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咸 (樂器)
阮咸 (樂器),又名阮、阮琴,中國的撥弦樂器,得名於西晉「竹林七賢」中的阮咸,為古琵琶的一種。古代,此種樂器被稱為秦琵琶,後因曲項琵琶傳入,占用了「琵琶」這一名稱,才以擅長演奏這種樂器的阮咸為名,以人名命名一種樂器,在中國音樂史上,僅此一例[1]。翻閱諸多《竹林七賢圖》,凡是畫到阮咸,皆以其手抱阮為造型。
近代,阮咸得到了許多改革,現代阮音色中正渾厚,依其形制不同而有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低音阮,甚至拉阮(倍低音阮) 的出現,廣泛使用於獨奏及合奏。如同笙在國樂團吹管樂器中扮演的角色,阮以其出色的音響融合性和便於演奏和聲的長處,在國樂團彈撥樂器中占有一席之地。
目錄
沿革
據漢至魏晉時期的文史資料所載,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張騫出使烏孫國(今烏孜別克民族),烏孫王昆彌與漢通婚,烏孫公主出嫁前,漢武帝命懂得音樂的工匠參考琴、箏、築、臥箜篌等創製了一種能在馬上彈奏的樂器,有圓形音箱、直柄、十二柱、四弦,這種樂器便是阮,當時稱「秦琵琶」(唐代杜佑的《通典》、《舊唐書》、《新唐書》中稱秦琵琶或秦漢子)。傳至西晉的時候,因「竹林七賢」中的阮咸擅彈此種琵琶而得名阮咸。約到了唐朝,公元350年前後由西域傳入中原的曲項琵琶大為流行,遂獨占了「琵琶」這一名稱;這類直柄圓形的琶琶則稱阮咸。直到清代,阮雖仍保持着古制,但音域只有1個多八度,在民間流行的舊式阮,則退化為兩條或三條弦。
1950年代以來,改良古阮咸為4根弦24品,並用鋼弦,並且形成阮樂器系列,包括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音阮。香港中樂團並以高音阮取代柳琴。由於阮的古曲譜均失傳,所以沒有傳統樂曲。但是現代作曲家為演奏阮,尤其中阮創作了很多樂曲;1987年劉星創作的《雲南回憶》中阮協奏曲,奠定了阮獨奏樂器的地位。
阮咸其人
驚世駭俗
阮咸是西晉著名的文學家和音樂家,他是阮籍的侄子,出身貧寒,但他學識豐富,性格陽光開朗。當時民間有個風俗,每年的七月初七,各家都要把自家的箱子打開,把箱子裡的衣服和被褥拿到太陽下晾曬,這樣的行為有兩層含義,一是為了散發潮氣,防止霉變,再一個含義就有炫富的意思了,北阮為高檔住宅區,晾曬日到處是花花綠綠,各式各樣的衣物,有綾羅綢緞,有繁錦繡織,也會有棉麻布衣,俗話說,穿衣吃飯晾家當,自然也不乏攀比心理。
而阮咸呢,住在馬路對過的南阮,這裡是貧民區,居民吃飯都是問題,更別提曬寶貝了,阮咸呢,拿出幾條大褲衩搭在高高的竹竿上,索性跟着對面的富人區湊然鬧。他的另類做法當然非常吸引眼球,可他根本不在乎別人譏笑的目光,還泰然自若的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2]」阮咸沒有因為家境不好而感到不堪和自卑,因為他認為,富有不是可以誇耀的資本,貧寒也不是什麼恥辱的事情,人活於世,流傳青史的是人的德行和學識。甘於清貧,不卑不亢,不與世間凡俗同流,阮咸這樣的精神境界,古今適用。
阮鹹的酒量非常大,大到什麼程度呢?聚會的時候用杯子不能盡興,就用大瓮來盛酒,阮氏家族裡的人都喜歡席地而坐,對面豪飲,或許這樣的場面太過熱鬧了吧,許多豬也聞着酒糟味顛顛的跑來了,紛紛把頭伸進瓮裡面,加入到飲酒的行列,而阮咸也不嫌棄,乾脆和豬痛快酣暢的搶着飲酒,阮鹹的「與豬共飲」為名士放誕,驚世駭俗的標誌性事件,有人覺得阮咸具有魏晉風度,放任曠達,敢於摒棄封建禮教,可有人認為他縱情越禮,頗有腹誹,他的叔父阮籍也認為此舉不可取,明人王世懋則稱其「無人道矣」,表示鄙棄。
阮鹹的姑母家有一個鮮卑族的婢女,阮咸非常喜歡她。這一年他為母親守喪時,恰巧姑母要遷居到外地。之前說過給他留下這個女子的,可是走的時候,姑母卻帶走了婢女,可能是考慮到阮咸正在守孝吧。阮咸聽說後,趕緊借了一頭驢子,穿着孝服,去把那個婢女追了回來。還說:「傳宗接代的人不能失去!」這位婢女後來成為他的妻子,就是阮孚的母親。
音樂才是他生命的盛景
西晉開國功臣荀勖也是音律學家,精通樂理,他創製了十二支新律用的笛子,調整樂律,規範雅樂。每當殿堂奏樂,公事聚會,他都會親自調整五音,監督演奏。眾人交口稱讚的時候,阮咸反而提出意見,他說荀勖的新律調子太高,不和諧,阮咸認為這是因為古今尺度長短不同造成的,所以荀勖的新律不合雅樂的規範,不能體現盛德的至和之音。荀勖聽了心裡很不高興,所以忌憚阮咸,之後找了個藉口把阮咸調出朝廷,任始平太守。晉武帝也認為阮咸好酒虛浮,於是順水推舟,從此再也沒有提拔他。本來阮鹹的官職就是山濤幫他謀的一個閒職,沒啥實權,如此以來,阮咸也不強求,隨遇而安,淡薄終老。
後來出土了一把周代的玉尺,這便是天下的標準尺,荀勖用它來校正自己所製作的鐘鼓,金石,絲竹等樂器,發現都短了一黍,這時的荀勖真心佩服阮咸不愧為「妙達八音」和「神解」之譽。於是,荀勖又開始修正樂器,可惜直到去世都沒有完成他的事業。
後人敬仰
武則天在位時,蜀人蒯朗發掘古墓得到一銅器,器身正圓似琵琶,這件樂器與晉代《竹林七賢圖》中阮咸彈的那件樂器十分相似,當朝太常少卿元澹精通音律,他說:「此阮咸所作器也。」就用木頭重新製作了一把,其聲高雅,結構是直柄木製圓形共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樂家將這個樂器命名為「阮咸」,現簡稱「阮」,因為阮咸,因為歷史機緣,這種特殊的樂器首先從統稱琵琶的彈撥樂器大家族中脫離出來,擁有了自己獨立的名字。
唐朝時期,上至宮廷,下到民間,從音樂家到民間藝人,彈奏琵琶是一種時尚,白居易曾在詩中寫到:「掩抑復淒清,非琴不是箏。還彈樂府曲,別占阮家名。古調何人識,初聞滿座驚。[3]」
阮鹹的發展在唐代也最為成熟,阮的形制也最規範,可惜,在中國並沒有當時的典藏,華人若想看到這種盛唐時期的經典樂器,只能前往日本的正倉院了。
演奏方法
阮咸一般為坐姿演奏,琴身置於大腿上且抱於胸前[4],左手按弦,右手持用尼龍等材料製成的撥片彈奏。在1980年代之前以假甲演奏為主流,但由於琴弦張力較大,逐漸被用撥片彈奏的方法替代。但是由於阮的復興仍在起步階段,所以各家的演奏方法均有差異,目前還未形式統一的演奏方法。
阮的演奏技巧,原來比較簡單。隨着樂器的改革,如今逐步得到豐富。經過演奏者的繼承、實踐、移植和創造,右手的彈法有彈、挑、勾、抹、扣、劃、輪、拂、分、搖、掃、滾等30多種, 左手指法有泛、打、勾、帶、滑、推、拉、吟、紋、揉等10多種。
定弦
* 高音阮:g-d1-g1-d2 |
---|
* 小阮:d-a-d1-a1 |
* 中阮:G-d-g-d1 |
* 大阮:D-A-d-a |
拉阮
視頻
阮咸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竹林七賢之阮咸:一把帶着哭音的琵琶,2013-05-10 學科網
- ↑ 《夜航船》 卷一 天文部:阮咸以長竿大布犢鼻?於上,曰:「未能免俗,聊復爾爾。」 ,國學大師
- ↑ 和令狐僕射小飲聽阮咸 唐代: 白居易,古詩文網
- ↑ 從敦煌壁畫中的琵琶圖像看古琵琶樂器的演化印跡,道客巴巴
- ↑ 如何看待根據大提琴改成的低音樂器,比如拉阮,何氏三圓琴?,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