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阳山碑材

阳山碑材位于南京江宁区汤山街道西北侧的阳山南坡,是明成祖朱棣为颂扬其父明太祖朱元璋功德而开凿的神功圣德碑遗址,为取此石材,有“天下第一碑”之称,阳山碑材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山碑材原图链接

阳山碑材利用该处山体中完整性好又十分巨大的栖霞灰岩开凿出,由碑座、碑额、碑身三部分构成。将上述三部分按碑式垒起,总高度达78米,总重31167吨,堪称绝世碑材。附近的明文化村,就是以开采阳山碑材为主脉设计建造的,力求再现历史场景。

2020年2月,对全国所有医务工作者实行免费参观游览政策、提供系列免费贴心服务

  • 中文名称:阳山碑材
  • 外文名称:Yangshan Stele
  • 地理位置: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阳山
  •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 开放时间;9:00至17:00
  • 景点级别: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 著名景点:明文化村、 碑座 、碑额、 碑身
  • 文物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2月,对全国所有医务工作者实行免费参观游览政策、提供系列免费贴心服务。[1]

目录

历史背景

朱元璋称帝后,曾立其长子朱标太子,封其他25个儿子为王。但是由于朱标于1392年病逝,年仅38岁。朱元璋死后由其孙朱允炆继皇帝位,即为明惠帝。朱允炆为压制诸王的势力而决定削蕃,而势力强大的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则以清君侧为名,出兵进攻南京政权。[2] 公元1402年,朱棣在太祖朱元璋树立一块石碑,完成明孝陵的全部工程。朱棣为了向百姓表明的对朱元璋的孝心,便开凿阳山的石碑。碑材过大,当初的设计者肯定会想到运输和树立的问题,但设计和施工者无法违抗朱棣的旨意,只能到最后才不得不终止。

大明王朝最大的烂尾工程

永乐四年(1406)9月,当内阁首辅、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缙从巨大的碑身上缓缓地下来后,雄心勃勃、满怀欣喜地向同来察看验收的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内阁成员胡广、翰林学士侍讲内阁成员金幼孜一挥手,下山进城,向永乐皇帝报喜去。经历13个月打拼的“神功圣德碑”雏形已定,战绩辉煌,天下无双。

令人想不到的是随着三位学士的离去,背影在阳山的山凹里消失,随之而来的,是漫山遍野的铁锤敲打的嘈杂声,一下子停止了。往日松树下,那帮凶神恶煞的太监们不见了,征召来的工匠们不见了,唯有新撕开的阳山南坡上,赤裸裸的巨石在阳光下,显得狰狞而恐怖——“神功圣德碑”——阳山碑材,仿佛在向天、向地、向人在诉说着什么!

这巨型“神功圣德碑”,碑座、碑身、碑额树起的总高度达78米,是现存明孝陵四方城“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高度的近9倍。碑座三面已与山体凿离,仅北面与山体相连,底部已开凿,但未贯通。碑额四面已完全与山体凿离,并留有石牙14颗,底部已近开通,已初见雏形。碑身三面已与山体凿离,唯东端与山体连接。北面与山体相距仅2米左右,岩石壁立,形成人工开凿的一线天,底部已基本凿通,仅留下两个支撑点支撑。[3]

巨型神功圣德碑

碑材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经历600年的风雨侵蚀,只有碑座南端已显风化,其它均是完好无损。也许那块风化的部位,就是这块碑想开口说话的地方,想问天问地问你我,这是为什么!现存明孝陵四方城的石碑,是永乐十一年(1413)所建,碑身高6.7米,龟趺高2.17米,总高8.87米。额书“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2746字,是朱律亲自撰文手书。此碑即是阳山碑材的缩小版,仅为阳山碑材的九分之一大小。

为何突然停了下来?据多方史志文献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碑重难移。卧立的三块碑材,除碑座开凿工程较大外,碑身和碑额的工程量已不大,粗坯已近完成。最后停止开采,半途而废,主要原因是碑重难移。碑材为皇陵所用,之前应该有方案,但如何考虑和解决运输问题,后人很难揣测。[4]

本地传说

本地传说方法有二:一为开挖河道,直通紫金山麓,采用河道运输。二为修建大道,冬季泼水成冰,铺设滚本,用人工牵引滑行。不论何种方法,运动如此巨大而沉重的石碑都将是十分困难的。即使现在科技水平发展之高,也很难运输此碑,当事人是怎么考虑的!

本地有一首祖传留下来的民谣:“东流到西流,锁石到坟头。东也流(留),西也流(留),锁石锁坟头。”(东流、西流、锁石、坟头都是附近的村庄名称)。碑材被锁石锁在坟头,成了块死石,永远也出不来了。据传,民谣是周颠散布出来的。明太祖朱元璋曾被周颠戏弄过,永乐皇帝听说后,因而停止了开采。

另一方面是阳山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被放弃,与朱棣意欲迁都北京有直接关系。永乐三年秋八月,命凿碑材;永乐四年秋七月,诏建北京宫殿;永乐七年春二月,帝巡幸北京;永乐八年冬十月,帝还南京;永乐十一年春正月,帝巡幸北京;永乐十四年冬十月,帝还南京。此时永乐皇帝已把精力投入新都城建设和繁杂的巩固政权的工作上,而对于南京诸事,再无精力处理。随着内部矛盾的缓和,永乐皇帝根基渐牢,“颂扬”工程的政治意义渐淡。

阳山碑材,大明王朝最大的烂尾工程,到底为何!只有永乐皇帝自己能够回答。其实,世间万物,阴阳协调才会自然和谐。如此巨大的阳山碑材,你就是叱咤风云的朱棣又能如何!再阳刚,用力过猛,也会阴阳失衡的。陌山碑材,天字一号工程,也是只能成为烂尾工程![5]

碑材来历

阳山碑材系明成祖为其父朱元璋树碑而开凿的巨型石材。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夺得侄儿朱允炆的帝位,为了笼络人心,稳定政局,就决定要一巨型石碑以表朱元璋的功德。

于是,他征集了全国万余工匠依阳山南麓开凿碑材三块。

其中碑座石材高13米,宽16米,长30.35米,重达1.6万吨;碑身石材长49.40米,宽4.4米,高10.7米,重约9千吨左右;碑额石材高10米,长20.3米,宽8.40米,重约6千吨左右。若此碑立起总高为78米,重三万余吨,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碑。

为取此石材,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非凡的艰辛与血汗,数千民工累死采石场,今碑石附近坟头村即是当时民工的合葬地。 这三块石材都已成形,其中碑额已与山体分开,碑身、碑座也仅有一端相连。

此石材又为何遗弃不用?说法有二:

一说明朝国势渐衰,朱棣又迁都北京,故不用;

一说南京地理与气候所限,不适古代的滚木与冰运的方法,无法运输而不用。

阳山碑材又名孝陵碑材,是明成祖朱棣为颂扬其父朱元璋功德而凿的。

碑材分碑座、碑身和碑额三块,如果将它们拼合后竖立起来,总高度可达78米,堪称绝世碑材。

但这一绝世碑材最终未被使用,依然留存在原地。

此次新建的明文化村,就是以开采阳山碑材为主脉设计建造的,力求再现历史场景。[6]

建造规模

距南京主城25公里处的汤山阳山上,矗立着三块硕大无朋的巨石,当地人称其为“孝陵碑材”(阳山碑材)。 它们分别由碑座、碑额、碑身三部分构成:碑座高17米,宽29.5米,厚12米;碑额高10米,宽22米,厚10.3米;碑身高51米,宽14.2米,厚4.5米。

三块巨石的重量更是令人吃惊:专家们用现代仪器精确测量后计算出:碑座重量为16250吨,碑额重量为6118吨,碑身重量为8799吨。

建造埃及金字塔的巨型石块,数千年来一直为世人叹为奇迹,然而它们平均才重2.5吨,最大的也不过50吨。与阳山碑材一比,建造埃及金字塔的那些所谓巨型石块,简直无法比拟。

这些石头是在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手上开凿的,用途是为朱元璋立“神功圣德碑”。然而奇怪的是,这么大一项工程,又是皇帝亲自抓的形象工程,可在整部《明史》里却没有一个字记载!只有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名为《洪武大石碑歌》,算是间接证明了关于阳山碑材的民间传说,它确实是为朱元璋歌功颂德而修建的。

南京的考古专家们经过数年努力,终于查到一篇永乐年间的文人日记。日记里写道,朱棣当上皇帝后,征集全国数万工匠,在阳山开凿碑材,为建孝陵功德碑之用。但这项工程仅开工一年半之后,就不知什么原因停工了。

为了给父亲建功德碑,朱棣征集了全国数万名工匠,利用阳山山体中完整性好又十分巨大的栖霞灰岩开凿碑材。

这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朝廷要求限期完工,规定每个石工每天要交三斗三升石屑,由监工负责验收。工匠们累死、摔死或者因完不成任务被杀掉的人数,据说达3000人之多。

惨死者的尸体被随意扔在阳山附近的“万人坑”里。日积月累,这“万人坑”隆起形成一个大坟包,于是人们把“万人坑”附近的一个小村就称为“坟头村”。[7]

视频

参考文献

  1. 网易,引用日期2020-02-13
  2. 大众数字报.2011-07-12,引用日期2017-06-24
  3. 阳山碑材
  4. 阳山碑材
  5. 阳山碑材
  6. [陈薇, and 孙晓倩. "南京阳山碑材巨型尺度的历史研究." 时代建筑 No.146.06(2015):18-22.]
  7. [陈薇, and 孙晓倩. "南京阳山碑材巨型尺度的历史研究." 时代建筑 No.146.06(2015):18-22.]