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關渡自然公園

增加 3,51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在這裡無論是正規型的學校教育,或非正規型的社會教育,皆可以在關渡自然公園產出,更多的民眾得以透過關渡自然公園學習與體驗溼地種種美好事物,更成為學校教師推動環境教育活動、政府推動環境教育研習以及機關團體進行環境教育訓練的充電教室及協力幫手。
 
===歷史風華===
清朝初年(約西元1700年),此區域為一大片水域。清朝光緒年間(約1875年)開墾成為農地。
 
1955年後由於臺北盆地抽取地下水產生地磐下陷的情形,加上基隆河改道,此區域水患頻仍。
 
1968年修築關渡堤防後,堤防外農地逐漸廢耕,加上淡水河抽砂以及海水入侵,使堤防外區域形成沼澤地。
 
有傑克·摩爾(Jack Moll)、布雷克喬(K. T. Blackshaw)及威廉·湯瑪士(William Thomas)等3位美國人於1971年開始在臺灣賞鳥並帶動風氣,而關渡宮正前方這片位於淡水河與基隆河交會口右岸的濕地與候鳥棲地便成為賞鳥人士注目的焦點。
 
1978年水筆仔開始在堤外生長形成紅樹林。
 
由於人為開發使環境遭到破壞,自1981年4月開始有保育人士臺北賞鳥會張根巽投書臺北市政府要求成立保護區以保護此處豐富的生態環境,受到當時市長李登輝重視。
 
1983年9月臺北市政府將關渡堤防以南至社子島頂端的基隆河口兩岸草澤區,公告為「北市關渡水鳥生態保育區」。
 
1985年林曜松推動將關渡地區成立結合野鳥保護及教育休閒的「自然公園」概念,在許水德市長任內展開規劃工作。同年10月,由臺北賞鳥會舉辦關渡水鳥季活動讓關渡賞鳥活動成名。
 
1986年6月27日成立「關渡自然保留區」,由臺北市政府建設局管理。
 
1986年至1991年,關渡自然公園的成立進入黑暗期。由於自然公園成立案併入關渡平原開發案遭到民眾反對,加上垃圾、廢土濫倒,輕航機、水上摩托車入侵等自然環境破壞,觀察到的鳥類種類由139種減為47種。
 
經過臺北市野鳥學會不斷的陳情遊說與催生活動加上例年水鳥季的舉辦推廣民眾對環境保育的認知,直到1996年臺北市政府才成立「關渡自然公園」正式由官方界定保護區範圍以保護自然的濕地淨土並提供作為保育、教育、休閒及研究的場所。
 
2001年12月1日,臺北市政府委由社團法人臺北市野鳥學會2經營管理關渡自然公園
 
 
===動植物分布===
關渡自然保留區為感潮的河口濕地,常見的有水筆仔紅樹林、蘆葦、茳茳鹹草、彈塗魚、招潮蟹、魚類與泥地裡的底棲無脊椎動物,提供水鳥良好的棲息環境與豐富的食物來源,成為良好的候鳥棲息場所,夏季有鷺科及秧雞科鳥類繁殖;水磨坑溪則為人工濕地。
 
 
關渡自然公園則以淡水及半鹹水的池塘、草澤、稻田及與土丘所構成。植物種類超過200種,鳥類、兩棲、爬蟲、魚類、哺乳類、多毛類、螺類、蝦、蟹及昆蟲等動物記錄達830種;其中鳥類依據1998~2000年的調查為124種,歷年累積的紀錄則多達229種,為重要鳥類棲地(IBA)。哺乳類至少記錄到10種,其中最特別的是黃鼠狼(華南鼬)的發現;爬蟲類則有斯文豪氏攀蜥、印度蜓蜥、臭青公、赤背松柏根、柴棺龜及鱉等;兩棲類主要出現於堤防內關渡自然公園內,包括拉都希氏蛙、長腳赤蛙等;魚類主要有彈塗魚、六帶鰺、大眼海鰱及花身雞魚等;無脊椎動物則發現於泥沙河岸及紅樹林區,包括招潮蟹、圓蚌、台灣蜆、海蜷、文蛤及玉黍螺等。<ref>[https://wetland.e-info.org.tw/file/north/74 關渡自然保留區(關渡濕地):臺北市唯一自然保留區]</ref>
8,29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