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關野貞」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拿掉來源有疑慮之圖片)
成就
行 26: 行 26:
 
 一生致力於文化遺產保存與建築調查研究,其成就包括了發現奈良平城宮跡内的建築配置;提出法隆寺非再建論<ref>〈法隆寺金堂、塔婆及中門非再建論〉《建築雑誌》218號,1905年,頁67-82</ref>;1915年起陸續出版《朝鮮古蹟圖譜》共15冊,於1917年獲贈法國漢學家[[儒蓮]](Stanislas Aignan Julien)的賞金<ref name ="年鑑"/>。
 
 一生致力於文化遺產保存與建築調查研究,其成就包括了發現奈良平城宮跡内的建築配置;提出法隆寺非再建論<ref>〈法隆寺金堂、塔婆及中門非再建論〉《建築雑誌》218號,1905年,頁67-82</ref>;1915年起陸續出版《朝鮮古蹟圖譜》共15冊,於1917年獲贈法國漢學家[[儒蓮]](Stanislas Aignan Julien)的賞金<ref name ="年鑑"/>。
 
 其建築設計主張:「以到目前為止的日本建築所表現的趣味精神作為基礎,再參考西洋式、回教式、印度式或中國式,......經過消化,塑造出一種清新的國民樣式。<ref>藤森照信,《日本近代建築》,五南,2008,頁227。</ref>」
 
 其建築設計主張:「以到目前為止的日本建築所表現的趣味精神作為基礎,再參考西洋式、回教式、印度式或中國式,......經過消化,塑造出一種清新的國民樣式。<ref>藤森照信,《日本近代建築》,五南,2008,頁227。</ref>」
<br>
+
 
[https://narakanko-enjoy.com/?p=13832 <img src="https://narakanko-enjoy.com/wp-content/uploads/2018/03/P3110049.jpg" alt="關野貞的建築設計" width="250px" title="關野貞設計的舊奈良物產陳列所" > <br> 舊奈良物產陳列所 圖片來自奈良まちあるき風景紀行]
 
 
== 參考來源 ==
 
== 參考來源 ==
 
{{reflist}}
 
{{reflist}}
 
[[category:日本建築師]]
 
[[category:日本建築師]]

於 2018年11月11日 (日) 10:50 的修訂

せきの ただし
関野 貞
出生 (1868-01-09) 1868年1月9日(156歲)
(舊曆慶應3年12月15日)
越後國中頸城郡高田町
(現・新潟縣上越市)
逝世 1868年1月9日(1868-01-09)(-68歲)
國籍 日本
母校 帝國大學工科大學
職業 建築史學者、建築家
知名作品 舊奈良縣物產陳列所
《朝鮮古蹟圖譜》
兒女 關野克

關野貞(日語漢字:関野 貞,1868年1月9日-1935年7月29日),日本建築史家、東京帝國大學名譽教授。生平致力於文化遺產的保存以及建築史研究,出版許多相關著作,是美術史、考古學的大家。也有建築作品留世,如:奈良縣物產陳列所(今:奈良國立博物館佛教美術資料研究中心)。

生平

1868年出生於越後國(現新潟縣),是高田藩士關野峻節的次男,1895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造家學科(建築學系),後參與辰野金吾所指揮的日本銀行新建工程設計,翌年擔任東京美術學校講師,教導建築裝飾和用器畫報;與伊東忠太相談後,負責內務省所委託的〈古社寺保存計畫〉,並認為現場實地保存的重要,之後擔任奈良縣技師,負責了新薬師寺本堂、唐招提寺金堂、薬師寺東塔、東大寺法華堂、興福寺五重塔...等等奈良佛寺的修建工程。1902起,陸續前往韓國、中國、歐美出差,對朝鮮、中國等等古代美術、建築進行了研究。1928年退休辭官,1935年因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逝於東京帝國大學附屬醫院[1][2]

成就

一生致力於文化遺產保存與建築調查研究,其成就包括了發現奈良平城宮跡內的建築配置;提出法隆寺非再建論[3];1915年起陸續出版《朝鮮古蹟圖譜》共15冊,於1917年獲贈法國漢學家儒蓮(Stanislas Aignan Julien)的賞金[2]。 其建築設計主張:「以到目前為止的日本建築所表現的趣味精神作為基礎,再參考西洋式、回教式、印度式或中國式,......經過消化,塑造出一種清新的國民樣式。[4]

參考來源

  1. 藤井恵介,〈関野貞の足跡〉(原載於:藤井恵介・早乙女雅博・角田真弓・西秋良宏編『関野貞アジア踏査』、東京大學綜合研究博物館、2005年。)
  2. 2.0 2.1 《日本美術年鑑》昭和11年版(128-129頁)
  3. 〈法隆寺金堂、塔婆及中門非再建論〉《建築雑誌》218號,1905年,頁67-82
  4. 藤森照信,《日本近代建築》,五南,2008,頁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