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阎良核雕技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阎良核雕技艺

中国的核雕技艺分两大流派:北派和南派。两派又分很多支脉,阎良核雕属北派西安一脉。桃核质地坚硬,不易破碎,雕刻刀具皆由创作者根据多年经验需要特制而成,有剜刀、刻刀、削刀、刮刀等。主要刀法有剜、刻、拨、挑、刮、削等十多种技法。

基本内容

中文名:阎良核雕技艺

地 区: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

分 类:传统手工技艺

材 质:桃核

基本信息

所属地区:陕西·西安·阎良区

遗产编号:Ⅷ—8

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遗产级别:省

申请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西安市阎良区

内容介绍

传承人赵秉科(3张)阎良核雕的工艺过程十分复杂,有几十道之多。首先要备料,而备料则先需要选则纹路清晰,质地良好的桃核,选好后要对桃核表面进行初步的清洗,消毒。为防止刻好的作品变形还要将其放入锅中蒸,然后对桃核表面再次进行仔细的清洗,除掉残余的果肉杂质后,将其放置阴暗处晾干。然后根据桃核的纹路、大小进行构思雕刻,技艺熟练的话可以直接下刀,不熟练的可以用铅笔勾画图形后再行下刀。雕刻时需要雕刻者眼、手、心合一,稍微的差错都可能会前功尽弃。在雕刻的过程中为了使桃核纹路清晰便于观察,需不断用核桃油刷洗。为了防止作品生虫,作品大致成型后还须将桃仁用细针掏净。然后要用砂纸对成型作品进行细致的打磨,俗话称“三分刻,七分工”,这一环节对作品的面世尤为重要。打磨完后再用核桃油浸润擦拭,一件作品这才算圆满完成。

阎良核雕的作品有《一百零八罗汉佛珠》、《长安八景》、《八仙过海》、《龙舟》、《渔家乐》等,每个人物只有米粒大小,五官清晰,造型生动,所刻的舟,船舱有门,船后有锚,锚链环环相扣,令人拍手叫绝。

阎良核雕对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阎良核雕显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枚稀有瑰宝,阎良核雕又深得国外友人的厚爱,对加强国际间民族文化的交流具有着重要意义。

艺术特征

阎良核雕是立体微雕中美冠群芳的一绝,其坚硬柔韧,细密滋润的质地亦若女中娟秀;方寸之间造就乾坤万物,刻写人生百态,又如露凝百华,极尽其美妙,具有悠久性、民间性、独特性、珍贵性多种特征。

一、悠久性:核雕技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名噪文坛的魏学伊《核舟记》的精彩描述看来,核雕艺术在明代已达到了博大与精细相结合的至高水平。

二、民间性:核雕技艺经历了历史的考验琢磨,在民间流传至今,他的作品内容取材于人们的生活,反映了民间的风土人情,把民间故事情节刻画的生动逼真,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有长期蕴藏于民间的生命力。

三、独特性:核雕的独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这种工艺选材独特,需要在小小的果核上表现丰富的故事情节,而且这种材料质地坚硬,中间是空的。二是雕刻物件小耗费时长,例如雕刻一件简单的钟馗护身符熟练者就得需要二到三天的时间 。

四、珍贵性:因雕刻作品工艺精细微小,且耗费时日,得一珍品尤为不易,特别是古时宫庭核雕工艺品,数百年来一直为核雕爱好者收藏。阎良核雕的《一百零八罗汉》、《十马战车》等作品已成为果核雕刻界中的珍品。

历史渊源

核雕亦称果核雕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名噪文坛的魏学伊《核舟记》的精彩描述看来,核雕艺术在明代已达到了博大与精细相结合的至高水平。 我国的核雕技艺分南北两大流派,两派又分很多支脉,阎良核雕属北派西安一脉。此脉源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山东,随时间的推移该技艺流传至西安,由我国著名核雕老艺人孙光明先生传承于阎良的赵秉科形成此脉系,主要以桃核雕刻为主。传说桃木能驱邪灭灾,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桃木刻制成各种制品或图腾,以供人们佩戴,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和平安,而桃核亦是桃木,质地坚硬不易破碎,几百年不会损坏,它贴身佩戴的时间越长就越光润漂亮,使人爱不释手,特别是古时宫廷核雕工艺品,数百年来一直为核雕爱好者收藏。

主要价值

阎良核雕除其特征体现的价值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

一、阎良核雕技艺精美,深受人们喜爱。进一步挖掘、抢救、保护、传承这一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对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二、阎良的核雕作品也深得外国友人的喜爱与赞赏。1993年世界果核雕核协会主席赫伯·迈里特先生鉴于阎良核雕的传承人赵秉科老先生在艺术上的造诣,吸收他为世界核雕协会会员。因此阎良核雕对于我国民间艺术与国际艺术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物品

雕刻主要刀具有:刻刀、剜刀、削刀、刮刀、钻刀

其它器具有:钢针、砂纸、钻子、锉子。

主要作品有:《核舟》、《长安八景》、《十二生肖》、《一百零八罗汉》、《钟馗护身符》、《陕西八大怪》、,《八仙过海》等民间故事作品。

核雕艺术的奇葩—核舟

核舟:是专门用果核雕刻成画船和小舟的民间工艺品,起源于古代,兴盛于明清时期,表明古代工艺的高超境界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核雕技艺中微雕的一种。

明朝有个特殊技艺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将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都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各自具备各自的情态。王叔远就是一位雕刻核舟的艺术高手,他雕刻的“苏轼游赤壁”核舟,后被散文家魏学洢写成《核舟记》一文,生动的描述了这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其中有“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等语句,可以看出核舟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

今天的核舟继承前人精湛的传统技艺,同时融入了新时代的内容和技法,把这一古老而又神奇的民间艺术推向又一个高峰。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核舟表现的多是古代人物,核舟“南湖红船”把写真肖像人物引入核舟创作中,写实刻画了党的一大代表,展现了“日出东方、开天辟地”的伟大创举,当为别开生面,既是古为今用,也是推陈出新,使古老的核舟艺术赋予了新的内涵。河北省秦皇岛市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杨洪武,用5个多月的时间精心刻制了一枚题为“南湖红船”的核舟作品。该核舟选用上好橄榄核为原料,以嘉兴南湖画舫为原型,细致入微的刻画了参加党的一大代表们,在画舫上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瞬间。整个“南湖红船”共刻核舟2、人物12人、小窗10扇、舱室4、壶2、杯皿2、书籍文件5、橹、炉、小桌各1、链环1条、文字128字,此外12人中有5人还佩带了眼镜,均都一一俱足。

核舟《南湖红船》,橄榄核材质,杨洪武先生于2006年6月创作完成,2009年3月12日捐赠中国航海博物馆。 据了解,中国航海博物馆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家国家级航海博物馆,位于上海南汇区东海大桥桥堍、临港新城主城区。

据悉,杨洪武此次捐赠的核舟除《南湖红船》外,还包括《天后娘娘》、《郑成功思念故乡》两件作品。[1]

参考文献

  1. 阎良核雕技艺炎黄风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