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荷(楊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問荷》是中國當代作家楊蕊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問荷
一線天附近還存留着大片荷葉,讓遊人失意中多了些看秋的興致。芰荷可衣亦可食,有心的人將與荷有關的事物皆做成美味。這荷花瓣油炸後缺少了荷花的清氣,剛冒芽的荷葉涼拌後最美味,荷葉熬出的粥同樣清爽可口,更不用說做成美味的蓮子羹、糯米藕,想想都流口水,只是不知如何可衣,該不會像亞當夏娃隨手拿荷葉如此這般遮擋一番吧!濂溪先生愛蓮獨偏其清,而清朝愛蓮居主人沈復最是雅致,他那可愛的芸娘夜間撮一把綠茶輕輕置於荷花盛開的瓣心中,晨起取而烹之,花馨茶芬靜靜彌散在沈三白的心中,空香沾手,如此也算是歲月靜好吧。
喜歡荷,非為衣食之計,它剛勁與嬌媚雙絕,虛心與紮實共生,令人從心底折服,今人該是需要多少傾心的關注,才能觸碰到它的心靈?
荷的柔與剛真是上天的造化,縱讀千遍,也不厭倦。看過無數畫家的荷,大千居士筆下最多嫵媚和莽蒼之氣,舒展無囿,如民國時的女子,林徽因抑或陸小曼,亭亭淨植,宛在水中央,是荷塘中的大境界。東方的花鳥畫絕不似西方的靜物畫,筆墨形色間更多是意的表達——意境,意趣,意在筆先,意味綿長……無論盛夏,還是晚秋,荷塘里不論大景小景,皆能入畫,大景寬適足以養神,小景清雅亦能怡情,甚至因小見大,由淺入深,去想象更開闊深邃的境界。面對滿塘秋荷,思忖畫荷太過工致便有陰柔之氣,太過寫意則少了荷的雅韻,如此看清代南田先生筆下的沒骨荷花,墨色淋漓,柔而不媚,雅而不俗,不受俗世煩擾,更少煙火氣。惲氏書畫雙絕,雖然得到時人推崇,但依舊不能解決生活上的窘迫,對最初流連于山水間的畫家來說,只能藉助後期荷塘中花鳥的形色增添些許生氣。今日看這舊年墨色在故紙上泛出別樣的光澤,畫家以平靜筆觸細細描出心靈深處的一聲低吟:露天真氣則不落一絲塵垢,如雨後天青雲破處。
夏日翠綠的浮萍臥在水面,似乎東遊西逛,其實根在泥中,遠走不了,就像傳統文化深埋在畫家的心底,即便在異鄉也流露着中國文化的氣息,這「氣息」二字,調理着畫面,使其暢通,不阻塞,可以遊刃有餘地揮動大筆,疏浚墨色,如此也便成為主宰中國畫精神的關捩。
如今冬的氣息越來越近了,乾枯的荷葉色澤隨之變得愈加穩重。年年觀荷荷不同,只有今日似能看到荷花初開的花瓣間,唐寅筆下的軟玉枝下忸怩出荷花莖的妖嬈,此處驚鴻所至,舉目望斷南飛鷗鷺,似已不知所往,但會有一隻誤入尺幅畫中,留待後人慢慢賞玩。
前年院中植兩株荷花,一紅一白,染得一院花草芬芳。畫室久坐累了,凝視荷花缸中優遊的魚兒,獨自注視,對藝術的感念不自主地流淌在筆下。回眼看幾步大的庭院,花竹娟秀,草葉卷舒,或是與友一同品味荷的馨香,看瀟瀟細竹風中搖擺,聽雨打芭蕉細碎的清音,生命登時變得豐滿而美麗,此時發現尋找生命的會心處不在遠,勺水亦有曲處,挑山工上山的路是曲折走上去的,每日臨寫鐵線篆的筆法,亦是曲中求直,這不同的凹凸之形下有的是生命的節奏與韻致,更是生命中最平白智慧的體現。
畫荷之餘,看一堆蟬的衣服散落在畫案上枯荷間,似能聽到不休的鳴叫。那些藝術形式自然的流露,在秋後簌簌而下的落葉間,令人感懷唏噓,不能忘卻,間有一絲落寞與冷寂,四顧無人,闃然無聲,寂寥空曠。南朝王籍「蟬噪林愈靜」一語倒來得貼切,那靜與淨本一體,以此蟬便與那蓮兒似乎有了對接,其實那靜中稍有一絲的不安分,才使蟬咬破軀殼完成羽化的過程變得更為生動。
作者簡介
楊蕊,字含英,筆名赭石,河北省滄州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