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碉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開平碉樓與村落(英語:Kaiping Diaolou and Villages,法語:Diaolou et villages de Kaiping)位於廣東省江門市開平市的鄉村,以碉樓及相關村落聞名於世,,現存碉樓數量共有1833幢。開平碉樓與村落於2007年6月28日在新西蘭基督城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1]其中,迎龍樓(位於赤坎鎮三門裡村落)、塘口鎮自力村村落與方氏燈樓、蜆岡鎮錦江里村落和百合鎮馬降龍村落群為開平碉樓與村落申報世界遺產的四處提名地。
碉樓歷史
初期
自明朝以來,由於水患和匪患的緣故,開平當地就已有民眾開始修建碉樓。但直至鴉片戰爭之前,碉樓數量都還不多。
全盛期
19世紀中期,隨着美國和加拿大西部大開發,包括淘金熱潮和修建鐵路需要大量外來勞動力,加之開平地區「土客械鬥」盛行,人民生存狀況惡化,大量農民開始遷往美洲,進而產生了大量開平籍的旅美和旅加華工。到19世紀80年代,美國和加拿大開始實行排華政策,其相關規定迫使華工紛紛回鄉買地、建房和娶親。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末,隨着美國、加拿大經濟的高速發展,華工的收入和匯回開平的僑匯明顯增加,為開平碉樓的大量修建創造了經濟條件。1900年至1931年,開平共建造碉樓1648座,占總數的89.9%;特別是1921年至1931年,共建造碉樓940座,占總數的51.2%。<ref name=W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申報世界遺產文本:《開平碉樓》, 此外,由於開平地方土匪眾多,加之民國戰亂頻繁,經常有土匪搶劫發生,從1912年至1926年,匪劫學校達8次,擄教師、學生百餘人;因此,具有防澇防匪之用的碉樓受到了華僑青睞,得以大量修建,最多時達3000多座。
停滯期
1940年代,隨着美國和加拿大對華移民限制的放開,僑眷大量移民與家人團聚,碉樓的興建逐漸減少並最終停止。開平最後興建的一座碉樓——赤坎鎮兩堡村委會新塘村健廬建於1949年。資料顯示,1943年至1949年,開平僅建造碉樓7座,占總數的0.3%。
特點
分類
- 按功能不同可分為眾樓、居樓和更樓,以居樓為最多。現存各類碉樓情況如下:
- 眾樓:473 座
- 居樓:1149 座
- 更樓:221 座
- 按建築材料不同可分為石樓、泥樓、磚樓和混凝土樓,以混凝土樓為最多。現存各類碉樓情況如下:
- 石樓:10 座
- 泥樓:100 座
- 磚樓:249 座
- 混凝土樓:1474 座
作用
- 防澇。
- 防匪。以更樓為例,多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崗等,視野開闊,並配有探照燈和報警器,用於提前發現匪情。1922年12月土匪劫赤坎地區開平中學時,被鷹村碉樓探照燈照射,四處鄉團及時截擊,截回校長及學生17人。
- 居住。以居樓為例,其很好地結合了碉樓的防衛和居住兩大功能,空間開敞,有完善的生活設施,樓體往往修建得較為美觀,適合居住。
參考資料
- ↑ (中文)文, 松輝. 快訊:"開平碉樓與村落"申遺成功 我世界遺產達35處. 人民網文化頻道. 2007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