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科学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75年建校之初就设有的地球物理学专业。地球科学学院现有在校生近1000名,设有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其中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1]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地球物理学是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学院现有1个省级重点学科(固体地球物理学)、1个省级一流专业(地质学)、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地震动力学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地学类专业大学生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2个中国地震局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重点学科、2个校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开始培养地震动力学与地球探测技术、地质资源与灾害地质两个方向的“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教学资源
学院现有教职工50名,其中教授(研究员)7名,副教授(副研究员/高工)19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1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3名。学院建有地震监测预测、地球物理探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球化学、基础地质、新构造与年代学、活断层探测、高温高压等八大模块共20个实验室,占地面积近3000平米,仪器设备1300台套,总值5000余万元,生均仪器设备达到5.0万元,教学仪器设备先进、手段齐全,在国内同类院校达到先进水平;在京津冀一带的天津蓟县、宝坻,北京门头沟、海淀、平谷,辽宁兴城,山西太原,河北三河燕郊、大厂夏垫,秦皇岛柳江盆地,昌黎黄金海岸等地建有十余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并与地震、地调、环保、地矿、应急等行业多家单位在共享教学资源、共建基地、实践指导、岗位实习等方面实现协同创新、协同育人。
科研成果
学院的办学具有鲜明的行业背景和防灾减灾特色,在地震、国土、地矿、环保等领域承担了多项高水平的科技计划项目,开展了大量的技术(社会)服务工作。学院先进的教学理念、雄厚的师资力量、优越的教学资源和条件,有力地保障了学生学到扎实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专业技术技能,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先后承担8项国家自然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3项地震科技星火、20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调计划项目专题, 40项厅局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五年学院教师发表核心期刊以上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48篇,出版各类专著16部,获实用新型专利[2]9项,软件著作权8项。教师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
人才培养
地球科学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行业需求,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变和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组织沟通协调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基本技能、现代技术方法,具备较高的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迄今为止,地球科学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5000余名毕业生,近3年来以30%左右的比例考取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长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北大学、云南大学、中国地震局所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知名院校(所)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主要在地震、地质、国土、城建、环境、信息、教育、服务等领域的科研机构、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工作,许多已经成为各单位的业务骨干或高层管理人员。
视频
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专业解读 勘查技术与工程,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搜狐,2020-11-05
- ↑ 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的区别是什么? ,搜狐,2019-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