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關白信良人上書請討之誌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聞關白信良人上書請討之誌喜》是一首中國古詩,中國是一個詩歌的王國,不僅人人愛讀詩,還喜歡寫詩。詩的最高峰出現在唐朝,詞的最高峰出現在宋朝。
中國的古代詩歌,一般稱作舊詩,是指用文言文和傳統格律[1]創作的詩,是廣義的中國古代詩歌,可以包括各種中國古代的韻文。如賦、詞、曲等,狹義則僅包括古體詩和近體詩,是人類許多民族在語言的發展中產生的一種文化表現形式。
“ |
海寇無端欲弄兵,滿廷文武策誰成。 兒夫自有終軍志,未必中朝許請纓。 |
” |
— [明代]林娙 |
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亦稱「古詩」「古風」。這種詩體產生較早,唐以前各種形式的詩歌都是古體詩,唐以後把凡不遵守近體詩規則的詩歌也叫作古體詩。這種詩體依據每句字數的不同可分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唐以後五言和七言古體詩成為主流,簡稱「五古」「七古」。五古主要從漢代五言詩發展而來,七古則是從七言和雜言歌行發展而來。雜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者,但一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
古體詩的特點:章無定句,句無定字,句式可整可散,篇幅可長可短,每句字數可多可少。不講平仄,不講對仗。用韻押韻,自由靈活。一般押寬韻,大多是隔句押韻,韻腳可平可仄,而且可以換韻。樂府詩是古體詩的一種。樂府,原為漢武帝劉徹設立的專管音樂的官署,因兼及創作和搜集民間詩歌、樂曲,後遂稱這類詩歌為「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它除要求配樂歌唱外,其形式和古體詩沒有區別。後世將魏晉至唐可以入樂的詩歌和後人襲用樂府題名仿作的不合樂的作品,統稱樂府。宋元以後,配樂歌唱的詞、散曲等,有時亦稱樂府。
近體詩,亦稱「今體詩」。中國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與「古體詩」相對而言。包括律詩、絕句和排律。由於有嚴格的格律要求,所以人們又把它稱作格律詩[2]。
參考文獻
- ↑ 格律詩,平仄二十八式標準格式 ,搜狐,2018-12-03
- ↑ 國學常識——詩的種類大全,搜狐,201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