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阁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阁臣,在明代是内阁大学士和以翰林学士入职内阁者的别称,又称辅臣 ;在清代,则是大学士和内阁学士的别称,后来也被用来指称清朝责任内阁的成员。

    • 因其入阁办事,故称。
  • 在当代,“阁臣”亦被新闻媒体用于指代一些国家的内阁成员。

内阁,即大内之阁。

    • 因其办公的殿阁在大内,所以叫内阁。明代的内阁,并非法律上的中央政府,实质上是皇帝的秘书机构,皇帝的顾问官,类似于今天的公司顾问。
    • 明朝内阁是“不是政府的政府”,内阁成员叫阁臣和辅臣。
  • 明代的阁臣是大学士,也叫内阁大学士。因为办公地点或在殿,或在阁,所以又叫殿阁大学士。朱元璋时期有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等,清朝增加体仁阁。
  • 明代废除中书省及丞相等职,设殿阁大学士,建文帝时改“大学士”为学士。朱棣篡位后,设立内阁,以翰林翰林院官员解缙、黄淮、胡广等人入直;
    • 至明仁宗,又拔擢拔擢阁臣,任命翰林学士、左春坊大学士杨士奇为华盖殿大学士,提拔翰林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杨荣为谨身殿大学士;
    • 逐渐形成了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
    • 阁臣又被称为辅臣,其中位居首席者称“元辅”、“首辅”(即内阁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
    • 清朝在入关前曾设内三院,顺治、康熙年间两度改设内阁,有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
  • 晚清改革官制,光绪末年改组内阁,设会议政务处,以各部尚书为内阁政务大臣。宣统三年,改设责任内阁(清朝责任内阁),旧内阁大学士改在翰林院排列班次,新内阁则设置内阁总理大臣和内阁协理大臣各一人,另设国务大臣十人,等等。
    • 新内阁的成员,有时也被称为阁臣。

历史上阁臣与宰相的关联性

  • 内阁在明代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很微妙。一方面,它处于皇帝与中央部、院之间,发挥著协调的作用。
    • 明朝后期的嘉靖皇帝在严嵩垮台后,对内阁曾有一番评语,认为内阁“虽无相名,实有相职”。隆庆年间的首辅大学士高拱也说,内阁“虽无宰相之名,有其实矣”。
  • 内阁大学士却又觉得办起事来缩手缩脚。万历末年的内阁大学士叶向高就说:“阁臣无相之实,而虚被相之名。”
    • 有人说阁臣是“有名无实”的宰相,也有人说阁臣是“有实无名”的宰相。
  • 洪武十三年(1380 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及中书省丞相。近两千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平均计算,朱元璋每天要阅读二百零七份奏章,处理四百二十三桩政事。
    • 谁来协助皇帝治理国家;六部、都察院等机构并列所带来的支离破碎的中央权力,由谁来进行协调。
  • 废中书省后不久,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从翰林院中选择儒臣为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向皇帝提供咨政议政的服务。
  • 到永乐初年,内阁制度初现端倪。朱棣即位命令入阁的七位阁臣,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为皇帝起草诏令,一是与皇帝商议机务。
  • 内阁学士备顾问,最初多半是靠著与皇帝面对面的交谈来实现的。然而,随著皇帝日益深居简出,内阁学士的顾问之责,只能通过书面意见呈现,面交流越来越制度化,内阁开始代皇帝批答奏章,即“票拟”。
    • 票拟又称条旨、票旨、票本、拟票,是指内阁大学士用墨笔在小票上写下意见,再将小票贴在奏疏之上,交给皇帝,以备决策参考。
  • 内阁专职票拟,始于正统皇帝朱祁镇时期。
  • 票拟的对象是诸司的章奏,表达的是内阁对章奏的处理意见。每次票拟之后,内阁都会留下底簿,称作“丝纶簿”。票拟的效力虽然取决于阁臣对皇帝的影响力,但是在票拟成为一种制度之后,皇帝也不得不重视内阁的票拟。为此,内阁被称作“政本之地”“政府”。
  • 内阁拥有票拟权的初期,票拟一般由阁臣商议而行。然而,到后来,入阁最早、最受皇帝眷顾的阁臣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称作“首辅”“元辅”。
    • 晚明学者王世贞说,弘治、正德年间,阁臣中“居首者始秉笔”。到嘉靖、隆庆、万历年间,首辅的权力更大,形成了首辅专票的局面。
  • 万历皇帝年幼,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几乎行使的是摄政的权力。其他阁臣,唯张居正马首是瞻。
  • 作为辅佐皇帝决策的机构,内阁填补了明朝废宰相之后的权力空间。内阁大学士也常被人们称为“相”。内阁大学士只是皇帝的助手,并不能自主决断事务。
  • 内阁大学士必须结纳其他官员,才能实现自己的施政目的,同时也会形成自己的权力小集团。[1]

内阁阁臣平时如何分配权利

  • 内阁大臣是否兼部务。答案是除非明确监管部务,否则阁臣不管部务。
    • 历史中明朝高拱是明确“掌吏部事”的大学士,所以他要管吏部事务,同时,这时候没有专职吏部尚书,李春芳和张居正的“吏部尚书”皆是阶官而非职事官。
  • 徐阶带有“吏部尚书”的阶官,但他不管吏部事,而真正的吏部尚书则是杨博。
    • 我们还能看到很多掌部务的大学士,比如“命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兼掌都察院事。
  • ”(《明世宗实录》卷四百三十三嘉靖三十五年三月癸亥条)、“上敕吏部曰:成国公朱希忠、驸马崔元、辅臣翟銮、大宗伯严嵩日侍朕躬,忠勤罔懈。希忠、元各加太保;銮加少傅,兼谨身殿大学士;嵩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办事,仍掌礼部事,免其奏事承旨。希忠等各疏辞免,上俱优旨褒答,不允。”这些都是兼掌部务的大学士,是要特别强调的,一般情况下,不做强调的就是不兼部务的。
  • 内阁大学士是否能正常地行使权力,还要看皇帝是否信任。皇帝信任,自然就压倒一切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