,代管長治市。

1971年,晉東南專區改為晉東南地區。

1975年,長治市復由山西省直轄,設城、郊兩區。

1983年9月,長治市轄城、郊兩區和長治、潞城2縣。

1985年5月,晉東南地區撤消,晉東南地區所轄平順、壺關、黎城、屯留、長子、武鄉、沁源、襄垣、沁縣,劃歸長治市領屬,長治市轄2區11縣(市)。

2018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山西省長治市城區和郊區,合併設立長治市潞州區,以原城區和郊區的行政區域為新設潞州區的行政區域。撤銷長治縣、屯留縣和潞城市,分別設立長治市上黨區、屯留區和潞城區,以原長治縣、屯留縣和潞城市的行政區域分別為新設上黨區、屯留區和潞城區的行政區域。

行政區劃

8個縣:潞州區、上黨區、屯留區、潞城區、襄垣縣平順縣黎城縣壺關縣長子縣武鄉縣沁縣沁源縣[2]

地理氣候

長治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南段,東部與河北邯鄲、河南安陽交界,西部與臨汾交界,南部與晉城交界,北部與晉中交界。全境地勢由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東西最長處約150公里,南北最寬處約140公里,總面積13 896平方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1°58′03"~112°44′04",北緯35°49′~37°08′。

圖像中間如「紅葉」般的區域山體植被覆蓋較好,流水侵蝕導致的溝谷特徵如同「紅葉」的葉脈一般。圖像左下方粉紅色是農作物耕作區。圖像右下方白色區域是積雪覆蓋。

地形地貌

長治市為太行山、太岳山所環繞,構成高原地形,通稱「沁潞高原」,又稱「上黨盆地」。平川、丘陵、山地分別占總面積的15.9%、33.4%和50.7%,平均海拔高度為1000米,東部太行山的黎城縣歷峪山最高點為2012米,西部太岳山的沁源縣石膏山最高點為2541米。

氣候特徵

長治屬典型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雨熱同季。年平均溫度9. 7度,年平均降水549.2毫米,年平均濕度61%,年日照時數2311.5~2664.5小時,年平均無霜期在156.8-181.9天,年平均風速為1.1~2.3米/秒。

自然資源

農牧

境內的土地總面積為138.96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30.7萬公頃(1985年),宜林地面積27萬公頃,有林地面積19.9萬公頃,牧坡20餘萬公頃。

森林

境內共有有宜林面積735萬畝,實有林地585萬畝,其中天然林173萬畝,經濟林165畝,林木蓄積量達11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23%。牧業資源有宜牧面積480萬畝,已開發草場271萬畝。

沁源境內的靈空山,屬太岳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活立木蓄積量289837立方米,主要樹種為油松,占林木總量的62.3%。而長治境內的老頂山森林面積達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4%。

礦產

長治地區的地下礦藏種類達40多種,煤、鐵藏量尤為豐富,素稱「煤鐵之鄉」。地質儲量為906億噸,探明儲量為242.9億噸;除沁縣、黎城、平順3縣外,其餘縣、區均有分布,煤種有肥煤、焦煤、瘦煤、無煙煤,以無煙煤為主。鐵礦的探明儲量為1.4億噸,礦石品種有赤鐵礦、褐鐵礦、赤褐鐵礦和菱鐵礦,礦床的類型為山西式鐵礦。主要分布地區為黎城、平順、壺關、襄垣、武鄉、沁源等縣。錳鐵礦的探明儲量為5713萬噸,礦石類型主要為含錳菱鐵礦和含錳赤褐鐵礦,工業分類稱屯留式鐵礦,分布於沁源、屯留、長子等縣。鋁土礦的探明儲量為5713萬噸,主要分布於沁源、襄垣。硫鐵礦的探明儲量為1462萬噸,主要分布於長治、壺關等縣。耐火粘土的探明儲量為1606萬噸,主要分布於沁源、長治等縣。大理石探明儲量為1400萬立方米,主要分布於平順、壺關等縣。長治市的熔制白雲岩就有5827萬噸,主要分布於黎城、潞城等縣,還有鐵礬土、硅石、石膏等,分別分布於襄垣、沁源、平順、黎城、潞城、長治等縣。其他礦藏還有釩礦、鈦礦、鎵礦、電石灰岩、制鹼灰岩及鉛、鋅、銅等。

水利

長治是華北地區相對富水區,主要河流有海河流域的濁漳河、清漳河,黃河流域的沁河支流。全市水資源總量為22.9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量為19.86億立方米,地下水量為10.83億立方米,重複水量為7.73億立方米。全市漳澤、後灣、關河3座蓄水一億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庫和105座中小型水庫,總庫容量10億立方米。

區域人口

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923,466戶,常住人口為3,334,564人。[3]

經濟發展

2012年,全市生產總值1328.6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3.5億元,增長5.6%,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0%;第二產業增加值894.9億元,增長11.5%,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7.4%;第三產業增加值380.2億元,增長9.2%,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8.6%。第三產業中,金融保險業增加值45.7億元,增長16.3%;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80.6億元,增長7.7%;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85.7億元,增長13.9%。

2017年,全市生產總值1477.5億元,比上年增長7.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2.8億元,增長3.1%,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2%;第二產業增加值793.4億元,增長7.2%,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3.7%;第三產業增加值621.3億元,增長7.2%,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2.1%。第三產業中,金融保險業增加值92.6億元,增長8.3%;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86.3億元,增長8.0%;房地產業增加值94.2億元,增長7.3%。[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2887元,按2017年平均匯率計算為6352美元。

農業

2012年全市糧食種植面積253.9千公頃,減少3.1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5千公頃,減少0.3千公頃;棉花種植面積0.06千公頃,減少0.02千公頃。在糧食種植面積中,玉米種植面積204.5千公頃,增加1.1千公頃;小麥種植面積14.2千公頃,減少2.3千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59萬噸,比上年增加10.5萬噸,增產7.1%。其中,夏糧5.2萬噸,增產1.0%;秋糧153.8萬噸,增產7.3%。

工業和建築業

2012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42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79.3億元,增長13.4%。全社會原煤產量1.05億噸,增長1.4%;焦炭產量1322.2萬噸,增長2.4%;發電量348.7億千瓦時,增長14.0%;鋼材產量553.7萬噸,增長30.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26.6億元,增長3.9%。其中,煤炭、焦炭、冶金和電力工業分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87.1億元、215.8億元、254.9億元和106.3億元,分別增長0.1%、-6.3%、-6.2%和25.6%;化學、建材、裝備製造、醫藥和食品工業分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6.2億元、17.1億元、95.2億元、19.7億元和70.3億元,分別增長3.3%、11.2%、39.2%、18.0%和49.0%。2012年全市建築業實現增加值33.8億元,比上年增長4.2%。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利潤2.6億元,增長39.0%。

固定資產投資

2012年固定資產投資867億元,增長26.2%。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359.1億元,增長8.2%。全年全市在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380個。其中,5億元以上項目79個,計劃總投資1287.7億元,完成投資271.2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31.3%。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75.9億元,增長41.2%。其中,住宅投資59.9億元,增長41.0%;辦公樓投資0.9億元,下降47.2%;商業營業用房投資7.7億元,增長25.6%。

能源

2012年全市向省外運輸原煤3030.1萬噸,下降8.5%,外運原煤占原煤產量28.8%。在外運原煤中,鐵路運輸1919.3萬噸,下降18.0%;公路運輸1110.8萬噸,增長14.7%。向省外運輸焦炭780.2萬噸,下降6.8%,外運焦炭占焦炭產量59.0%。全市採區煤炭資源回採率達到81%。

國內貿易

2012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2.6億元,增長16.1%。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21.1億元,增長16.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1.5億元,增長15.4%。

對外貿易

2012年全市進出口總額114890萬美元,增長47.5%。其中,進口額27254萬美元,下降62.7%;出口額87636萬美元,增長1722.3%。

金融

2012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724.1億元,比年初增加149.9億元,比年初增長9.5%。各項貸款餘額841.5億元,增加110.7億元,增長15.2%。[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