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關渡自然公園

增加 108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關渡自然公園''' 位於 [[ 台北盆地 ]] 北端, [[ 淡水河 ]] [[ 基隆河 ]] 交接處,於民國90年12月1日起,「關渡自然公園」即由 [[ 臺北市政府 ]] 委由《社團法人臺北市野鳥學會》來經營管理,自古以來,即是重要的 [[ 候鳥 ]] 棲地,也是愛鳥民眾賞鳥的景點。關渡自然公園與淡水區相鄰沼澤濕地佔地57公頃,主要分為:主要設施區、保育核心區、戶外觀察區、永續經營區等四個區域,其中保育核心區並未開放給遊客進入,但是可以透過中心二樓的望遠鏡或賞鳥小屋來觀察裡頭的狀況。
關渡自然公園 位於淡水河與基隆河交匯處 ,即臺北盆地關渡平原西南隅的低窪地,是有名的水鳥觀賞及沼澤生物觀察區,其南側堤外,是一大片水筆仔紅樹林沼澤地。堤防內的關渡自然公園面積共有57公頃,由於地勢過低,多處積水形成淺水地、泥灘地,而逐漸演變成為草澤濕地,加上部份農田廢耕,及棄土堆置改變部份地貌,致使園區內的植物演替成水生、濕生與旱生等各種不同群落,提供多樣化的生物生存空間。每年春、秋季節,成千上萬的水鳥以此為南遷北返的重要補給站或度冬地。1981年,隨著賞鳥活動的推展,人們逐漸體認自然的價值,同時也感受到許多環境已遭破壞,許多保育人士於是催生關渡自然公園。在歷經了七任市長後,關渡自然公園於2001年正式開園。
在這裡無論是正規型的學校教育,或非正規型的社會教育,皆可以在關渡自然公園產出,更多的民眾得以透過關渡自然公園學習與體驗溼地種種美好事物,更成為學校教師推動環境教育活動、政府推動環境教育研習以及機關團體進行環境教育訓練的充電教室及協力幫手。
 
===歷史風華===
1983年9月臺北市政府將關渡堤防以南至社子島頂端的基隆河口兩岸草澤區,公告為「北市關渡水鳥生態保育區」。
1985年林曜松推動將關渡地區成立結合野鳥保護及教育休閒的「自然公園」概念,在 [[ 許水德 ]] 市長任內展開規劃工作。同年10月,由臺北賞鳥會舉辦關渡水鳥季活動讓關渡賞鳥活動成名。
1986年6月27日成立「關渡自然保留區」,由臺北市政府建設局管理。
===動植物分布===
關渡自然保留區為感潮的河口濕地,常見的有水筆仔紅樹林、 [[ 蘆葦 ]] [[ 茳茳鹹草 ]] [[ 彈塗魚 ]] [[ 招潮蟹 ]] 、魚類與泥地裡的底棲無脊椎動物,提供水鳥良好的棲息環境與豐富的食物來源,成為良好的候鳥棲息場所,夏季有鷺科及秧雞科鳥類繁殖;水磨坑溪則為人工濕地。
關渡自然公園則以淡水及半鹹水的池塘、草澤、稻田及與土丘所構成。植物種類超過200種,鳥類、兩棲、爬蟲、魚類、哺乳類、多毛類、螺類、蝦、蟹及昆蟲等動物記錄達830種;其中鳥類依據1998~2000年的調查為124種,歷年累積的紀錄則多達229種,為重要鳥類棲地(IBA)。哺乳類至少記錄到10種,其中最特別的是 [[ 黃鼠狼]]( [[ 華南鼬]])的發現;爬蟲類則有 [[ 斯文豪氏攀蜥 ]] [[ 印度蜓蜥 ]] [[ 臭青公 ]] [[ 赤背松柏根 ]] [[ 柴棺龜 ]] 及鱉等;兩棲類主要出現於堤防內關渡自然公園內,包括 [[ 拉都希氏蛙 ]] [[ 長腳赤蛙 ]] 等;魚類主要有 [[ 彈塗魚 ]] [[ 六帶鰺 ]] [[ 大眼海鰱 ]] [[ 花身雞魚 ]] 等;無脊椎動物則發現於泥沙河岸及紅樹林區,包括招潮蟹、 [[ 圓蚌 ]] [[ 台灣蜆 ]] [[ 海蜷 ]] [[ 文蛤 ]] [[ 玉黍螺 ]] 等。<ref>[https://[[ ]]wetland.e-info.org.tw/file/north/74 關渡自然保留區(關渡濕地):臺北市唯一自然保留區]</ref>
===大臺北的生物樂園-關渡濕地===
你知道,關渡是個怎麼樣的地方嗎?也許,你曾經來過關渡堤防賞鳥,也許,你曾經到過 [[ 關渡宮 ]] 拜拜,吃過廟口的小吃。關渡濕地位於北台灣淡水河和基隆河的交會處,距離淡水河出海口約十公里。多樣化的生態環境,也讓動、植物形態與種類也相對地豐富。
老關渡原本是北台灣地勢較低的大平原,潮來潮往的原因也造就了濕地的地形,自然的生態豐富;一畦畦油綠的稻田、飽滿的稻穗讓農民溫飽,魚蝦貝類舉手可得,漁民生活自足自滿,也因為鴨子食物充足,還造就了風靡至今的關渡鹹鴨蛋。由於食物豐富,周圍的山脈擋住了寒冷的東北季風,台灣又正好位於 [[ 太平洋 ]] 鳥類遷徙路線中。種種因素的堆積,使得關渡受到候鳥的青睞,更是東亞大陸邊緣候鳥遷徙的重要駐足之地
===台北最早開發的地方&「東亞鳥類第一人」史溫侯===
台北盆地的開發,便是由淡水開始。由於陸路不便,充滿瘴癘及番人,不論是 [[ 西班牙 ]] 人、 [[ 荷蘭 ]] 人,或是漢人,在開墾台北盆地的時候,都是從淡水河的出海口開始,慢慢往內陸墾殖。關渡位於淡水河三大支流最後的匯流處,距離出海口淡水又近,因此成為開發初期重要的城鎮之一。
西元1860年,滿清政府打了敗仗簽訂「 [[ 北京條約 ]] 」,其中一條是開放港口通商,而台灣的淡水也名列其中。在這之後,許多西洋的探險家、博物學者才能夠到台灣來進行研究,一睹神秘的福爾摩沙的風采。這些人當中,有一位英國博物學家,名叫史溫候(Robert Swinhoe)。
根據 [[ 劉克襄 ]] 先生在《關渡生命》書中的描述:……史溫候進入淡水河時為四月,正是水鳥北返棲息的高潮季節。他不僅記錄了六隻罕見的朱鷺(日本已定為保護鳥,臺灣則早已絕跡),同時看見數以萬計的水鳥與野鴨飛舞滿天,鳴聲不斷。在此之前,史溫候曾在臺灣南部作過鳥類調查。他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眼前的景觀。後來,他認定這裡是臺灣最大而且完整的沼澤地帶。史溫候不僅看到河下游生長著紅樹林,上游還有一處地形複雜的沼澤區,而這個沼澤區就是關渡。
c.65歲(含)以上之長者
d.每年度專案簽約的合作單位或學校團體,如持青輔會青年旅遊卡者。
 
4. 年票
可於購買日起一年之內無限次數入園參觀。
(2)憑年票於中心咖啡鴨咖啡廳消費可享95折優惠,且於非假日享有停車半價優惠。
 
5. 免購票
8,29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