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关键种或关键物种(又直译基石种或基石物种)是指对环境的影响与其生物量不成比例的物种。[1]这些物种对保持生态群落的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影响着生态系统中其他许多生物,并决定了群落中各种物种的种类与数量。
关键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类似于拱心石在拱形建筑中的作用。虽然在拱形建筑中拱心石受到的压力最小,但失去拱心石的话拱形建筑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此类似,如果失去关键种,生态系统就会经历剧烈的变化,尽管从生物量或生产力 (生态学)来衡量其只占了生态系统的一小部分。
关键种是保护生物学中一个十分流行的概念。
简介
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有一些种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它们的生物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比例,这些种类称为关键种。关键种与优势种都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方面起重要作用,区别在于关键种的生物量比例小,而优势种的生物量大。根据关键种的作用方式,大致可以划分出以下类型:关键捕食者、关键猎物、关键植食者、关键资源、关键竞争者、关键共生者、关键病原体/寄生物、关键修饰者。
概念提出
1962-1964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Paine在Mukkaw海湾及加利福尼亚等地的岩石潮问带,进行了海洋生物群落的捕食关系及物种多样性研究。去除群落中的捕食者海星(Pisaster ocbraceus)后,原为被捕食者的贻贝(Banlaus glandula)随即占据了大部分领域,其空间占有率由60%增加到80% .但9个月后,贻贝又被牡蛎(Mytilus californianu )和藤壶(Mitella polimerus)所排挤。底栖藻类、附生植物、软体动物由于缺乏适宜空间或食物而消失,群落系统组成由15个物种降至8个物种,营养关系变得简单化。
Paine 的实验表明,群落中单一物种(如这里的贻贝) 对必要生存条件(如空间) 的垄断往往受到捕食者(如海星) 的阻止,这种阻止效率以及捕食者的数量影响着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若捕食者缺失或实验性地移走,系统的多样性将降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位于食物链上端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性和高的物种多样性。
参考文献
- ↑ Paine, R.T. A Conversation on Refining the Concept of Keystone Species. Conservation Biology. 1995, 9 (4): 962–964. doi:10.1046/j.1523-1739.1995.0904096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