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门静脉 |
门静脉,包括肝门静脉和垂体门静脉。肝门静脉由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注入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汇合而成,回收来自腹腔脏器的血液。门静脉内没有瓣膜,因此当门静脉高压时,血液则可经属支逆流。
基本信息
- 中文名:门静脉
- 分类:肝门静脉和垂体门静脉
- 尺寸:成人的门静脉长约8cm
- 来 源:起源于腹腔消化器官
目录
简介
概述
主要属支
门静脉内径正常值
门静脉疾病
▪ 门静脉疾病类型
▪ 门静脉血栓
▪ 症状和体征
▪ 诊断和治疗
简介
门静脉包括肝门静脉和垂体门静脉。
成人的门静脉长约8cm,直径约1.5厘米,由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在胰头后方汇成,斜向右上行,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游离缘内,居于胆总管和肝固有动脉的后方,上行至第一肝门,分为左、右二支入肝,在肝内反复分支,最后形成小叶间静脉,与肝动脉的分支小叶间动脉共同汇入肝血窦。
概述
门静脉起源于腹腔消化器官(消化管和胰)、脾等的毛细血管,经逐级汇集最后形成门静脉,是肝脏血液的主要来源(约占70%)。门静脉入肝后再反复分支最后汇入肝血窦,因此是介于两端毛细血管间的静脉系。
门静脉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处,位于肝动脉和胆总管后方。在肝十二指肠韧带游离缘,一般没有门静脉的属支。在十二指肠第一部后方,有来自胃、胰十二指肠的静脉直接注入门静脉。在第一肝门的位置,门静脉分为粗短的右干和细长的左干,门静脉左干和右干分别发出1-3条小静脉至尾状叶至左右段,有部分病人的右前叶门静脉也直接从门静脉主干发出,或来自门静脉左干的横部。
门静脉在胰颈后方约相当于第二腰椎高度,下腔静脉的前方,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以直角汇成。肠系膜下静脉汇入脾静脉者占52.02%;肠系膜下静脉汇入肠系膜上静脉者占24.60%;或由脾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共同汇成门静脉,占13.29%。
主要属支
(一)肠系膜上静脉,位于同名动脉的右侧并与之伴行,除收集同名动脉分布区的血液外,还收纳胃十二肠动脉分布区的血液。
(二)脾静脉,由脾的数支静脉全盛,在胰腺后方走行,除收集同名动脉分布区的血液外,还接受肠系膜下静脉的汇入。
(三)肠系膜下静脉,收纳同名动脉分布区的血液,居于同名动脉的左侧,在胰腺后面汇入脾静脉,有时汇入肠系膜上静脉或直接汇入门静脉(在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汇合的交角处)。
(四)胃左静脉,胃冠状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并收集同名动脉分布区的血液,沿胃小弯左行再转向右后汇入门静脉干。在贲门处食管静脉丛有小支汇入胃左静脉,其主支食管静脉汇入奇静脉或半奇静脉,从而使门静脉系和上腔静脉系沟通。
(五)胃右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汇入门静脉干。胃右静脉常接受幽门前静脉的汇入,该静脉在手术中常用以做为确定幽门的标志。
(六)胆囊静脉,收集胆囊壁的血液,汇入门静脉干或其右支。
(七)附脐静脉,为数条细小的静脉,起于脐周静脉网,沿肝圆韧带走行,汇入门静脉或其左支。
门静脉内径正常值
正常人肝的门静脉主干的内径一般为0.6-1.0cm,最大可达1.5cm。正常人在深吸气时门脉内径有所扩张,因为吸气时膈肌压迫肝脏,肝内血液流出受阻,而深呼气时门脉内径则会相应缩小。目前B超检查提示门脉高压的标准是≥1.3cm。门脉高压时门脉及其属支内径随呼吸变化的幅度减弱或消失。
门静脉疾病
门静脉疾病类型
门静脉先天性异常(如闭锁)是由于卵黄静脉及其腹侧吻合支异常闭锁所致。门静脉多腔样变一般于出生后不久出现,是由于出生后血栓形成继而再通,形成新的管腔的结果。门静脉血管瘤极为罕见。
结节状再生性增生是一种少见疾病,肝细胞增生病灶在肝内随处可见,并与门脉高压形成有关。这些肝细胞结节被认为是由血管炎所致,可引起缺血性损伤和压迫中央静脉。
门静脉血栓
门静脉血栓(PVT)可发生于门静脉的任何一段。半数以上的病例病因不明,但可能与全身或局部感染(如化脓性门静脉炎,胆囊炎,邻近部位的淋巴结炎,胰腺炎和肝脓肿)有关。PVT可发生于10%的肝硬化患者并常并发于肝细胞癌病例。PVT还可发生于妊娠(特别是子痫患者)和引起门静脉淤血的患者(如肝静脉阻塞,慢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胰腺,胃或其他部位肿瘤侵袭门静脉时也可引起PVT。与Budd-Chiari综合征相似,有血栓形成倾向的血液学情况也可导致PVT。它也可见于肝胆手术或脾脏切除术后。
症状和体征
PVT的临床后果取决于血栓形成的部位,范围,进展速度及原发性肝病的性质。门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肝硬化或节段性萎缩,若同时合并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则可急性致死。约1/3患者门脉血栓形成缓慢,可形成侧支循环,而且门静脉可再通(门脉多腔转行),但最终仍进展为门脉高压。在新生儿,脱水和多种炎症可导致PVT,然而依据侧支循环的情况,门静脉高压可至儿童后期才出现。结节状再生性增生是一种少见的疾病,肝细胞增生性病灶在肝内随处可见,并与门脉高压相关。这些肝细胞结节被认为是由血管炎所致,引起缺血性损伤和中央静脉压迫。
原发病(如肝细胞癌)的症状可表现得比较明显,食道曲张静脉出血多见。如果肝功能正常,患者往往能忍受反复的小出血;脾肿大是其主要特征,在儿童尤为明显。一般无腹水。
诊断和治疗
存在门脉高压而肝功能正常时应怀疑PVT的存在。超声和CT有助于诊断,但确诊有赖于血管造影(如经脾门静脉造影,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的静脉相)或MRI。 在急性PVT患者,因血凝块已形成,抗凝剂治疗已属太晚,但它可防止血凝块的播散。对慢性PVT患者,可予保守治疗。对食道静脉曲张出血应首选内镜下食道静脉栓塞术;门脉系统外科减压术存在较多问题,因为常无适于作恰当分流的静脉。如果脾静脉尚未阻塞,可选作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如果此举失败,可行肠系膜-腔静脉分流术。由于小静脉更易形成血栓,故儿童分流术应尽量延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